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熙女装货源厂家直销批发,是怎么对待司马氏皇族的?
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称帝,改国号为宋,改元永初,史称“刘宋”。东晋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了南北朝时期。
刘裕(363——422年), 字德舆,乳名寄奴,原籍彭城(今江苏徐州)。其曾祖刘混,永嘉之乱时南渡到丹徒的京口(今江苏镇江)定居,刘裕降生后家道早已中落。刘裕年轻时投入北府军,在淝水之战中逐渐发迹。405年,在平定桓玄之乱的战争中刘裕立下赫赫战功,晋安帝司马德宗复位后封其为侍中、车骑将军,之后又扶摇直上,相继任徐、青二州刺史、衮州刺史、录尚书事等要职,逐渐掌握了东晋王朝的军政大权。
东晋义熙六年(410),刘裕统率大军平定了南燕,又被升为太尉、中书监,独掌朝政。此后的20年间,刘裕大肆培植亲信党羽,无情铲除政敌。司马休、诸葛长民、刘毅等反对刘裕的大臣均遭到革职、罢黜。随后他发起了第二次北伐,一举克复关中,他对内平息战乱,对外讨伐中原世族,通过一系列的战争,终于成为东晋末期首屈一指的大军阀。他派人勒死了晋安帝司马德宗,立其弟司马德文为帝,是为晋恭帝。
义熙十四年(418),刘裕被恭帝封为相国、宋公(王)。彼时的刘裕,不论是实力还是威望都已达于巅峰,已经具备了取代东晋的所有条件。
晋元熙二年(420),刘裕的亲信拟好禅位诏,献给了他,他拿到晋恭帝司马德文处故意让其抄录,晋恭帝深谙其意,“欣然”提笔,将禅位诏抄录在一张赤(红)纸上。刘裕筑坛称帝,国号宋,是为宋武帝。刘宋定都健康(今南京),改晋“秦始历”为“永初历”, 废黜晋恭帝司马德文为零陵王。次年6月,刘裕派人将司马德文毒死,开杀主动“禅让”退位帝王之先例。至此,至此,享104年国祚、历11帝的东晋王朝名实俱亡,战乱不休的南北朝时期开始。
刘裕代晋,是军阀势力取代门阀势力的必然结果。刘裕在位时,刘宋大致拥有了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区,成了南朝时期疆域最大,经济最发达,军事实力最强,文化最繁荣的一个王朝。刘裕执政较为清明,对司马皇族并未斩尽杀绝,他奖励耕织,减轻赋税,赦免奴籍士兵,颇有作为。422年,59岁的刘裕病故,只当了两年皇帝,谥号宋武帝。
【插图源于网络】
【写作不易 严禁剽窃】
王儇背后的琅琊王氏有多厉害?
电视剧《上阳赋》改编自小说《帝王业》其本身是架空,没有具体历史背景的。而电视剧编剧在原著小说基础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编,赋予了其浓厚的历史背景,填充了大量的历史细节丰富了人物情感,从里面的许多细节可以看出,他的设定时代背景为朝南刘宋皇帝时期。 一起跟白羽了解一下。
一、琅琊王氏
电视剧第一集在女主王儇的及笄典礼上就出现了“元熙十五年八月”,宁朔发生战乱的事情。元熙正是南朝刘裕的年号,剧中章子怡的舞蹈、衣服、饰物都带着明显的南朝风格。这些证据都揭示了这部电视剧所处的时代背景为南北朝时期。
无论是电视剧还是原著,都提到了琅琊王氏。这个显赫的家族在中国历史上曾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任凭时代如何更迭,始终屹立不倒的琅琊王氏简直就是世家大族的教科书和模范样板。
唐代的宰相世系表》中这样记载王家的来历,“元避秦乱,迁于琅琊,后徙临沂。四世孙吉,字子阳,汉谏议大夫”。
琅琊王氏的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而真正将这个家族推向道德至高点的就是王祥,因为他就是 “二十四孝”中卧冰求鲤的男主。因为这个故事而名声大噪的王家,绝对是儒生心目中的偶像级人物,他们的言行成为了许多人奉为圭臬的人生信条。就像当代小学生无论认不认识鲁迅,喜欢在课桌上刻一个“早”字。王家还出过王羲之、王献之父子这样的书法大家,在书法史上有着泰山北斗般的地位。
