大西北烤肉在哪进货源,死刑犯在监狱的最后一夜?
“真香”!
那小窗口……
早晨就趴那“香”,把月亮都馋出来了。
“行了吧!门都累了,回去躺一会儿”!
女人的声音。
我本能的转过头,发现那帮瘪犊子比我还快。
一个不戴盖儿帽的女管理员,一个会笑的女人,一帮行尸走肉的“军需官”。只要她多笑一秒,我们就能吃到一根儿的“狗不理”火腿,十元钱,不贵,虽然外面卖1块五。
“王姨,我……才活了……二十四年”!
他,最后一晚的活死人……脑袋歪了,身子倦成蚯蚓。
“嗯………………”
“没事儿,明天再说,想吃啥”?
王姨拉了一个长音儿,避实就虚,晃过正题。
“王……姨…我……那个……啥”!
他可能有些受宠若惊,或者拿自己当了一盘儿菜……。
“郭班长,一会儿和帮厨的给六监144小范儿送盆儿鸡”!
“我有份儿吗”?
一听就是闲扯皮。
“从他帐上扣”!
都没“长”心,也没把心放肚里的嗑。
她手指划过他“鼻子”的时候,人已不见。一对大眼珠子却马上扔在了带铁条的玻璃上,大的只剩下了黑:
“都xxx给我转过去坐好”!
“王姨,给我多放点土豆”!
两个声音重叠在一起了,他努力想把秃头挤出去……
那俩马上挪到了秃头上
“你认为土豆不够吗”?
“人多,管教”!
他变成了一个无脊椎动物。
……
“哎,回来唠会儿吧,十四个小时太阳就出来了”!
一个猥琐的声音出现了……
一个领了无期、即将远赴大西北去了其一生、不比谁强的一个“恶棍”,江湖人称“铺头”,一个暂时没打眼儿的欠削货。
他没动。
“郭班长,几点了”
“六点”!
俩字很平和,没装一点儿枪药。
他没说谢谢。
“呯”的一声……
脑门撞上了铁门……
月亮睡了。
当贴到前排那个浑身酸哄哄的山炮时,听到走廊传了一声怒吼:
“睡觉”!
凉铺上顿时横了二十多具“没脸的死倒儿”,地面多了几个僵尸。
只有4十1还在“要死不死的”前仰后合……
一个是对面铺那个他,一个是他对面铺的我们。
那个挨千刀的铺头,白天提到管教组,安排好了他后半夜统领仨人不闭眼,狗娘养的却让我先睡……
在两根火腿肠诱惑下,他喷出了一股恶臭,闭上了一只狗眼。鼓起另一只死鱼眼,嗤着大黄牙,又喷出了第二口大粪:
“哥们儿,睡吧!该干点儿啥就干点儿啥,没时间了”!
是个瘪犊子都听得懂……
但“他”今晚听不懂,回了一句:
“几点了”
“山炮,打眼儿的货,他x的听不懂人话”!
铺头小声又喷出了第三股恶臭,把头埋进了裤裆里。
妈的,真想让他替那活死人挨枪子儿。
我下了铺板,挨着他一米开外坐下,那三个瘪犊子好像饿成了死人。
“他”好像也死了,但像是哭死的。
“唉”!
我挤出了一点怜悯之心。
“别难过,事儿都摆在桌上了,命该如此,咱就别提早知今日了,唠一会儿正了八经的”!
他没搭理我,也没去擦已经印在脸上的泪痕:
“我那妈的混蛋,我那妈的二○,他他妈的也山炮,咋就不躲呢”!
我不知道他是悔恨还是在埋怨,低头替他撸撸脚镣。
他看着自己的魂儿:
“你说这么坐着要是得了心梗或急性脑出血死了多好,省得明天……”!
我没敢搭腔。
“今晚来个12级大地震,今晚来几个恐怖分子,明天要有大赦该多好……我一会儿就睡,听说火上大了,人就能睡死。但愿明天不醒,管教也不喊”!
我理解,他这时候彪了很正常。
“没事儿,兴许明天不来提你了”!
