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ta饰品卖家的货源,王者荣耀你第一次上王者用的是什么英雄?
我是静海zz,感谢大师兄邀请。
开始接触王者还是16年12月去找朋友玩,然后被朋友拉着一起玩的。我和朋友一起玩dota好几年了,他给我介绍的第一个英雄叫钟馗,他和我说钟馗就和屠夫一样,勾人就行。
短暂的一次试玩我并没有着迷,回家后继续dota,直到有一天被一个开挂得哥们给打击了,一气之下卸载了war3。
这个时候我想起了王者荣耀,从此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由于有些dota的底子,还是很轻松上到了钻五,不过时间太赶了,接下来迎来了s4。
我第一次上王者用的是我曾经的最爱赵云。那个时候他还是天美亲儿子,而不是现在的下水道打野。
虽然那个时候我的大也很不准,虽然那个时候每一局都会被队友吐槽,又大歪了,不过那个时候玩游戏真的开心啊。
刚玩一个游戏,那么多的英雄值得我去尝试,那么多新鲜事物让我去探索。
我尝试了花木兰,当时我完全不知道咋玩,就主二副一,一直在玩,直到看了游戏主播告诉我应该主一副二后,我突然感觉索然无味,丢下去就再也没玩过。
我尝试了李白,哪怕我已经连续十个赛季王者了,哪怕六七个号加起来几千把打野都不止了,我就是玩不好李白,果不其然我只是个手残啊。
第一次上王者,王者晋级赛前后七八次单排都没能赢,心态崩了,卸载游戏一周。最后还是喊我玩王者的那个朋友抬了我一手,组队终于成功晋级。
开心呀,中午给自己加了份大餐,犒劳自己。
赵云一直是我的本命英雄,可是现在确实玩不动了,清野慢,控制短,虽有二技能回血,可是杯水车薪,被动在现在的射手面前跟没有一样,胜率榜掉到谷底。
最近策划大大发表言论——赵云说内定的标准战士。
感觉可笑,又可悲,如果战士的标准是赵云这样的话,那以后上单可能就不是选战士了吧?双射手得了,看谁射的快吧。
玩了这么久,我也知道游戏很难做的完全平衡,可是如果一味的出一个新英雄强势的一塌糊涂,卖完皮肤开始削弱,总是这样,玩家肯定会腻得吧?
希望天美越做越好,希望王者能玩的很久。
我是静海zz,谢谢大家观看。
如何评价电影梦之安魂曲?
下文严重剧透絮絮叨叨答非所问或许只是表达我对该片的欣赏,敬请谅解。
首先,电影本质上一种是让人被动接受的艺术媒介,一般情况下人们更愿意将其视作茶余饭后的消遣,希望在观赏后轻松愉快,毕竟人们都不想在辛苦工作一天后还花几个小时再给自己添堵,所以深刻剖析讨论人性的所谓类黑色电影就很难有广泛的受众——此为背景。
《梦之安魂曲》是此类影片的典型,从开始到结束,你始终找不到哪里有可以称之为让人轻松愉快的地方,全篇压抑的色调、阴晦的故事和人物、撩动心悬的配乐、处处让人毛骨悚然的气氛以及各种让人呼吸加重的蒙太奇处理无一例外都可以让观影者产生种种“不舒服”的感觉。除非你搞研究或者有特殊爱好,否则很难对此片产生兴趣。
作为我最为欣赏的影片,不得不说可能真的是我有某种特殊的嗜好。曾观看无数遍,细细品味过每个镜头每句台词每段配乐,现就从故事、人物、配乐、拍摄以及其他方面做一些偏个人理解的论述。
1、故事:好的故事真的离不开戏剧冲突,平铺直叙或许还可以让人接受,可若是没有了各个层面的戏剧冲突,故事则会显得苍白无张力。
Harry是个典型的瘾君子,无收入啃老一族,依靠毒品昏昏度日,他有个漂亮且同样毒瘾颇深的女友Marion和一个吸毒的“基友”Tyrone。加上Ty的女友Angle等等,吸毒者的人际圈构成故事的主线(包括各种毒枭、Marion的心理医生等等)。Harry的老妈Sara是个中年丧夫、钟爱美食身体发福的电视发烧友。Sara和她的美食、她的朋友、医生、电视节目构成影片故事的副线,当然从篇幅上看主线和副线同时推进并无轻重之别,以下是两条故事线的发展线:
故事很清晰,两条线将整个故事划得很“圆”。刚才提到戏剧冲突才是故事的主宰,下面就该片的戏剧冲突例举如下:
※毒瘾——最大的冲突,或许这是该片成功的主要基因,很难找到这样让人欲罢换休而又可以让创作者无限发挥的主题,欲仙欲昏、惨绝人寰等等都是可以发展的方向。本片以毒品带来的各种欢愉,毒品由主动或被动而造成的各种后果等等层面深入发展戏剧冲突,效果堪称优秀。
※ 利益——使用最广泛的冲突(比如《老无所依》?),该片在利益上冲突也不少,包括母子间的电视、毒品源的供不应求、Harry和Ty去加州找货源、Marion为毒品而做的交易等等,处理得都精彩恰到好处。