真正让琅琊王氏走向士族巅峰的人就是东晋初年的王导。虽然他没有导演过什么电影、电视剧,但是他一手主导了司马睿建立东晋王朝,开创了一个属于王氏家族的“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王家是“九品中正制”最大的受益者,朝廷选拔人才都必须要在世家门第中选取,直到隋唐的科举制度才打破这种垄断局面。
如果把各个时期王氏家族担任过相当于丞相一级职务的人做一个统计,就会得出一个令人咋舌的数字92人。王家人把持了东晋的朝政,据统计琅琊王氏在六朝时期能做到五品官以上的,超过160人。六朝一共历时三百多年,皇帝轮流坐庄,唯有琅琊王氏始终冠冕相承,风流相尚,其门阀的主导地位始终没有变过。
二、萧綦的原型
三国时魏主曹丕开创了一个“上品无寒士,下品无势族”的世家大族时代。人才的选拔一直掌控在世家门第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世家内部开始落寞。五胡乱华局面的又加剧了世家衰落的过程,越来越多的寒门子弟走上政治舞台,形成新的格局。
《上阳赋》中男主的萧綦正是新崛起的寒门子弟代表,在朝廷大员们都忙着内部争权夺利无暇顾忌边关战事时收获了大批寒门子弟的拥戴。而他的寒门子弟身份,也让朝廷中许多大臣都对他产生了巨大的疏离和排斥。萧綦的人物形象与历史上的南朝开国皇帝刘裕十分接近。刘裕自称是汉楚元王刘交的后裔,传到东晋时家世已经衰落不堪。他还说自己曾经卖履为业,跟刘皇叔干过同一个行业。
电视剧《上阳赋》展现的其实是中国政治风云跌宕起伏的时代,也是皇权政治开始代替门阀政治的重要历史时期。由于门阀的权势过于庞大,严重阻塞了寒门子弟的上升渠道,也对皇权产生了威胁。王家向寒门子弟抛出的橄榄枝,让本来已经开始走下坡路的琅琊王氏家主又一次抓住了历史机遇,不但保住了琅琊王氏江南第一个高门的社会地位,将琅琊王氏再次推向又一个高峰,还形成了“谦抑止足”的门风。
历史上,自刘裕晋宋(萧綦)之后,门阀政治开始走向衰落。为了避免皇权对高门大族的打压和排挤,王氏家族顺应历史潮流,把出将入相的政治目标向文化方面转移。王氏子弟不再担任朝廷要职,专心维护家族发展注重家学传承,埋头研究儒学和玄学,尽可能地避免卷入政治纷争。
此时的王氏子弟虽然官位显赫,却很没有多少实权,保持了文化上的超然地位。这个庞大的大家族虽然这个大家族与其他魏晋南北朝时的名门望族一样随着政治特权和社会地位的丧失,逐渐走向衰落,
却没有发生抄家灭门的人间惨剧,实现了高门大族的“软着陆”,这个家族一直跨越了南北朝,唐朝,一直延续到了宋朝初年。而王家的历史转折点,正是从《上阳赋》中琅琊王氏与萧綦的政治婚姻开始的。
刘裕为什么会被称为南朝第一帝?
有些人呢,天生就是当皇帝的命。
刘裕,恰巧就是这种人,与之相反,他的童年却穷苦至极。
因为家境贫寒,他的父亲竟然想过要将刘裕遗弃,幸亏姨母慈悲,历尽艰难将刘裕抚养成人。
刘裕年长后,恰逢时局动荡,权臣桓温当国,东晋逐渐突显衰败之势,而成年后的刘裕身为北府军下属的养马官,即“司马”一职,起初始终默默无闻。
《魏书·刘裕传》:裕家本寒微,住在京口,恒以卖履为业。意气楚剌,仅识文字,樗蒲倾产,为时贱薄。《南史·卷一·宋本纪上第一》:初为冠军孙无终司马。
但很快,刘裕迎来了一生中第一个大机遇,请注意,这是第一个,因为刘裕真正开挂的人生,此刻才刚刚开始。
由于五斗米道道士孙恩在东南一带起兵造反,晋安帝派遣大将刘牢之前去镇压,而正在养马的刘裕,则因为才能出众,颇得将军孙终的赏识。
恰巧刘牢之率军平叛,正是用人之际,孙终便顺水推舟,将刘裕举荐给刘牢之,任参军一职,随大军前去平定叛乱。
《南史·卷一·宋本纪上第一》:晋隆安三年十一月,祆贼孙恩作乱于会稽,朝廷遣卫将军谢琰、前将军刘牢之东讨。牢之请帝参府军事(此处的“帝”,说的正是南朝刘宋开国皇帝刘裕,即当时担任司马的刘裕),命与数十人觇贼。
此后,在首次领兵外出侦察时,刘裕遇到敌方数千兵马的围困,所率人马半数战死,而刘裕杀的双眼通红,刀刃翻卷,却仍旧在浴血死战,随从皆大受鼓舞,于是这一小队人马,竟然在数千人的围困中迟迟不倒。
很快,刘牢之的儿子刘敬宣率领援军赶到,将起义军杀退,见到刘裕的时候,刘敬轩看着浑身带血,甚至手中战刀几乎断裂的刘裕,心中极为敬佩。
