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微商新代理顾虑是什么,混的不好是因为你没赶上创业的好时代?
创业的机会到处有,抓住机会你也能成功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创业的机会多多,成功者也不在少数,但是大成功者却并不多。要想创业必须要能看准趋势,抓住机会~任何能称之为趋势的东西,都必将经历四个阶段: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来不及~
想要创业成功必须要有敢于尝试的勇气;这个是最为重要的,创业不仅仅需要智慧,更需要迈出第一步的勇气。当机会来临时,你再有智慧,再有经验,再聪明,不过,你就是不敢迈出第一步,去尝试他,这次机会也会离你而去的;也要有持之以恒的恒心,创业,不是今天做,明天就有回报的,他也许需要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创业与赚钱都是一个过程,你必须坚持下来,才有可能成功的;更要选择一个比较有前景的项目,如果现在这个项目很火,你去做一段时间,它就没有什么了,那不仅浪费金钱,而且浪费了时间的,如果项目现在不怎么火,但是有前景,代表社会一大趋势,我想这样的项目才值得去做的。至少,不会被社会所淘汰吧。坚持下去,你会有收获的。什么是机遇,其实机遇大部分都来源于新的事物,新事物的出现必然会有很多人不知道,不了解甚至会产生误解。这些都是很自然的。但是也一定会有很少人接受它,并勇敢地去尝试。那么他们就有可能把握这次机遇,成就自己的人生。
不同的观念导致不同的人生。许多人比你成功,不是他的能力比你强,不是他的经验比你多,也不是他比你有钱,而是他的观念比你超前即眼光比你看得远。第一批被别人认为没出息的摆地摊,富了;第一批炒始股的人,富了;第一批买地皮的人,富了?。他们富了,因为他们敢于在大多数人还在犹豫不决的时候就作出了实际行动。他们先行一步,便抢得了商机,占领了市场。不少渴望创业的人表示,其实自己并不喜欢打工,只是因为资金不够,也就未去创业。那只是不敢创业的借口。
八十年代初,摆个地摊就能发财,当时大家都说是倒爷,很多人不敢。
九十年代初,买支股票就能挣钱,当时大家都说是投机走资本主义道路,很多人不敢买。
二十一世纪,开个网站就能赚钱,大家说他们是泡沫经济,很多人不试。
二十一世纪网络经济时代了,开个网站就能赚钱,可很多人不试。敢不敢是需要勇气,信不信是需要远见,试不试就由你决定。
我们面对一个突然出现的机会总是拿不定主意怕是骗局,
少有9人说不能做,于是您放弃了。其实,机遇就来源于新生事物,而新生事物之所以新就是因为 99%以上的人还不知道、不相信~就拿网上赚钱来说您问10个人很可能10个人都摇头,但再过几年时间这10个人都点头时也就不再是新事物,不在是赚钱商机了~当您了解了我们的的运做模式、理念后,自己去分析是不是骗局~说实话在网上能赚钱目前大多数人都不敢相信,因为刚起步。话又说回来只要有1%的人理解并相信就足够啦,您要知道有钱人就在1%里面, 99%的人注定永远是平民百姓~
人与人差别就在于头脑,当初用几百块钱去摆地摊的,几年后成了大老板;当初带了几千块钱杀进股市的,几年后成了大富翁~有人说“如果当初我也做,会比他们赚得更多~”不错,您的能力或许比他们强,本钱或许比他们多,经验也或许比他们丰富,可问题就出在您当初没有做~
机会不是每天都有的,而机会是属于永远有准备的人。
很多企业不要35岁以上的员工?