我差点说了个“执行”。
“真的吗”?
他春光乍泄。
我由衷为我的可耻感到后悔,几年以后还耿耿于怀。
“听说过”!
我又令自己恶心了一回,但还是没忘记在心里说了一声“对不起”。
“真的”!
“他”眼珠冲我抛过来了。
我恐惧得倒退三步。
“唠啥呢”!
四只眼晴贴在玻璃上,吓得我一激灵。
“让他睡觉”!
那三个瘪犊子赶紧附应:
“睡吧!别磨叽了,管教多累啊”!
x的,这仨孙子,天生就是舔别人屁股的主儿。
“是啊!睡吧,别让管教陪着咱熬夜”
我也赶紧表现了一句,可那四只眼睛早把四只脚领走了。
“我闻着烧烤味儿了,这后面有串儿店”!
“想吃,没事儿”!
我不知道我这句话啥意思,但他却听懂了,把后脑勺扔给我:
“嗯,没事儿”!
我又听到了哽咽声,随即又被咬牙和放屁声淹没。
那仨瘪犊子还坐在那死盯着我。
铺头醒了。
我一头撞在铺板上,快死过去时,好像听到叭叽叭叽的声音……
我去!
那盆100块钱的土豆块儿炖鸡胸脯……
我一个鱼跃腾空而起,摔下铺板的同时,那三个瘪犊子早已把脸上的窟窿填成了屁股。
对面他的铺板空了。
不知啥时候他又趴在了小窗口上,没跟他们抢自己最后倒数第二、最后的一顿阳间饭。
“管教,求求你,给我摘点儿柳树叶呗”!
还好,在我吞进最后一块土豆块儿时,“他”也在贪婪地倒嚼,那是一把脱枝柳树叶。
“唉”!
“坐一会儿”……
没人歉让,也没有应和,他是对着自己的心哀叹,对着自己的腿说话。
他坐下了,一半儿屁股在铺边儿,一半儿随时向地面爬行。
头低下,一动不动。
泪珠落在了腿上。
又抬起,一动不动,眼泪从耳根滑进脖子。
他就那样坐着哭,我们就那样猥琐的在心里滴咕着……
“这哪叫鸡肉炖土豆!
八个人喝了一肚子汤”。
“哗啦,哗啦”!
他又挪向小窗口,手生硬又颤抖地抓着脚镣,鼻子又开始拼命吸。
四点了,我们练就的依天断更绝不比钟表差。
他更知道,因为他的腿开始挪不动了。
我的眼皮也挪不动了。
……………………
“144下铺”!
我诈尸般轰然而起。
头一回让我睡个懒觉,我刚想激动……
突然发现走廊站了一排大盖帽,还有四个钢盔……
那个混帐王八蛋,咋不叫醒我,这阵式……。
“这么…………快……快……这么”!
他起得“比谁都早”,眼睛红成蝙蝠,腿一直在铺上坐着,腰却是,躺着……
上身换了个新衬衫。
他穿裤子了,那个死铺头帮忙了,我也去帮忙,……但那个脚镣搞得我不知从哪下手。
“行了,都回去坐好”!
声音出自大盖帽之一。
他冲我和铺头点了点头,头一回“笑了”,但比哭更难看。
“滚回去”!
这一声是断喝。
我俩低着头,同时飞身翻上了铺板,我眼睛斜出了太阳穴。
他站了起来,腿站得很直,腰却弓着。
“一点儿褶都没有,这质量,我就爱穿这种纱料”!
他对着小窗口说……
“别xxx费话”。
“哗拉哗拉”,清脆恶心的铐子声。
通!通!通!通!
二十几双皮鞋踩在走廊另一头的声音,由远而近。
还有枪和武装带摩擦的声音,反正说不出来的一种怪声。
“没事儿,没事儿,没事儿”!
他坚强的立了起来,重履这句话,但终于又瘫在了铺板上。
“咣当”!
门好像一脚被“踹开”,我胃疼了。
“咋了,不能走了”
班长冷眼斜视……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想想因为你毁的另一个家吧,装什么”!
“站起来”!