而刘裕顾不得休息,骑了战马,紧接着前去追捕逃兵,更接连率军斩杀俘虏逃兵千余人,乃至一路杀进山阴城,竟然将孙恩一众逼退出海。
《南史·卷一·宋本纪上第一》:命与数十人觇贼,遇贼众数千,帝(刘裕)便与战,所将人多死,而帝奋长刀,所杀伤甚众。牢之子敬宣(刘牢之的儿子刘敬宣),疑帝(刘裕)为贼所困,乃轻骑寻之。既而众骑并至,遂平山阴,恩遁入海。
刘裕凭此一战成名,迅速跻身大将之列。
很快,刘裕又迎来了人生中第二次大机遇。
来年五月,即隆安四年的春天,孙恩从海上休养生息,再次杀回会稽,斩杀守城大将谢琰,宣布第二次起兵造反,半年后,刘裕第二次领兵平乱,竟再次将孙恩杀的片甲不留,直至将其击退于浙江浃口一带。
此后将近一年时间里,刘裕同孙恩前后交手十余次,几乎每战必胜,且以少胜多。
凡战,刘裕必身先士卒,勇猛在前,手下军心凝结如铁,治军严明,深得朝中与百姓信服,直到元兴元年的三月,孙恩残部被刘裕大军追击至临海郡,面对仿佛一生无法战胜的刘裕,以及临海郡守辛昺(bǐng)的围困,孙恩最终含恨,跳海自杀。
此后,积累赫赫军功的刘裕,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三次大机遇:
由于孙恩长达十余年的起义,致使东晋内部的门阀士族受到猛烈冲击,具体表现为权力失衡,内部分裂初现端倪,门阀士族的影响力以及话语权日渐衰弱,更因连年混战,致使国防空虚,手握重兵的权臣桓玄看准时机,密谋篡位。
此时前将军刘牢之再度领兵前去平叛,然而在刘牢之大军抵达溧州后,却遭遇桓玄大军的伏击,刘牢之心知不敌,便有意派出儿子刘敬宣前去求和,但遭到刘裕坚决反对,刘牢之执意求和,未予采纳刘裕的反对意见,谁知桓玄连夜攻下骠骑大将军司马元显所驻之地,这司马元显即是刘牢之的顶头上司,桓玄杀了司马元显,携兵符收回刘牢之的兵权,后者望风而逃,在逃亡途中自缢身死。
《南史.卷一·宋本纪上第一》:元兴元年,荆州刺史桓玄举兵东下,骠骑将军司马元显遣牢之拒之,帝(刘裕)又参其军事。(桓玄)玄至,帝(刘裕请求刘牢之出兵迎战)请击之,牢之不许,乃遣子敬宣(刘牢之儿子刘敬宣)诣玄请和。帝(刘裕反对)与东海何无忌并固谏,(刘牢之)不从。(桓玄攻克建邺城)玄克建邺,(将刘裕取代刘牢之,任其为会稽内史)以牢之为会稽内史。
此时刘裕也算没了上级,眼见大势已去,颇具长远眼光的刘裕,决定暂时投靠桓玄,再做打算,而桓玄早前便在军中听闻刘裕大名,再加上刘裕本身因为数次军功所积累的声望,所以他的投靠,令桓玄喜出望外,便任命刘裕为中兵参军,辅佐在侧。
所谓刘裕的第三次大机遇,正是选择正确了阵营,当时的桓玄势力如日中天,东晋内部已无兵力可挡,如不投靠桓玄,刘裕势必被其所杀。
元兴二年,之前和孙恩一起举兵造反的卢循,也就是孙恩的妹夫,再次聚集兵马,意图谋反,桓玄便派出刘裕前去平叛,很快刘裕便大获全胜,斩杀卢循麾下大帅张士道,迫使卢循向南逃亡,因此战大获全胜,独揽战功的刘裕被加封为彭城内史,在桓玄内部可谓风头无两。
但刘裕并非一心想要寄人篱下,尤其桓玄是篡位夺权,名义上并不正当,因此刘裕一直在暗中寻找机会,直到桓玄对东晋军队主力——北府兵,进行瓦解大清洗,致使大批旧将被杀,其余残部,则与刘裕在暗中联络,与密谋扳倒桓玄。
于此,刘裕迎来了人生中第四次大机遇:
元兴三年春节后,刘裕见时机已到,借打猎之名,在京口聚集北府兵残余部众数千人,借机起事,剑指桓玄,随后便杀死了京口驻将,也是身为桓玄叔弟的桓修。
此时此刻,篡位东晋的桓玄才认清了刘裕的真面目,他这怎是简单的雄才大将?!
分明是想自立为王!
然而意识到刘裕真正的野心之后,桓玄为时已晚,他先是派出麾下两员大将,吴甫之与皇甫敷,但刘裕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决心。
先杀吴甫之,再杀皇甫敷。
接连损失两员大将的桓玄,第一次感受到深深的危机,而这个危机,正是曾经自己寄予厚望的刘裕。
一个月后,刘裕便率军攻至桓玄驻扎于覆舟山的守军,不过数日便攻克,大势已去的桓玄,面对势如破竹的刘裕,只得落荒而逃。
于此,刘裕又迎来了人生中第五次大机遇:
因起兵抗击桓玄有功,刘裕获扬州刺史王谧等重臣极力推举,先后出任使持节、总领扬州,徐州、兖州等八州军事,不久又被任命为总百官行事。
当年那个险些因家境贫寒而被生父遗弃的刘裕,彻底成长为东晋末年权倾朝野的执牛耳者!