对于企业不要35岁后的员工,我们能做的就是认清自己,给自己定个目标,保持不断地学习,去适应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让自己永远具有可以溢价的个人价值
行业会衰弱,技术会过时,能带给我们安全性的,只有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以及随时可以转身的能力。
正常的职场的一生,是从22岁左右到65岁左右,但有些人很早就退出了,有些人会直到去世前一天还在自己的岗位上工作,最终,还是要看我们怎么看待职业生涯,想过怎样的人生
35岁,在职场上就是一道很大很大的“坎”;不是很多企业不要35岁以上的员工,而是绝大多数企业和公务事业单位都不要35岁以上的人,除非是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和拥有核心技术的专家型人才;如果作为一个普通岗位人员,人家招20岁的人能用,为什么要招35岁以上的人呢?还有35岁以上的人,保安、保洁、环卫、门卫等低工资岗位愿意要,这是因为他们觉得35岁以上的人踏实、收入低也能忍受
人们误以为35岁现象是互联网时代的一个产物;互联网导致工作节奏加快和工作强度增加;这时候负担少、体力佳的年轻人自然就比有家有口的中年人有更多优势
但其实回顾一下,我们会发现我们父母的那一代在三四十岁的时候,也在经历一场危机,那场危机叫做“下岗”;而以后的孩子们在35岁的时候,估计也会发生“35岁危机”
35岁时,一个正常的大学生大学毕业后,离开学校参加工作12年
工作和学习一样,都要求我们对某一专业具有深度认知,为此我们需要消耗大量时间和精力;深度工作的副作用是让我们过度聚焦于手头所做的事情,在一定程度上放弃对知识广度的追求;而当我们习惯一种思维模式的时候,往往难以接受另一种新的模式
但是当这种新模式因为社会发展成为必然时,从某种意义上说,你对另一种“成熟”模式探索越深,接受新模式的机会和可能性就越小;长此以往,离开校园10年以后,我们自然就进入了思维模式和知识与社会双重脱节的情况
随着年龄增长,体力渐弱,失去年轻时的竞争优势,又没有建立新的竞争优势,自然就会被淘汰
这里我们谈到的是很多遭遇中年职危机者忽略了的另一个问题;很多人年轻时积累的荣耀,多与他单身没有负担和精力充沛有关,这是属于年轻人的优势;当这些优势在中年时期逐渐消失的时候,如果还没有培养出其他赖以生存的新优势,自然就会被淘汰
因为,总会有像你年轻时一样精力充沛且没有负担的年轻人顶上来;失去了年轻时赖以生存的优势,中年危机也就此诞生
到2021年,1980年出生的都已经40周岁,曾经被称作“垮掉的一代”目前也在各个行业作为中流砥柱,为社会做贡献;然而,年龄到了35岁以上通常会被打上标签“性价比低”“精力体力不行”“家庭事多,无法加班”“思维固化”等等;招聘时会有“年纪不高于35周岁”,那为什么企业不要35岁的员工呢?
我们要了解一个事实:并不是企业不要35岁的员工,而是不要“35岁能力还不如25岁”的员工;很多企业的年轻员工偏多,并不是因为不需要35岁以上的员工,而是因为他们找不到有优势的35岁以上员工
我们习惯性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除了“35岁找不到工作”外,我们还听过“95后员工不好管理”、“女老板都很难相处”这些标签;当我们用这些标签去思考问题时,事情根本无法解决
35岁找不到工作,你就不找了吗?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35岁以上的人能找到工作?
95后员工不好管理,你就不招人了吗?那为什么那么多家企业的员工都是95后年轻人?
女老板都很难相处,你有选择的权力吗?如果所有的女老板都难相处,为什么还有女性能做老板呢?