说话的是咋晚那个郭班长,和咋晚两种语调……。
“郭班长,我……”
他没站起来,裤子湿了。
换完铐子……
进来两个武警,“慢慢”给架了出去……
我把一只眼球扔出了小窗口,飞出了大窗口,看见一个那种车。他被上拉下推“搬”了上去,尘埃中,一个老头冲着车尾傻站着,臂弯处夹着一卷行李,难道昨晚……
坐板时间到了。
中午食儿到了。
我发现头槽有一碗面,两个鸡蛋,一簸豆腐,一簸红烧肉。
这回我一口没动,只望着一个塑料口杯发呆,上面是“他”用手指甲刻的名字,不知哪个臭不要脸的把牙膏给偷去了……。‘
“昨晚后半夜他咋挺过去的”
我屁股对着那碗面问。
“昨过”!
“被他毁的那家咋过”?
“都自己作的,和我一个x巴味儿,装什么无奈,玩儿什么可怜,埋怨顶个屁用”……
“和你交心了”?
我在心里骂着这落井下石的活死人,然后用嘴问道:
“说是不欠父母的,都是小鬼儿催的,鬼迷心窍了,再也看不见世界的美好了,谁知道他xx在和谁说话,刷牙就刷了半小时”!
唉!
我又叹了口气,还是不敢想他这一晚是怎么度过的,好在我想洗心革面,还有机会……
我想家了……
一年后,我出了大铁门,疯狂的踏着朝阳往前跑……
一直从九七年跑到现在。
为什么兰州拉面能开遍全国?
兰州拉面之所以能开遍全国,有两点。第一,在于拉面属于快餐,为世人所喜,第二,在于回族人民全国大面积分散聚居特点,对拉面的无意识宣传。
首先来看第一点。拉面属于面食,这样的面食普遍被人所接受,尽管你不喜欢吃面,但你的身边总有人喜欢吃面,特别是拉面这样魔术般艺术化了拉制面条,非常吸引人进食,著名的作家评论家赛车手兼业余电影导演韩寒最喜欢吃拉面。
拉面作为商业餐饮,上餐极其迅速,吃口筋爽,可汤,可拌,可炒制,味道咸鲜,基本上能满足爱吃面的人的需要,从你到拉面馆就座,只要不人满为患,十分钟内,一碗汤拉面就可上桌,你就可以吹着气,大口吸溜了。商业化的兰州拉面,作为快餐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拉面可以早中晚都可以吃,且浇头还是比较丰富的,牛肉、荷包蛋等等营养食品,每个拉面馆都有供应。拉面的口味比较中性,口味可调制,酸辣可自己调配,能统一南北口味,开遍全国,在情理之中,从岭南到东三省,从新疆塔城到发达的沿海,你总能看到拉面的身影。
其次来看第二点,兰州拉面,不,兰州牛肉面,其实为回族人发扬光大,是地道的清真餐饮,回族作为国内最大的少数民族,全国每个县城,甚至乡镇都有回民,尽管他们的生活方式,信仰有的被完全汉化。
回族人对清真饮食的信仰,让他们在情感上对拉面产生认同,这也是拉面能开遍全国的群众基础。穆斯林信仰很容易能让他们找到饮食共鸣。比如,上海土著有很多回民,他们完全被魔都化,吃的,穿的和汉族没有区别,但总有一些特质会让他们显示出民族基因特征。再比如,回族人汉化后语言天赋仍突出,甚至下巴还留有小胡子,尽管他们的先人没有教他们民族信仰,或者吃拉面。
民族信仰是个说不清的东西,汉族信仰什么,我不知道,但肯定的是没有信仰的民族绝对没有凝聚力。拉面,之所以能开遍全国,不仅仅是快餐,是面条那么简单,不论是兰州,青海,还是河南,三大地区的拉面都能说明,有共鸣的东西,总会有市场!
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说到甘肃你首先会想到什么?是五彩斑斓的张掖丹霞国家地质公园还是中国三大石窟之一的莫高窟?