人生,就是如此的充满戏剧性。
东晋末年之混乱,便因连续多年战火,致使百官懈怠,桓玄此前篡位时,即使有心整治,却也收效甚微,然而刘裕统领大权后,只用了三天时间,便使百官严明法纪,人人尽忠职守,朝堂上下,一扫往日颓废风气,重回肃穆。
不久,被篡位的晋安帝复位于江陵,改年号为“义熙”,刘裕则率军追击桓玄残部,然而刚到六月桓玄卷土重来,麾下将军桓振攻陷江陵,晋安帝被俘,第二年春天,即义熙二年的三月,刘裕再次将被俘的晋安帝救出,此时天下人尽皆知刘裕之名,接连数次平反,又二次救主,匡扶社稷,威名大振。
《晋书.姚兴传》:刘裕拔萃起微,匡辅晋室,吾何惜数郡而不成其美乎。
此后十数年时间,刘裕始终南征北战,先后收复荆州等地,致使割据长达十数年的南方再次一统,局势重回稳定。
此时的刘裕更独享殊荣,可“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意思分别为,可佩戴宝剑进入皇宫,不必疾步而行,皇帝召见刘裕,赞礼官不必呼其姓名,只宣读其官职即可,此三样特权,乃晋朝时期位极人臣的独有象征,由此可见刘裕在朝中的地位,无人能及。
再往后,已是太尉,执掌最高军权的刘裕灭后秦,定长安,再到义熙十四年,刘裕因军功着实显赫,先后受封为相国、总百揆、扬州牧等朝中要职,乃至于到最后封无可封,特许其以十州建立“宋国”,封宋公,授予其晋朝对大臣的最高礼遇——九锡之礼,即九种最高礼器,这是除皇权外,一代权臣的最高象征。
此时刘裕的威望已达到从军以来的最顶点,麾下将士无不支持其废黜晋安帝,自立登基,可以说此时此刻的刘裕,已经得到了除皇帝宝座以外几乎所有的权力,乃至于在整个东晋,他可以公然违抗王命,而不会遭到任何反对。
晋安帝虽有皇帝之名,却再无皇帝之权。
刘裕心知此刻登基正宜,但他想以晋安帝死后,另立傀儡皇帝,再让位于他的方式,避免自己留下篡权之名,可惜当时的晋安帝身体康健,短期内根本不可能驾崩,刘裕对此心急之下,便派遣王韶之秘密缢杀了晋安帝司马德宗,随之另立司马德文为帝,号为晋恭帝,改年号为元熙(304年)。
同年,刘裕进爵“宋王”,追授十郡,既然司马德文是自己亲手送上台的傀儡皇帝,刘裕可谓垂帘听政,先后为自己追加只有皇帝才能享受的多项特权,如代表皇权的冠冕——十二旒冕。
再比如享有天子旌旗,即本应用来象征皇权的旗帜,由刘裕这个宋王享有,基本也宣告着刘裕的篡位大计缓缓拉开帷幕。
等到第二年,即元熙二年六月,于丁卯日,万事俱备的刘裕,废黜傀儡皇帝晋恭帝,代晋登基,东晋宣告灭亡,刘裕即位后,改国号为“宋”,称“宋武帝”,改年后为“永初”。
称帝以后的刘裕,吸取了整个东晋末年的失败经验,尤其是他亲眼见证了门阀士族如何祸乱朝纲,如名臣之后桓玄挟持晋安帝,刘裕可谓从始至终亲身经历,明白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如不严加整治豪门世族,将会带来无法避免的大灾难,因此他即位后,首要推举的措施,便是削弱各大豪族的势力与权力,集权中央,成功阻扼了门阀士族的再次发展。
政务上,他实施“土断”。
因东晋时期门阀士族大肆兼并百姓土地,致使民间怨声载道,而东晋皇族对此不问不顾,放任豪强兼并,出身于寒门最底层的刘裕亲身感受过民怨,因此他决定从源头上解决兼并问题,削夺豪门土地,分济于贫苦百姓,致使民心皆安。
为确保豪门不会暗中吞并地产,刘裕甚至指派专人前往四方巡视,一经发现私自并吞土地的豪门世族,便直接依规严惩。
《宋书·武帝本纪》:先是,山湖川泽,皆为豪强所专,小民薪采渔钓,皆责税直,至是禁断之。于是依界土断,唯徐、兖、青三州居晋陵者,不在断例。诸流寓郡县,多被并省。
由此大大缓和了自东晋时期遗留下来的阶级矛盾,使门阀士族被大大削弱,最主要的,则是减轻了因常年战乱而不得聊生的百姓负担,此前因混战而失去的朝廷威信,也得以重新构建。
此外,对于整个南朝刘宋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果没有刘裕的土断,日后门阀势必会东山再起,而刘裕正是从根本上解决了豪门霸地的复杂难题。