所以请抛弃这些无意义的标签,找到事情的根源;只要你个人竞争力强,别说40岁,就是退休后还是会有人愿意聘用你
毫无疑问,中年危机是确确实实存在的,只不过年龄会影响到很多人的工作,但它并不是最为关键的因素,最关键的还是个人的能力和能够为公司创造的价值;先看两个对比鲜明的故事吧
A先生和B先生的故事
A先生今年差不多40岁了,在一家私企做高管,虽然年龄已经不小了,但是A先生学习的劲头一直没有消减,这个年龄段呢,依然在不断地吸收新的知识文化
对于公司来说,年龄比较大的A先生并没有成为公司的负担,反而成为了公司的法宝,他从业多年管理经验丰富,在带团队方面更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很多公司处理不了的事情都要交给他去做
所以尽管A先生已经40来岁了,但是他依然在公司稳步发展,每年拿着七八十万的年薪,丝毫不像一个被岁月摧残的人
相对来说B先生的命运就比较悲惨了,B先生是喜欢待在舒适圈的人,虽然在公司工作了大概有10年,但是他的职位薪资并没有大的变化
公司安排的事务,他也会踏踏实实地去完成,但是并没有注重提高自己的个人能力,随着公司一些新鲜血液的注入,各方面工作上,B先生明显要比其他人稍显迟钝
公司领导也找他谈过几次话,B先生都表示自己会继续努力,可是事后他就给丢在了一旁
这几年公司效益不太好,虽然B先生是老员工,但是公司高层一致决定,要把B先生给辞掉
为什么同一个年龄段的人却有着不同的命运呢?我们来简单分析一下:
1。是否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敢于走出舒适区
第1个关键因素就是是否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敢于走出舒适区
这个社会进步的步伐已经太快了,如果稍微的不学习就可能落后,就像我们上面看的两个故事一样,为什么A先生即便40多岁了依然能成为公司的法宝,就是因为他在持续的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至于不会跟当前的社会所脱节
而反观B先生虽然在公司耕耘了10年,但是他并没有向上学习的念头,他一直待在舒适区里面,不敢走出去,结果导致了他一直停留在原地,而其他人都在进步,那么慢慢的自己就成为了落后的一方,被公司给辞掉
所以说中年危机是有的,但是中年危机会不会被放大就取决于个人能力高低,是否能够终身学习,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能力?
2。在做有积累的事情,还是浪费光阴
小优身边有一个朋友,他有一颗玻璃心,工作的时候总是想着跳槽,被上司批评了,跟同事关系闹僵了,工作压力大了,就想着辞职逃避;结果他工作了四五年,现在却仍然忙于找新的工作,这其实就是在浪费光阴,一直做没有积累的事情
好不容易这份工作干出点样子来,突然辞职了,一切都要重新从零开始,最后只能永远在这个层次里转圈,根本就没有任何人生的积累;等到年龄越来越大的时候,自然会陷入更加严重的中年危机
而高手他们是怎么做的呢?他们会在一份工作上精心研究,往深处去钻研,不断的突破自己突破职业发展的天花板,他们讲究的是把工作做到极致,而不是浅尝辄止,这样下来即便他们到了中年,依然有着很强的能力,对于工作上的事情有着很深的积累,可以发挥更大的价值
所以为什么有些人他们的中年危机会很严重,有些人却好像没有一样的,就是取决于他们是否一直在做有积累的事情,是否一直在把自己的价值扩大
35岁以上的年龄,在当下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确实显得有些被动;但是,在实际情况下,因为每一年有大量的应届毕业生,加上考研读博的人数骤增,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对企业来说,更倾向于选择刚毕业不久的年轻人,也甚少考虑35岁以上的中年人
对35岁以后的员工,未来的人生规划非常重要,有的人说创业,但创业九死一生,并非多数人适合创业;有的人说年轻的时候就应聘事业单位、公务员,起码不会产生中年危机的压力,但真正可以应聘成功的人为数不多,且很多人未必适应这类型的工作;此外,留守在原公司,但可能面临着因年龄太大遭到解雇的风险
因此,趁年轻的时候,就需要积蓄好一笔资金,同时也抓紧时间提升自己的竞争能力,多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技能储备等,这也是解除中年危机的关键所在
其实职业危机并不是等到中年了才危机,而是如果职业生涯处理不当,在年轻时就埋下了,很多人都说40岁前用能力赚钱,40岁之后就应该是用钱生钱,这话虽然说的是理财,但同样适用于职业生涯管理;这个问题的本质其实就是中年人的职业生涯管理问题
已婚女人整天在朋友圈发自拍照?