其实甘肃的旅游资源富集度位居全国前五,不可谓不丰富。
我首先想到的是跨越了两千年岁月的——河西走廊。
*图源纪录片《河西走廊》
说到河西走廊,有些小伙伴会有一点陌生,但是说起丝绸之路,相信应该没有人是不知道的吧~!
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要道,是古代中国内地通向西域的陆上必经之路。因其位于黄河以西,为两山夹峙,故名河西走廊。
*祁连山脉
河西走廊历史悠久,文化厚重。西汉名将霍去病指挥两次河西之战,歼灭和招降河西匈奴近十万人,俘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连山。
这是华夏政权第一次占领河西走廊,从此丝绸之路得以开辟。
如果要游览河西走廊:
路线1:可以先飞往敦煌,然后包车从敦煌出发游览敦煌-嘉峪关-张掖-金昌-武威。
由于武威没有机场最后可以从兰州离开,或者先到达兰州,从敦煌离开也可以。
路线2:或者直接连同青海一起走西北大环线。
从西宁出发,到青海湖,再走德令哈到大柴旦,柴达木盆地,进入敦煌,走河西走廊到张掖,然后再回到西宁,走一个环线。
鸣沙山月牙泉-敦煌
距离敦煌市南5公里左右,因携带沙质较多的西风和北风在这里受到山体的阻挡。
使风中的沙粒沉降下来,久而久之流沙堆积就形成了“鸣沙山”,远远望去高低起伏非常壮观。
而在沙丘环抱之中的就是月牙泉了。
因为地势的关系,刮风时沙子不往山下走,而是往山上流动,所以月牙泉永远也不会被沙子埋没,被誉为“沙漠之眼”。
景区非常完善,可以骑骑骆驼,玩玩沙地摩托,滑滑沙,也可以爬上山顶观赏落日余晖。
每年7-8月最好别去,因为真的很热,容易中暑。个人建议最佳游玩时间是在下午3 4点之后。
如果想夜宿沙漠,拍摄群星密布的沙漠夜晚,和天南海北的小伙伴一起烧烤 聊天的话附近是有很多户外组织的营地,不过记得提前网上报名哦。
莫高窟-敦煌
莫高窟也称千佛洞。规模巨大。拥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
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离市区大约半小时车程。
石窟开凿历经千年,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天王苻坚时期,后历经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
彩塑栩栩如生,壁画宏伟瑰丽,藏经洞宝物众多,步入莫高窟就仿佛走入了时间隧道,无声地诉说着一千多年来的历史,是敦煌必去的打卡之地。
记得一定要提前通过电话或者网上预约,切记!每天限量6000人!
另外莫高窟里是不允许用手电筒或手机照明的,会对壁画产生影响,一定要文明游览哦。
西千佛洞-敦煌
*图源网络
西千佛洞因位于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之西而得名,时代比莫高窟还要久远一些,保存得没有莫高窟好。
不过门票上也便宜了很多,只需要30元,性价比很高。
阳关-敦煌
阳关因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而名扬天下。
阳关是中国古代陆路对外交通咽喉之地,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
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的古董滩附近。西汉置关,因在玉门关之南,故名阳关。
和玉门关同为当时对西域交通的门户。
玉门关遗址-敦煌
玉门关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曾是汉代时期重要的军事关隘和丝路交通要道。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唐朝王之涣的《凉州词》。
我记得我小学在课本里读到这首诗的时候,脑海中就已经自动绘制出了一幅边地广漠壮阔的画卷。