《南史·卷一 ·宋本纪上第一》:自晋中兴以来,朝纲弛紊,权门兼并,百姓流离,不得保其产业。桓玄颇欲厘改,竟不能行。帝既作辅,大示轨则,豪强肃然,远近禁止。
其二,刘裕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
由于年少时期亲眼所见京口百姓受官吏欺压,刘裕尤其厌恶昏庸无道的官员,为肃清朝中贪污腐败,他下令处死了一众士族,或有之前东晋皇族背景的朝中官员,甚至提出,但凡有“骄纵贪侈,不恤政事”者,轻则严惩,重则斩立决。
《宋书· 本纪第三·武帝下》:上清简寡欲,严整有法度,未尝视珠玉舆马之饰,后庭无纨绮丝竹之音。
其三,重用寒门。
此前东晋时,门阀士族在朝中根深蒂固,东晋朝廷无论是选拔官员,还是任用人才,皆首先考虑士族子弟,致使门第成风,更进一步,有众多无才无德之人滥竽充数,而这也正是导致东晋内部混乱的主要原因之一,刘裕即位后,便取消此前的选拔官员制度,而是重用寒门出身,不带任何朝中裙带关系,真正具备才学之人,如刘裕此前南征北战时留守建康城有功的刘穆之,再比如跟随刘裕灭后秦屡立军功的檀道济,皆是寒门出身。
《南史·卷一 ·宋本纪上第一》:先是,诸州郡所遣秀才、孝廉多非其人,帝乃表申明旧例,策试之。
其四,减轻赋税。
但凡历史上的明君,几乎都会实施这一举措,来减轻人民负担,刘裕自然也不例外,他在位时,曾连续多次减免税赋,更严禁地方滥征税役,凡是州、郡、县等官吏假借官府之名,私占屯田园地者,一律废黜。且最令人拍手称赞的举措,还在于凡是官府需要采集的物资,如果从地方百姓手中购买,一律按照市场原价,一分不少的给钱,如若发现有私自压价,或不按原价付款者,轻则依规严办,重则免官发落。
《宋书·武帝纪中》:帝至江陵下诏:凡租税调役,悉宜以见户为正。州郡县屯田池塞,诸非军国所资,利入守宰者,今一切除之。
其五,重视教育。
由于东晋时期门阀阶层奢靡成风,对于教育甚至一度轻视,而上层架构与资源又全部掌握在世族手中,导致社会发展缓慢,教育低下,刘裕虽然年少便入伍,且大字不识一个,但对于教育,他有着非比寻常的重视。
于是在永初三年下诏,勒令全国范围内,重点发展教育,大力选备有才学的儒士,弘扬国学,引咎古人学典,加以教授,从而使得刘宋早期的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社会整体的文化程度比之东晋时期有了进一步提高,可不要小瞧了教育,正所谓教育乃立国之本,若一个国家的百姓全是目不识丁之辈,那么经济与国力的发展势必将会受到阻碍。
其六,刘裕在登基后,最为人称道的一点,还有对于古籍的保护作出了不可否认的巨大贡献。
此前由于连年战火,导致晋朝各地的古籍遗失严重,刘裕即位后,便命专人组成搜寻队伍,前往各地找回遗落民间的宝贵古籍,致使众多文化经典得以传承,咱们现在能够看到的一些有关南朝刘松或者是前后时期的古籍,很大程度要归功于当时刘裕的保护之举,所以对于精神文明的传承,刘裕的确是功不可没。
军事上,刘裕开创了东晋末年时的水军。
众所周知,在古代战场上,很长一段时间水军并不受兵家重视,原因是古人以战马为根本,自古到今以陆战居多,然而戎马一生的刘裕,率先大胆的发展水军,以“陆兵为先,水军为辅”的方式,增加水军的后援能力,在此后的征战岁月中,刘裕这一独具开创性的战术思想,得到了全方位的实践,由于水军的特殊机动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采取强力有效的远攻,与陆兵,骑兵协同作战,发挥出难以比拟的作战优势,与此同时刘裕改进沿用于古人的兵法,对“弧形方阵”做出了全面革新,而这其中,他所创立的水军协同作战,可谓发挥出巨大的战术效果,这在整个中华军事发展史上,可谓做出了不容忽视的巨大贡献,甚至因其开创性,而被史学家称为古代战争史上的奇迹。
其二,治军严明,乐善好施。