如果一个已婚女人整天在朋友圈发自拍照,那还真不用太担心,一方面是因为男女性格差异,另外一方面是微信这个app的定义算得上是伟光正的。具体是怎么回事,让我来讲一下自己的理解。
女生从不喜欢晒到主动晒的过程
古代女性是被禁锢的,因此女性根本就没有什么“展示”的权利,否则立马被打上一个“不守妇道”的标签,未婚就很难嫁出去,结婚了就容易被休。
这个思想直到上世纪末依然在很多地方还留有古代的印记,现在娱乐至死的时代,所有人都想成为网红,尤其是少不更事的少男少女,她们热衷于在任何场合show,恨不得把自己的所有都展现给众人,给自己一个出名当“网红”的机会。为此,有人甘当小丑,有人甘当傻B,有人甘当女拳,这一切都是为了“出名”。
但是在20多年前,你能想象到星探专门主动找到张曼玉希望为她拍广告,进军演艺圈,张曼玉首先想到的是“拒绝”,这点放到现在你敢信么?张曼玉和妈妈商量了一下,才打算拍一个广告,在那个时候,除了极个别圈内家庭遗传,没有人愿意在世人面前展现自己,尤其是“身材”。那还是香港,内地则更加保守。
所以如果在世纪初就有微信朋友圈的话,我想大概所有人都是晒宝宝、晒风景、转发文章,晒自己容颜、身材的肯定是少之又少了。
微信朋友圈
但是这一切在2012年之后就发生了逆转,智能手机+4G网络彻底改变了当下人类的手机使用状态,手机不再是单纯的用来打电话发短信这样的联系功能了,手机变成了彻头彻底的社交+娱乐工具。
人们晒自拍的方式从QQ空间转成了微信朋友圈,然而这并不令人担心,因为无论是QQ空间还是微信朋友圈,本质上是熟人社交,它不像抖音、快手似的,会把你自拍的短视频推荐给无数手机端的陌生人,而熟人社交就决定了你发的自拍大家都看得到,你的留言评论和回复所有认识的人都看得到,压根没有什么隐私可言。
请注意,我说的是现在的微信朋友圈,如果是早期的微信朋友圈,比如说2012年、2013年,一个已婚女人经常在朋友圈发自拍,那么其心可诛并不是泛泛而谈。
回忆一下,微信的用户量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爆发性增长的?不是朋友圈、不是语音短讯,而是“摇一摇”。摇一摇本质上是陌生人社交,和后来的陌陌、探探从本质上如出一辙。摇一摇这个功能在当时的北上广深苏杭等一众大城市火的一塌糊涂,它拉近了陌生男女的关系,为很多寂寞的男男女女送来了一丝“可能的温暖”。
这个时代的微信“摇一摇”的目的很单纯,很直接,很粗暴:约P。
自此,微信下载量陡然攀升,以至于彻底占领熟人社交,取代了QQ,成为国民现象级的APP。在“摇一摇”时代,一个已婚女子整天在朋友圈发自拍这无疑是值得怀疑的,因为那个时候使用智能手机的人不多,使用微信的人也不多,那么你发自拍是给谁看的呢?
总不成就是为了自己欣赏吧?PS:很多人什么事都发朋友圈被人质疑后,辩解说就是为了留一些美好的回忆,又不是给别人看的,那你有本事设置成“仅自己可见”啊,难道是因为不会用么?可笑!我自己发的朋友圈基本上就是设置自己可见,是为了纪念一些重要的事,否则你发的朋友圈就是为了show给别人看的,别狡辩,没意义)。
所以我有理由相信,在微信“摇一摇”时代,你一个未婚女人整天往朋友圈发自拍就是在钓鱼,等待陌生男子前来上钩搭讪。
到了2020年,在朋友圈发自拍已经是普世的一种价值观了,因此就没什么好怀疑了,可能纯粹是因为自恋,自恋又不是罪,没必要上纲上线。但如果一个已婚女人的手机上装了陌陌、探探之类的app,而且还动不动发自拍,那么毫无疑问:这是不正常的。至于微信、QQ,还是放宽心的,没必要因为价值观不同产生嫌隙,影响家庭和睦。
加入直销公司几个月了?
直销现在已经越来越普遍,有不少人都加入了直销行业,我们就你的问题看看吧。
什么是直销
直销是一种新型的营销方式,以投资少、时间自由、多劳多得等优势。深得不少上班族和创业者的青睐。
中国现阶段也有近100家拿到直销牌照的正规公司。比如:安利、雅芳、完美、中脉、无限极等。产品也有保健品、生活用品、化妆品等。
多种多样的产品,不论是自用还是销售都很实用。所以很多人都愿意投资自用加兼职赚钱。
加入直销几个月,投入几万块,是否要坚持
我自己身边也有朋友做直销,每天像打了鸡血一样很亢奋。我也有被朋友拉去听直销课的经历。
当时在课堂里,朋友的劝说下,我也买了几千块的产品。完全是碍于面子,觉得自己用也可以。如果要加入他们应该也是交几万。
不过你买了产品后,事情并没有结束,朋友会不停打电话或者各种方式找你,让你继续买产品或者加入他们行业一起做。
我不做不是因为不想赚钱,而是不喜欢这种销售方式,觉得自己做不了。他们的目的不是销售产品,而是不断找人。
当然,身边也有朋友做得好,也有放弃的。
这是我的经历,至于你的情况,应该怎么办?