然而当我亲眼看到浩瀚无垠的戈壁中矗立的小方盘城时依旧震撼到我了。
虽然现在的玉门关只是个被时间腐蚀过的遗址,但是有机会可以看到历史古书中的存在还是非常值得的。
雅丹国家地质公园-敦煌
雅丹国家地质公园也叫雅丹魔鬼城,不仅因为地上有磁石,指南针在此不起作用。
还因为造型诡异的风蚀地貌道路难辨加上夜幕降临之后的大风尖利的呼啸声令人毛骨悚然。
离玉门关90公里左右,推荐下午游览,观看日落,拍摄效果也最好。
榆林窟-瓜州(酒泉)
*图源网络
榆林窟又名万佛峡,位于甘肃省瓜州县(原安西县)城南70公里处。
洞窟开凿在榆林河峡谷两岸直立的东西峭壁上,因河岸榆树成林而得名。与莫高窟风格相近,不过里面的壁画比莫高窟精美了许多,限制也比较少。
*图源网络
缺点是交通不是很方便,不过可以连同瓜州一起玩,像锁阳城遗址,东千佛洞 瓜州博物馆等。
嘉峪关关城-嘉峪关
嘉峪关,提起这个名字应该无人不晓吧。它比山海关早建九年,是现存长城上的最大的关隘,也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关隘。
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有天下第一雄关、连陲锁钥之称,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站。
在城关上感觉自己是如此的渺小,仿佛可以看到在明朝的丝绸之路上,来来往往的商旅驼队拿着通牒文书进出嘉峪关。
而我们戍边的战士顶着大西北的狂风默默地守护着关内的我们。
有人说现在的嘉峪关因为修缮过,现代气息比较浓厚,商业化程度也比较高,不值得一去。
我觉得见仁见智吧,如果对中国历史遗迹感兴趣的人,相信总能找到触动自己的点。
对于我来说能亲眼看到语文课本上的边关,我已经非常有幸了。
悬臂长城-嘉峪关
悬臂长城是万里长城注入嘉峪关时的最后一条长城。
和内陆的长城长得非常的不一样。遥想当年战鼓如雷,飞箭似雨的场景,为保一方和平多少将士抛头颅、洒热血。
长城第一墩-嘉峪关
长城第一墩是古长城的起点,其实就是一个烽火台,如今只剩下一个土墩。
第一墩的身后嘉峪关的母亲河—讨赖河,讨赖河索桥下方就是一个古兵营的遗址,在依稀间还能看到到金戈铁马,气吞山河的雄姿。
Tips:嘉峪关的联票包括嘉峪关关城,悬壁长城和长城第一墩。也就是说买一张票可以游览3处景点,但是3处距离不是很近,8-15公里。
新城魏晋墓-嘉峪关
*图源网络
离城区18公里左右,墓葬区很大,有千余座。目前只开放了6号墓,但是6号墓里有上百块壁画砖,都是真迹。
详细地描绘了当时人们的各生活场景,特别是墓室内的驿使图,(5号墓出)是至今发现最早的邮差图,也是中国邮政的标志图像。
*图源网络
“邮驿图”很有特色。细看你会发现,骑使所举传符,是通过关门哨卡的凭证,飞驰中仍需手持擎示,是为了不至于因关卡验符而减速。
头戴黑帽,身着短衫的驿使,举邮件的手和嘴持平,但面部没有画出嘴,寓意是守口如瓶,看看古人的职业操守。
新城魏晋墓门票只要31元,讲解50元,讲解的钱千万别省。能请就请。这是个人最推荐的嘉峪关游览地点,真的很有意思。不过要记得里面不允许拍照哦~
张掖丹霞国家地质公园-张掖
是国内唯一的丹霞地貌与彩色丘陵景观复合区,主要包括冰沟丹霞和近几年非常火的七彩丹霞两大风景区。
冰沟丹霞看形,以砂岩地貌遗迹景观为主体,是国内窗棂状宫殿发育最好、规模最大的地质地貌遗迹。
是以“窗棂状宫殿式丹霞”地质命名地,被评为“窗棂状宫殿式丹霞地貌中国第一”。
景区内广泛分布丹霞崖壁、石墙、石柱、尖峰、丘陵等地貌形态,尖峭挺拔,连绵不断,气势宏伟。景区开发不久所以相比游客不多。
而七彩丹霞看色,以层理交错、色彩斑斓而称奇,色调有顺山势起伏的波浪状,也有从山顶斜插山根的,犹如斜铺的彩布。
在阳光的照射下,像披上了一层红色的轻纱,熠熠泛光,色彩异常艳丽。仿佛是上帝无意之间打翻了调色盘一般多彩而美丽。夕阳余晖下的七彩丹霞千万不要错过。
马蹄寺-张掖
马蹄寺是集石窟艺术、祁连山风光和藏族风情于一体的旅游区。在悬崖峭壁凿出石窟,马蹄寺石窟的独特之处在于千佛洞有500多个摩崖佛塔窟龛,规模宏大。
从下方仰望,可以看到山体石壁上大大小小的洞穴,非常震撼。而内部构造也很复杂,往往需要手脚并用的在陡峭台阶上爬上爬下,也是一种独特的体验。