刘裕既然是从军队最基层,一路凭借赫赫军功建立起的刘宋,所以他对于军队的把控,有着常人非比一般的视野和格局,所以在治军方面,刘裕比东晋时期任何一位掌兵者都要严苛,但与此同时,刘裕更对麾下将士的情绪深有体会,于是将北伐后秦所获的战利品,尽数分于士卒,犒赏浴血奋战的三军将士,甚至将宁州刺史敬献的珍贵琥珀捣碎成药粉,分于受伤的将士敷用,此举得到了全军上下的一致拥戴,他更主张“择才用将“,不论出身,不论名号,但凡德才兼备,一经发掘,便会加以重用。
《宋书· 本纪第三·武帝下》:宁州尝献虎魄枕,光色甚丽。时将北征,以虎魄治金创,上大悦,命捣碎分付诸将。平关中,得姚兴从女,有盛宠,以之废事。谢晦谏,即时遣出。财帛皆在外府,内无私藏。宋台既建,有司奏东西堂施局脚床、银涂钉,上不许;使用直脚床,钉用铁。诸主出适,遣送不过二十万,无锦绣金玉。内外奉禁,莫不节俭。
其三,两次北伐,大获全胜。
刘宋成立初期,除去刘裕在东晋末年完成了南方地区的统一,北方地区则仍处于混战时局,于是刘裕第一次北伐,先后收复淮北以北等关中要地,并光复长安。
第二次北伐,则先后灭掉南燕与后秦等国,基本完成了北方一统,成为自东晋南朝时期疆域最大,实力强盛无人能及的最强王朝。
纵观刘裕的一生,几乎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
传奇。
他几乎未尝多少败仗,从青年时期加入行伍,再到最后登临帝位,完美展现了一介寒门士子的彪悍人生,虽然其在东晋末年篡位这一点,并不是如他一生的功绩那般完全光彩,但他的本意也是顺应天下大势,东晋皇朝内外腐败严重,黎民百姓整日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尤其当他即位后,做出的一系列改革举措,就足以说明刘裕登基称帝,的确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天下百姓,所以往后千年,不断有帝王为之称颂,丰功伟业,见诸古籍,留于史册,乃至于被称为:南朝第一帝。
当属实至名归。
——————
参考文献:
·《魏书·刘裕传》:裕家本寒微,住在京口,恒以卖履为业。意气楚剌,仅识文字,樗蒲倾产,为时贱薄。
——————·《南史·卷一·宋本纪上第一》:初为冠军孙无终司马。
——————
·《南史·卷一·宋本纪上第一》:晋隆安三年十一月,祆贼孙恩作乱于会稽,朝廷遣卫将军谢琰、前将军刘牢之东讨。牢之请帝参府军事,命与数十人觇贼。
(此处的“帝”,说的正是南朝刘宋开国皇帝刘裕,即当时担任司马的刘裕)
——————
·《南史·卷一·宋本纪上第一》:命与数十人觇贼,遇贼众数千,帝便与战,所将人多死,而帝奋长刀,所杀伤甚众。牢之子敬宣,疑帝为贼所困,乃轻骑寻之。既而众骑并至,遂平山阴,恩遁入海。
——————
·《晋书.姚兴传》:刘裕拔萃起微,匡辅晋室,吾何惜数郡而不成其美乎。
——————
·《宋书·武帝本纪》:先是,山湖川泽,皆为豪强所专,小民薪采渔钓,皆责税直,至是禁断之。于是依界土断,唯徐、兖、青三州居晋陵者,不在断例。诸流寓郡县,多被并省。
——————
·《南史·卷一 ·宋本纪上第一》:自晋中兴以来,朝纲弛紊,权门兼并,百姓流离,不得保其产业。桓玄颇欲厘改,竟不能行。帝既作辅,大示轨则,豪强肃然,远近禁止。
——————
·《南史·卷一 ·宋本纪上第一》:先是,诸州郡所遣秀才、孝廉多非其人,帝乃表申明旧例,策试之。
——————
·《宋书· 本纪第三·武帝下》:宁州尝献虎魄枕,光色甚丽。时将北征,以虎魄治金创,上大悦,命捣碎分付诸将。平关中,得姚兴从女,有盛宠,以之废事。谢晦谏,即时遣出。财帛皆在外府,内无私藏。宋台既建,有司奏东西堂施局脚床、银涂钉,上不许;使用直脚床,钉用铁。诸主出适,遣送不过二十万,无锦绣金玉。内外奉禁,莫不节俭。
——————
《宋书·武帝纪中》:帝至江陵下诏:凡租税调役,悉宜以见户为正。州郡县屯田池塞,诸非军国所资,利入守宰者,今一切除之。
——————
《宋书· 本纪第三·武帝下》:上清简寡欲,严整有法度,未尝视珠玉舆马之饰,后庭无纨绮丝竹之音。
——————
关注作者:钱品聚,了解更多历史与文化趣闻,带你发现更大的世界~
有哪些善有善报?
