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平价的微商面膜加盟,茶油的用处有哪些?
你好。山茶油是一种从山茶树的茶籽压榨出来木本植物油脂。
山茶树,一般要种四年以上才能开花结果,果实生长周期长达十二个月之久。历经春夏秋冬四季,包含日月精华和天地灵气,营养成分自然也就不同于一般的植物油,营养价值非常高,古时被视为山珍贡品。
山茶油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脂,其脂肪酸组成与世界上公认的最好的植物油脂橄榄油相似,有“东方橄榄油”之美称,茶油中含有多种功能性成份,长期食用具有明显的改善血液循环,可预防心血管硬化,降血压、降血脂等功效和防癌症抗癌症的特殊功效。
1、促进消化系统功能:
山茶油能提高胃,脾,肠,肝和胆管的功能,预防胆结石,并对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有疗效.此外山茶油还有一定的通便作用.大量研究已证实:山茶油为特征的饮食是能降低胆固醇水平的健康饮食.
2、增强内分泌系统功能:
山茶油能提高生物体的新陈代谢功能.最新研究结果表明,健康人食用山茶油后,体内的葡萄糖含量可降低12%.所以目前山茶油已成为预防和控制糖尿病的最好食油.
3、强化骨髂系统功能:
山茶油能促进骨骼生长,促进矿剂的生成和钙的吸收.所以在骨骼生长期以及在防止骨质疏松方面它也起重要作用.
4、预防癌症:
由于山茶油中的脂肪酸有抗氧化物作用,并含有微量元素,因此它能防止某些癌变(乳腺癌,前列腺癌,结肠癌,子宫癌).
5、防辐射作用:
山茶油在被发现有增强防辐射的功能后,就被用来制作宇航员的食品.
6、优秀的婴儿食品:
根据其成分和可消化性,山茶油是最近似于人奶的自然脂肪.
7、抗衰老:
实验表明,山茶油含有的抗氧化剂维E,能防止脑衰老,并能延年益寿.
8、保护皮肤:
山茶油含有维生素E和抗氧化成分,因此它能保护皮肤,尤其能防止皮肤损伤和衰老,使皮肤具有光泽.山茶油是最典型的单一不饱和油脂.它是一种保持山茶口味,香气,维生素和性质的天然汁液.是唯一从木本植物果中榨取后能直接食用的植物油.山茶油主要成分为油酸,其含量高达75%左右,此外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胡萝卜素和其它抗氧化剂.每克山茶油含9卡路里热量.
山茶油是天然具有强大的疏血功能,是民间常用于外伤外擦、活血消种的民间妙药。医书称它是“润肺去痰,活血补神”之天然良药,气管炎,气喘多痰病患者直接适量饮服可化痰顺气,缓解咳嗽。
希望这个回答能够帮助解决你的问题。
中国古代皇帝为什么不把墓修在昆仑山上?
中国古代皇帝不把陵墓修在昆仑山上,应该至少有两个主要原因。
第一,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建在哪儿,是有“卜选”规则的。这方面的“祖制”,不允许历代帝王把陵墓建到非常远的山上去。
第二,中国古代对于“昆仑”的崇拜,主要在先秦时期。对后世影响极深的汉代皇家规制以及文化体系中,对于“昆仑”已不太当回事。
一
古代君王,或称帝王、皇帝,死后的墓葬可称“陵”“墓”“寝”。
“陵”,本义是高达突兀之山。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引《三秦记》考证曰:“秦名天子冢曰‘山’,汉曰‘陵’,故通曰‘山陵’矣。”
其实,宋襄公他爹,薨于周襄王十五年(前637年),其墓即已称“陵”。宋襄公死于前621年,其墓亦称“襄陵”。
“寝”,本为古人的起卧之所。
《仪礼》《礼记》载,君王之墓称“寝”。
唐颜师古云:“寝者,陵上正殿。”明代之前,皇陵一般有设有“正殿”“便殿”或曰“偏殿”。自明开始,取消了如上建制,陵中唯有寝宫了。
“庙”,上古指宗庙。
先秦,宗庙位置远高于陵寝。西汉诸帝,始于皇陵旁立庙。东汉又进一步将此制度化。
《汉纪》载,宣帝时,“陵庙”已经并称。
《后汉纪》书:明帝与永平二年(59年)十月“甲子,幸长安,祠陵庙”。
(清东陵全景图)
二
中国古代君王、帝王“卜建”陵墓,大致由地理位置、风水体系、政治条件、礼制规则等几方面因素决定。
首先是地理位置因素。
天子之陵,即皇陵,一般卜建于都城附近。分封在外的诸侯王,一般将陵墓建于受封之王都、王府附近。