而金塔寺中的大型肉雕飞天古朴稚雅,为国内仅有(不一定开放)。
Tips:马蹄寺景区很大,景点比较分散。建议开车前往游览哦。
张掖大佛寺-张掖
原名迦叶如来寺,因寺内供奉释迦牟尼涅槃像,又名“卧佛寺”。位于张掖市区,是张掖的标志性建筑。
寺内有一尊国内最大的室内泥塑卧佛,佛身长有34.5米,肩宽有7.5米,光是手指就可以平躺一个人。
从卧佛的脚,看到他的脸的时候就会发现它的眼睛是闭着的,如果在他的头看的话,它的眼睛是睁开的。大家可以去试试哦~
建筑维持得特别好,质朴的木质殿宇和斑驳的墙面得特别进来就能感受到历史的气息,馆藏丰富。
据说此寺当年为了保存经书修建了夹壁墙所以保留下了大量的文物。是寺庙其实也是一个博物馆了。来张掖就一定要去大佛寺参观一番。
平山湖大峡谷-张掖
虽然平山湖大峡谷名气不是很大,但是曾被《中国地理杂志》及中外知名地质专家和游客誉为“比肩张家界”、“媲美克罗拉多大峡谷”、丝路之路新发现!
迷宫一样的红色的峡谷沟壑纵横,在谷底有个几十米高的天梯扶摇直上谷顶的,人可以顺着90度的梯子爬上去,恐高的小伙伴一定要悠着点。
不过这种穿越感和成就感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目前分为徒步路线和深度游路线,价格不同。可以自行选择。
山丹军马场-山丹县(张掖) 地跨甘青2省
位于河西走廊的中部,于公元前121年由西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始创。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皇家马场,也是当今世界第一大军马场。
夏季绿草如茵,万马奔腾。秋季满眼金黄,一望无垠。被《中国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丽的六大草原之一"。
山丹军马场面积2195平方公里(比两个香港特区还要大一点)。没有太多的商业化,游人不多。骑马一小时50元左右,价格相当实惠。非常推荐!!!
骊靬古城-永昌(金昌)
*图源网络
骊靬,又名犁靬。古希腊建筑技术和汉朝建筑融合风格为主。无需门票。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民族融合型典型城市。
你可以看到中式建筑和古希腊建筑并存的情况,非常有意思。
天梯山石窟-武威
*图源网络
天梯山石窟,也称凉州石窟,别名凉州大佛窟。它是中国早期石窟艺术的代表,历代延续修建。
被喻为“石窟鼻祖”当年修建黄羊河水库,诸多文物都搬迁到了甘肃省博物馆。
目前只留下斑驳的壁画以及石窟中的大佛,但是历史气息浓厚,从佛教向上仰望还是充满了震撼。
雷台汉墓-武威
“马踏飞燕”的出土地。中国旅游的标志。来武威一定要去雷台汉墓,虽然马踏飞燕等一种文物已转至甘肃省博物馆保护。
但是亲眼看看当年的出土地还是很激动的。
凉州白塔寺景区-武威
*图源网络
凉州白塔寺始建于元代,距今已有750多年的历史,为一处重要的藏传佛教寺院遗迹。
清朝时期的《乾隆武威县志》记载,白塔寺“内有大塔,四环小塔九十九”,因而又被称为百塔寺。
白塔寺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政治意义。凉州会盟就是在这里,是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见证地。
我和甘肃最开始是因为一部纪录片结缘的,名字就是《河西走廊》。
是中央电视台和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联合出品的,一共有10集,这部纪录片让我对甘肃对河西走廊产生了无限的憧憬。
它按照时间线以诉说历史故事的方式展现了河西走廊的变迁,建议小伙伴在去之前可以先看下这部纪录片。五星推荐。
我只是写了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景点,如果你有更推荐的地方欢迎来评论区理性探讨吧~
码字不易,走过路过给个赞吧~
美食你了解吗?