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今天我给大家列举两个真实事例,让大家知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此言非虚。
一,善有善报
秦穆公嬴任好一次外出骑马游玩,结果马被一群野人吃了。秦军士卒要斩杀这群野人,嬴任好说:他们只是饿了才吃我的马,因为一匹马杀人,不仁!我听说喜欢吃马肉而不饮酒,就不利于身体健康,赏赐给野人许多酒,并放了这群野人。多年后秦晋交战,嬴任好身陷晋军重重包围,且负有重伤,眼看就殒命沙场了。此时一群野人冲出来奋勇杀敌,不仅救了嬴任好还生擒晋国国君。这些野人只是为了报答嬴任好一饭之恩与不杀之恩。
《史记.秦本纪》缪公与麾下驰追之,不能得晋君,反为晋军所围。晋击缪公,缪公伤。于是岐下食善马者三百人驰冒晋军,晋军解围,遂脱缪公而反生得晋君。初,缪公亡善马,岐下野人共得而食之者三百余人,吏逐得,欲法之。缪公曰:"君子不以畜产害人。吾闻食善马肉不饮酒,伤人。"乃皆赐酒而赦之。三百人者闻秦击晋,皆求从,从而见缪公窘,亦皆推锋争死,以报食马之德。
二,恶有恶报
魏国丞相魏齐跟范雎近日无冤往日无仇,只是在宴席上听中大夫须贾说范雎想投靠秦国丞相魏 冉,就下令将范雎活活打死。打死了不说,还把范雎的尸体扔到茅厕里,让女仆撒尿淋他。最后让人把范雎的尸体扔到荒山野岭喂野狗。
扔范雎尸体的下人叫郑安平,他见范雎还有一口气,就救了范雎。后来范雎入秦游说秦昭襄王,落得丞相高位。范雎借助秦国的力量四处追杀魏齐,魏齐逃到赵国平原君赵胜处躲藏,赵胜被秦王召去,不交出魏齐就杀了他。魏齐又逃回魏国求信陵君魏无忌相助,还没有等到魏无忌来,他自己受不了煎熬就自杀了。魏无忌用魏齐的人头把姐夫平原君赵胜从秦国赎回来了。魏齐作了恶,最终惶惶如丧家之犬到处逃命,最终还是自杀了事。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魏齐大怒,使舍人笞击雎,折胁摺齿,雎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宾客饮者醉,更溺雎,故僇辱以惩后,令无妄言者。....须贾归,以告魏齐。魏齐恐,亡走赵。匿平原君所。...秦昭王闻魏齐在平原君所,欲为范雎必报其仇...魏齐闻信陵君之初难见之,怒而自刭。赵王闻之,卒取其头予秦。秦昭王乃出平原君归赵。
刘邦刘秀和刘备三位帝王?
刘邦、刘秀、刘备,分别作为西汉、东汉、蜀汉三个政权的开国之君。曾几何时,“汉”就是一切传承大统的代表。这个“名号”优势,一直延续到五胡十六国依然有效。
汉赵皇帝刘渊,在自立之后,首先做的事情就是把“汉室”作为自己的先祖,给自己寻求一个名位:
乃赦其境内,年号元熙,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
分析
这三个皇帝,既然能够做到那个位置,自然有其超乎常人的地方。只不过三个人的能力偏重还是有所差异的。
不仅是能力偏重有差异,综合能力相比较下来,三个人之间也是存在差距的。这一点从石勒的话中就可以看出来:
勒笑曰:“人岂不自知,卿言亦以太过。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竞鞭而争先耳。脱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大丈夫行事当礌礌落落,如日月皎然,终不能如曹孟德、司马仲达父子,欺他孤儿寡妇,狐媚以取天下也。
从石勒这番话中,我们能够感觉出来,在石勒的心中最强的人自然是刘邦,其次是刘秀,而刘备都没有资格进入石勒心中。
石勒的话虽然不能说绝对准确,但基本上还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谈到综合能力,个人也认为以刘邦最强,刘备最差。可要是仅说军事能力的话,那个人还是更偏向于刘秀。
三个人的优势
一个人能达到一定的高度,那自然是有着他明显的优点的。刘邦、刘秀、刘备三人也不例外,他们都有着各自明显的长处。
刘邦最大的优点有两点。第一个是他性格方面的“宏与毅”。刘邦其人有“宏”的一面,他的性格恢弘、宽阔,自然而洒脱,这让他时刻都具备着乐观主义精神,且同时具有着旁人所不具备的大局观。
而说到“毅”很多人或许不会赞同,刘邦这个人逃命、弃子、无赖等“流氓”事都做过,怎么能和“毅”沾边呢。
可事实上,刘邦的坚毅、毅力是远非常人所及的。屡战屡败的刘邦,却能坚持屡败屡战,在对阵项羽的危机时刻,虽然有过放弃的想法,但最终都坚持了下来。这样的人,难道不够坚毅么?