网上有关于历代君王何以不把陵墓建于太行山上的讨论。有人说,有呀,比如周中山王和汉中山王。这两位建墓于此,是因为他俩的封地在那里,建到都城天子不答应,建在别的封地当地封王不愿意。
西汉之后,皇陵卜建于京畿,几乎是“硬性规则”,一般陵墓踞都城都不会很远。唯一的例外,是元代皇帝,始终坚持千里迢迢还葬于家族发祥之地。
究其原因,大概一是为了祭祀方便。更深层的根由,先王是为了保佑子孙,子孙是为了得到先王荫蔽。
《金史》载,金朝皇帝完颜亮迁都燕京,称“中都”,竟还将之前自太祖以下十二帝陵墓迁至中都附近的大房山。
其次是风水体系因素。
“风水”或称“堪舆”,是几乎所有朝代及君王非常重视之因素。建墓之前,必然会有一个时间不短的“卜选”过程。
然而,时代不同,历朝历代的“信仰”体系也不同。
比如,《世说新语》载,东晋明帝曾私访“堪舆”大家郭璞为别人卜选的墓址。
宋代,是非常迷信皇陵必经“堪舆”的朝代,将“五音姓利”作为“卜选”的最高原则。
明清卜建皇陵,则主要依据假托郭璞所著的《葬书》的理论,即所谓“夫葬,以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前为朱雀,后为玄武”云云,以此来选定山水。明十三陵、清东西陵,据说均符合这一套理论的要求。
但是,“风水”与“堪舆”因素,并不与前面一条相悖,基本还要服从于前一条。
再次是政治条件因素。
此因素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王朝内部的政治事件影响;二是王朝外部战争影响。
前一方面,仅西汉,就有若干事例,如文宣二帝因由外藩入继便没葬于渭北皇陵区而葬于白鹿原和杜原。吕后专权当国,死后亦未葬于渭北皇陵区而葬于南霸凌。金朝和明代也都有过因王朝内部政治事件而影响到皇陵“卜建”的事例。
后一方面,东晋和南宋可以为证。
最后是礼制规则因素。
这一因素,主要表现在各朝历代帝王陵墓位次安排的规则。不遑赘述。
三
上述几个因素,特别是第一个,已经决定了中国古代帝王不可能卜选遥远的“昆仑”去建陵墓了。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古人对“昆仑”的“仰望”和“神往”,主要集中在先秦时期。
目前可知,最早最多对“昆仑”的记述,是《山海经》。
学者们大多赞同,《山海经》成书的基础,是西周初期的王室舆图档案,由专职官员负责搜集、整理并保管。
有学者认为,这一部分档案,和可能由王子朝奔楚时带出,流传于楚地,由此吸收了不少楚与巴蜀文化及传说的内容,战国中期又回传至中原,经邹衍及弟子整理成书,因而又参入了许多海岱文化及传说内容。
除《山海经》外,对“昆仑”述及颇多的是汲冢竹书中整理出的《穆天子传》。
顾颉刚先生考证,此传当为战国中期魏赵人士所作,借周穆王西征事由,记述了远古上古“昆仑”神话。
关于“昆仑”,至西汉已信者渐稀。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他对《山海经》不敢信以为真,还说到张骞出使西域后,对“昆仑”传说人们基本将信将疑了。
“昆仑”,本义是广大无垠貌。古人关于“昆仑”一说,很可能与中国古代最早的宇宙观“天圆地方说”有关。
古人认为,天如伞盖,地如棋盘。
但在先秦,比如孔子的弟子,已经对这一理论产生了怀疑,说天是圆的,地是方的,那圆的盖到方的棋盘上,四个角怎么能盖严实呢?
后来,天圆地方说进一步“完善”,认为天倾西北、地陷东南——方形的大地,中间也是凸起的;凸起的部分对应着天上的最遥远的穹顶。
学者们称,古人最早关于“昆仑”的理念,所指就是方形大地中间凸起之处。
及至秦汉,古天文学有了很大发展,“天圆地方说”已经逐渐让位于“浑天说”。西汉的落下闳,一般被认为是“浑天说”的创始人。到了张衡,更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了这一学说。
汉末,中国又有了第三种古宇宙观,即“宣夜说”。
不去讨论“浑天说”及“宣夜说”的进步有多大。但从汉代开始,崇拜和向往“昆仑”的人,就越来越少了。
这样,帝王们也不会想到要把自己的陵墓建到“昆仑”去了。
古代的“昆仑”,与现在所说的“昆仑山”是完全不同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