谢邀。这个提问,把我拉回了激动人心的几年前的暑期大西北之行,第一站就是兰州。兰州美食首选是兰州牛肉面,在兰州,你随便进一个面馆都会有惊喜,它和我们平时吃的兰州面截然不同,一定要尝一尝。兰州市内交通比较方便的有三条美食街,分别是张掖路以北大众巷、农民巷和正宁路夜市,兰州小吃美食一网打尽。
您游玩兰州黄河铁桥后,就可以步行到最负盛名的大众巷去一饱口福。
马子禄牛肉面
真心话,在兰州,无论哪里的牛肉拉面都是高水准的。
兰州牛肉面
兰州牛肉面,又称兰州清汤牛肉面,是“中国十大面条”之一,是甘肃省兰州地区的风味小吃。它以“汤镜者清,肉烂者香,面细者精”的独特风味和“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一清(汤清)、二白(萝卜白)、三红(辣椒油红)、四绿(香菜、蒜苗绿)、五黄(面条黄亮),被誉为“中华第一面”。兰州拉面是兰州最具特色的大众化经济小吃。
在兰州的几天里,数次吃过兰州牛肉面。不管在哪里吃,好像口味稍有细微的差别,但无一例外地满口生香,妙不可言。很奇怪,兰州拉面出了兰州,就不再是那个味道。在外的兰州人一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要去吃一碗正宗的大碗兰州牛肉面。
觉得不过瘾的,可以加牛肉。牛肉可是不便宜,10块钱就是薄薄的几片,酱好的牛肉要8/90元一斤呢。
大众巷
游客可以在游玩黄河中山铁桥后,步行到达大众巷。
马爷炒面片
从黄河铁桥沿南滨路步行10几分钟就来到了大众巷,首先看到的就是马爷炒面片。进去尝尝,今天来大众巷的吃货攻略是每样浅尝辄止,尽量多吃几样。进门后,已人满为患,室内比较简陋,但还很干净整洁。找到角落里唯一的一张小桌子,赶紧坐下来。
这时,一位衣着得体的30多岁的美女走入店中,店里已经满座,就很客气地征询同意后,坐在我们的对面。
炒面片
马爷炒面片是用手工拉面揪片的,制作方法是一只锅煮面片,一只锅炒菜,菜是羊肉臊子、番瓜片、蒜苔、红辣椒等混在一起炒,然后把煮熟的面片捞起沥水后放入菜里,稍事翻炒后加适当调料、撒上香菜起锅。老马爷炒面大碗10元钱,小碗9元,量大实惠。
我们要了一小碗素的炒面片,老板贴心地给了两碗煮面片的面汤。对面美女自己一个人点了一个大碗的炒面片,也同时上桌。美女优雅地扒了两瓣大蒜,大口地咬下去,拿起勺子很享受地吃起了面片,间歇中不忘叮嘱我们,吃炒面片一定要就着大蒜,这样才香。哈哈,看她吃的这个过瘾,我们不禁食欲大开。
从此,爱上了炒面片,从兰州一路吃到了西宁,这是后话。
大名鼎鼎的杜记甜食
不用说,能在大众巷子里开的店,都是大名鼎鼎的。
灰豆子,甜醅子、热晶糕和杏皮水
杜记甜食就在很短的大众巷子中段。杜记甜食少说也有五十年历史了,有二十多个甜食品种,其中灰豆子、甜醅子、热晶糕、热冬果堪称是兰州甜食的代表,尤以灰豆子为杜记甜食的金字招牌。灰豆子是用麻豌豆加红枣慢火熬制而成的,与吃牛肉面不同,灰豆子最好是下午来吃,那甜糯黏稠的感觉才更加到位。
慢火熬制的费时似乎与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不符,有的人等不及了就只好打包带走。但无论如何,杜记食店也不因客人多了而减少工序,这大概就是能做成百年老店的原因吧。生意如同这灰豆子一样,是慢慢熬的,时间愈久愈老道醇香,杜记甜食一定深知这个道理。
坐在人声鼎沸的杜记甜食店里,你会发现大家餐盘里面的甜品好像都是这几样。看来,我们是点了一个“标配”。