性格的因素,让刘邦从革命之始就保持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革命目标。可如果只有性格,那刘邦也不可能建立大汉。他能建立大汉,离不开他会用人。
无论是汉初三杰还是英布、彭越、陈平、周勃、曹参那都不是一般的人才。他们出于各种目的集中在刘邦身边,而刘邦也敢对这些性格不同、能力不同、品行不同的人加以任用。他的用人能力不要说在当时,就算是在整个中国历史中,都算是顶级的。
刘秀最大的优势在于“忍耐”与“用兵”。刘秀是一个极其善于忍耐的人,他从小就有大志,但他可以把自己的志向藏于心中。
刘秀的可怕之处在于他始终能保持忍耐,哪怕是面对杀害兄长的仇人,只要时机不成熟,也依然要保持忍耐。
他的这种忍耐,让他能够准确地把握时机,只要时机一到就奋起一战,从而取得最后的胜利。
而说到刘秀的用兵,在历代帝王中都能被排入前列。怕是除了唐太宗李世民和明太祖朱元璋之外,没有任何一个皇帝的用兵才干能超过刘秀。
至于刘备,他的优点在于“经营”。刘备是一个极其会经营、造势的人。他给自己打造出仁义、宽厚的样子。正是因为这幅模样,让一干英才愿意效忠于他。
可如果说到其他的优点,刘备除了志向大之外,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总而言之,三人之中,我最不看好的就是刘备。如果真把三人放到一个平台去竞争,最先退场的一定是刘备。
军事最强,当属刘秀
能与乱世之中,打下一片天地的人,自然都有着他的军事能力。可如果把这三个人的军事表现对比一下,个人感觉还是刘秀最强。
首先说刘邦,刘邦有军事能力。从起兵之初,到进兵关中,再到后来的平叛诸侯,刘邦都表现出了他的军事能力。
可刘邦是战斗之才,非是战役之才。同刘邦在政治上的大格局相比,刘邦在具体军事行动上的格局和控制力是比较弱的:
沛公引兵过而西。张良谏曰:“沛公虽欲急入关,秦兵尚众,距险。今不下宛,宛从後击,彊秦在前,此危道也。”
这是发生于进军关中时候的事。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出来,刘邦在具体到军事战争中的时候,是缺少长久眼光的,他的考虑不够周全。
这一点在后来的彭城之战,白登之围也都有着明显的体现。刘邦的用兵过急,军事作战不可急于求成,而要稳妥再稳妥。
咱们再说刘备,对刘备的军事能力,我不敢一味地贬低,但是也不愿给他太多的赞赏。从夷陵之战的表现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刘备在兵力分配和部署上,是有着明显缺陷的。
夷陵之战,对刘备而言是一场可打可不打的战争,可他却非打不可。但是,他打的时候出现了军事上的很多缺陷。
先是兵力“集中且散”,集中是说刘备没有在兵线上进行分配,都集中在一条主线上作战,失去了灵活性。但他的布营却很分散,这样的分散让他在关键时刻不能形成有效力量,就算有机会,也难以把握。
而且,刘备用兵也很急。异域山地国战,最重要的就是稳扎稳打。因为涉及到后方的粮草补给,军源补充等问题。
刘备的急兵打法很明显忽略了地理因素。他的军事部署根本不像国战,异域山地之中,加快军事行动,那很容易就会陷入敌军陷阱中。他的军事部署更像是剿匪。
历代以来,人们对光武帝的评价都极高。其中,最肯定光武帝军事才干的当属苏辙:
东汉光武,才备文武,破寻邑,取赵、魏,鞭笞群盗,算无遗策,计其武功若优于高帝。
如果给刘秀的军事才干找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审时度势”。刘秀最是擅长在军事战场上的审时度势。
昆阳之战中,刘秀能够准确地判断出“兵不可分”。并且在王莽大军的闭合圈完成前,带兵从昆阳杀出寻找救兵。
搬回救兵之后,刘秀又选择袭击王莽大军的“主营”。历来战争中,主营的安危都是最重要的,可也是最难袭击的。因为是主营,所以士兵对这里的保护更严密。
在刘秀偷袭王莽主营这一战中,他的军事才干表现得淋漓尽致。先是以精锐骑兵做诱饵,袭击侧翼,给主营寻找机会。又是派步兵强渡昆水,对莽军主营发动突袭,并取得成功。
我们在反观昆阳之战时,会发现刘秀的审时度势,真的用到了恰到好处。“不分兵”“袭主营”是度势,是在对双方兵力比较之后,选择的最佳处理方式。
“突昆阳”“缓支援”是刘秀的“审时”。刘秀如果出昆阳的时间再晚一些,那莽军的闭合圈就完成了。他不可能突围出去。
而刘秀支援所选择的时候也很好,他是在莽军攻城不利,气势低落的时候对莽军发动攻势的。如果刘秀没有选对时间,就刘秀所搬来的兵力,根本不会是王莽大军的对手。
具体到突袭莽军主力大营的时候,刘秀也是“正奇”结合,发挥出了步、骑配合的精髓。
结语
刘邦、刘秀、刘备三个人中,如果说到军事才能,个人还是偏向刘秀的。
刘邦、刘备二人在具体的军事指挥上,常常都是假手他手,他们更多的是用人之长。
而刘秀则是每战不落,从起兵到天下平定,刘秀对每一场军事大战都有参与。或是亲临战场,或是指出战争的关键点和制胜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