※ 欲望——最典型的就是Sara,决心减肥渴望穿上red dress在电视上一展风姿作为欲望方面的最强冲突,可能有人会对这样的冲突不太理解,或者说有人要问为什么这个冲突会发展到后面那种令人发指的地步,其实也不难理解:药物作用只是个假象,真正让她一口气吞下全部药片的原因只是欲望(面子?)。此处的故事线发展尤其令人称赞,原著小说功不可没。
※ 爱——不难发现的一处冲突,就是上图B点的位置,Harry的爱(这场戏主角是他老妈,表演先不说)。用谎言来编织的爱在后来Harry上车后爆发,这里很精彩,点到为止,告诉你冲突在这,让观众自由发展。以及Ty的那段纯真回忆与现实的冲突等处,不一而足。
※ 幻想——用幻想和现实做对比或者映射也是很多影片常用的冲突技巧,本片包括前段那场幻想戏弄警察、Marion想象用叉子扎心理医生的手、Sara后期癫狂的镜头以及Harry很多次飘向意境等。片尾部分Harry坠入深渊提示全篇收尾、最后圆是故事中两条叙事线中两个主人公的终极幻想,并不很冲突,可是作为艺术处理,效果突出。等等,本片还有很多细节可以拿来做文章。
2、人物:人物刻画方面,向来都是每部影片的软肋,故事精彩人物苍白无力整部影片就会像缺乏水份的盆景一样索然无味缺乏基调。本片的人物无论是描述还是表演都可谓上乘至经典,人物性格在细节上表现很多,下面就四个主角的大致形象例举。
Harry:上文提到的“典型的瘾君子、无收入啃老一族、依靠毒品混混度日”便是人物基本的塑造,从开篇和老妈激烈的争吵便可以断定这个人物的性格——暴躁又内敛的戏子一个。后面部分则描述着一个深爱女友,同Ty一道在毒品的腐蚀下欲飘欲仙,渴望爱的人物形象。台词精炼,比如中间部分同老妈的那场戏:“look .i know..i'm sorry for being such a bastard.i wanna make it up.i mean .i know i can't change anything that's happened. but i want you to know that..that i love you.and that i'm sorry.i want you to be happy...."(妈……我知道……我是一直在混日子,不过我依然有一颗上进的心。我也知道我改变不了过去,我只是想让你知道……我想让你知道我爱你,我可以做的更好,我想让您幸福……)等等都让可以观众清晰且深刻地观察到Harry这样一个人物的形象。表演方面几乎无可挑剔,包括片中的所有角色。
Marion:家境不错、深爱着男友、喜欢设计开服装店的毒娘子一枚。说实话原来一直觉着Marion的扮演者Jennifer的表演总是差强人意,花瓶不说甚至给我一种做作的感觉,可在本片里,她的表演俨然给了我一种处女作的错觉,清新脱俗。那,这里都保留意见吧,据说很多人是喜欢她才听说本片的。据说人在毒品的催化下,所谓道德底线当真虚幻如一缕青烟。可她的表演告诉我们事实并不纯粹,人总有被社会教化的潜在意识或者说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从那场她和心理医生交易后离开酒店的戏中,深刻地告诉了观众这一点。
Tyrone:描述篇幅不多却让我印象极为深刻的一个角色,在拿到不少的一手毒品后与Harry的那场戏里,这一段台词正中每个人下怀:Harry——--look.this is our chance to make it big.we play it right.we can get a pound of pure. but if we get wasted.we'll fuck it up.(喂,这可是我俩逆袭的绝佳机会,搞得好可以赚一大笔,可要是我们就这么爽完,我们真的没得搞了啊。)Tyrone——right on. hey.look.i ain't trying to jive you.jim.i don't wanna be running the streetmy whole life.XXXXXXXXXX(落一句听不懂,求解)my nose running down to my chin.all i'm saying is take a little taste so we know how much to cut.it's business..(擦,好吧,我也不跟你扯淡了,说实话我早就受够了在这儿挨饿受冻,我可不想这辈子就这么下去。我刚那意思是说我们从中拿出一点点爽一下,爽玩了才知道怎么卖啊,我这样很专业的。)片中Ty回忆小时候与他老妈的一场段落刻画得入木三分,“i told you mom.one day i'd make it"(妈,我以后定牛B。)和现实的交汇足矣让观众身处他的角度观察这个世界。以及片尾他痛苦的蜷缩身体,不用镜头叙述,观众都可以体会他的所思所想。