狭窄的人车混合的短短的大众巷,却是游客吃货的天堂
如果是味道不好、没有特色的饭馆,在大众巷是无法立足的。从南往北挨着数过去,还有茹记烤肉、清真胡家包子馆,牛骨头馆、高三酱肉、马爷炒面片,还有武威三套车、丁娃烧饼店等。
正宁路夜市
老马牛奶鸡蛋廖糟
马爷用最简单的工具,普通的材料,熟练的手法,做出最美味的鸡蛋牛奶。炉上一把铜瓢,翻滚的米酒,打散的鸡蛋,杯里放入花生碎、葡萄干,盛入烧开的醪糟,上面撒上满满的芝麻。10元一杯。
卖相不错
牛奶煮开,把醪糟放进去,再打上鸡蛋,放入葡萄干、芝麻等,淡淡的奶香、醪糟的酸甜味道,呼呼作响的火炉子,麻利的马爷。这便是永远也吃不腻的兰州牛奶鸡蛋醪糟。
老马牛奶鸡蛋廖糟摊床上回族小姑娘
天色渐暗,摊子前面早已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多亏我们来得早啊。
慢慢地吃完了准备逛一逛正宁路夜市,突然发现,灯火辉煌、人声鼎沸的正宁路夜市,到处都是“老马”“马爷”的醪糟店,而且每个都宣传自己就是央视舌尖上的中国介绍的正牌店,而且主厨全是清一色的白胡子回族老爷爷,傻傻的都分不清。这一整条小吃街卖鸡蛋醪糟的全姓马,然后全是大胡子老爷爷在掌勺,已经做得很形式化了。
这是神马情况?家家都在排长队,服了。
以上说了大众巷和正宁路,还有一条美食比较集中的农民巷,就在我们住处的后面,距离机场大巴的终点站很近。这里分布着几十家各具特色的饭店,既有牛肉面、清真饭店,还有很多川菜饭馆,都很不错。
时光荏苒,一晃就是几年过去了,不知道兰州的美食地图有没有什么变化,好像听说正宁路夜市已经不在了,不知道是否属实?请网友告知。
你第一份工作做了多久?
我的第一份工作做了差一个月就是三年。
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嘛,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人来说,我第一份工作是苦涩甘甜参拌的。
离开了学校那把保护伞,离开了亲人,远到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工作,接触的都是些陌生人,做的事是第一次从理论到实践中去,一开始内心是紧张是害怕是没底的,害怕自己做不好,害怕做错事,害怕被领导批评,害怕被同事嘲笑,内心是觉得很苦的,这是最开始时的心情。
慢慢的跟同事们相处后,同事们都是些很好的人,大家一起共事都觉得很开心。
但是,一年多后,却有了想走的念头,虽然同事间相处的不错,工作上没有什么可以学到的东西了,因为单位比较小,事情也比较少,虽然自己的能力不算强,但是,就是觉得学不到新的知识,所以很想辞职。
最后,还是因为害怕,害怕自己换个地方无法立足,而且才工作一年多,要找工作也不是那么容易找到,这肯定是内心的苦楚。然后,不知不觉呆到快三年了,觉得无论如何都要逼自己一把了,否则,时间过了,能力却还是没有多少进步。
第一份工作中,养成了一个很好的习惯,那就是上班时间不忙的时候就看书,即使是业余时间都会看看书。
第一份工作中,最开心的事是认识了一位亦师亦友的同事前辈,潜移默化了她的工作风格,职场中,我一直都是以她为榜样,从而在职场中也都是以实力立足。
差不多三年的职场生活,给我的人生带来的大多数都是正面影响正能量,所以,我心里自始至终很感谢第一份工作,尤其是我的亦师亦友的第一位同事前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