你当初加入做直销应该是考虑过才做的吧,我知道他们有一些课程,如果想做好,就可以先学习,多请教有经验的。
正规直销公司的产品是不错的,可以自用也可以推荐给朋友。如果要以找人为目的就要看你个人了。
做什么行业都有一个过程,不能继续求成。
如果真的觉得自己不适合做,想放弃,也不要勉强自己。可以一边兼职把好的产品销售出去,一边找适合自己的事情做。尽量降低自己的损失。
个人观点
每个行业都有利有弊,你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去判断,想要做出成绩也需要时间和努力。想要放弃也要为下一步做好打算。
所谓新零售?
在新零售1.0阶段,确立下来了“人、货、场”产业要素关系,其中,盒马鲜生是新零售的重要标志,定位于以大数据支撑的线上线下一体化超市(混合业态)。通过线下(沉浸式)体验带动线上活跃(复购)。满足了当下年轻人(新新客群)的需求。
2018-2019 年随着新零售业态进一步发展与演化,将确立下来的“人、货、场”产业要素关系中的“场”进一步的迭代与演化,出现了以本地生活、前置仓等为代表的“近场服务”模式,由此形成围绕分布式部署“到家+到店”高度融合的新零售新阶段,称之为新零售2.0。
在新零售 2.0 阶段更加地体现出分布式部署的前置仓特征,距离消费正更近。如果说新零售 1.0 是最后三公里的话,那新零售 2.0 则是最后 100 米、甚至最后 10 米、最后 1 米,其“近场服务”的要求更加苛刻和极致。
“若干年前,京东推出两小时达的配送服务,这在当时已经让业界震惊;如今的前置仓模式将配送时间压缩到了 30 分钟”。
所谓前置仓,就是以仓为店,将仓库建立在社区周边三公里的范围内,商品由快递小哥从仓库配送至消费者指定地点。与传统电商相比,前置仓模式由于距离消费者更近,它有更快的响应速度和更高的配送效率,让宅、懒的消费者获得更快捷、便利的消费体验。
同时前置仓也可以拆解成 2 部分来理解,1)前置:距离消费者更近;2)仓:更多的 SKU(品类)。带来的直接改变就是更贴近消费者,无论消费者是到店还是配送到家,都可以让消费者更方便的得到商品。同时每个前置仓拥有的品类 SKU 更多,能最大程度的满足本地生活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及该需求下的品牌细分需求。对于仓而言,地段的要求则没有传统的店铺选址对商业旺地的苛求,在降低房租成本的同时,以有限的物流获得更大的覆盖半径,摊低房租、人工等刚性成本,换来更高的坪效、人效。
关于前置仓,最早在全国布局前置仓的每日优鲜,2018 年也是获得 4.5 亿美元融资,目前每日优鲜在上海已经建立了 200 多个前置仓,在全国有 1500 个前置仓,领跑这一领域。
每日优鲜的品类集中,产品动销率很高。整个生意更精准理解消费者,通过前置仓反馈来的大量交易数据,可以更精准为消费者去挑选消费者喜欢的商品。根据订单密度在商圈和社区建立前置仓,每个前置仓覆盖周边半径三公里。商品入库后,经过城市分选中心的品控、分选、加工等环节,根据智能补货系统提供的补货算法,被分发到各个前置仓,全程冷链运输。
为他们带来了极大的优势:采得更准,卖得更快,成本更低。同时,这些前置仓还有很强的可复制性来帮助他们快速的做强做大。
每日优鲜目前有 700 个工程师,每天在解决单月 10 亿级销售所需要的技术平台,1500 个前置仓都是在用系统做分布式管理,都是用算法在做自动的决策。让他们进入任何一个新区域的时候,不需要再配会管供需的人马。这些都是跟别人差异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