Sara:关于她那段染头发的地方(“你说这是红色,那什么是橘色?”)可能是全篇为数不多还算是轻松的桥段。一个当代社会随处可见的中年退休妇女,一个中年丧夫儿子没出息虚荣心发酵被社会愚弄的可怜女人,难道不算是本片最有力度最为出彩最亮的砝码么?真实往往最有力度,怪不得达伦后来的风格变那样了。人物不算太难理解,拿捏得又异常精准,深入骨髓的演出让人叹为观止。
3、配乐:不得不提到该片的配乐,该片的配乐有这样一种神迹,完全镶嵌在影片中,单独抽离出来则会发现曲谱其实简单到最多拿来做做dota视频的配乐。可在片中感觉就完全不一样,搭配色调镜头,精准到位的乐位,几乎大师级的手笔。
“英国前舞曲乐队 Pop Will Eat Itself 成员 Clint Mansell 将电子、摇滚、工业之音和现代先锋音乐糅合成一剂迷药,从夏到秋再到冬,惟独没有春天,和电影的主题十分贴和。演奏者是古典、先锋音乐四重奏 The Kronos Quartet。”
4、拍摄:拍摄,作为电影工业的最强表象在这部影片中亦做的出神入化,算是学院派的代表吧,各种所谓蒙太奇被应用得淋漓精致,现就几个突出的地方做下例举。
※ “局部特写”(应该有更学术更中听些的名词,这里暂且先这么命名):最典型的就是在嗑药的部分,下粉、吸食、注射器抽动、红细胞飘逸、瞳孔散大等等镜头配上抽象的配音将整个过程形象到神化的地步。开篇的那种局部构图显然也是在一开始就强调了本片的压抑格调,包括Sara减肥食谱和吃减肥药的镜头都是这样简单的构图,一来纯粹,二来深刻。
※ “演员捆绑”(命名理由同上):这种手法现在好像被运用得很多(效果较好的参考《斗牛》),就是将摄影机架在演员身上,能够细致的观察到运动当中演员表情的变化,有一种身临其境加压抑的效果。本片四个主角中的三个都用到了这种手法,几乎均给人一种恐惧感,教科书式的镜头处理。
※ “压缩移轴”(同上):就是Sara收拾房间的那段,配合钟表快速转动,刻画了服用药片后的精神状态,技术服务于内容,详见《梦之安魂曲》里有这一幕,妈妈在屋里快速整理房间 打扫客厅,然后摄像机从卧室平移到客厅,这个镜头是怎么拍摄的?
※ “镜头震动”(同上):这个也只有一个镜头,是在片尾Harry和Ty被抓后在监狱的痛苦挣扎,这个技术不太清楚,从镜头来看震动应该是靠声波传动的,配合类似打击式打印机的声音和惨烈的画面,效果可想而知。同样,技术服务于内容。
※ 推进、远拉、上浮、下沉等普通镜头语言也被运用得几乎完美,Sara寄出信息报表后的俯拉、Harry和Ty商量做“大生意”时的浮移、Harry听到老妈磨牙后的迅速回移、嗑药后的旋转淡出、Ty看着母亲照片回拉、片尾四个主角蜷缩后的回拉等等镜头几乎可以被当做教材供影视专业的学生学习了。
※ 布景和剪切:摄影棚的效果自不必说,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给Sara开药的医生,医院部分。全片医生总共出场两次,第一次医生头也不抬,“we can take care of that,no problem"(交给我好了小毛病),医生身后蓝色雾状的房间背景;第二次“nothing to worry about."(不用担心),同样的基调,这里或许可以理解是影片作者勾勒出的社会一角——门背后(此场戏广角镜头的运用又是一处绝妙之笔)。包括上文所谓的“局部特写”和各处的剪辑都很快,让人头晕目眩眼花缭乱,貌似错过一个镜头的转接就会错过很多细节。影片尾声高潮部分尽撩人之能事,慌乱沉重繁复却有条不紊的转切几乎压的人透不过气,精妙且不失阔度。
5、其它:相信很多人听说此片都因为是它有个“十大禁片之一”的头衔,不能免俗我也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了解到的。或许是同彼时阴郁的个人心境相投,第一次看便被它深深吸引,那时候觉得对将这样一部如此优秀的影片划为禁片这事儿颇为不解,对片中所谓“有伤风化”的镜头也不以为然。
人性:影片所刻画得人物真实立体,若是看得入戏,便会很容易设身处地:一群被社会边缘化的人,在社会的大磁场下显得异常夺目,这影片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机会,让我们清晰的观察,当然不是观察他们,是观察我们自己。······
对于该片人性部分的叙述,我实在编不来,度娘上的这里抄一段做结尾吧:
人的不安定和痛苦往往来自于精神与肉体的矛盾。人们往往不是忘记了精神的存在,而追求肉体的满足,就是忽略了肉体的存在,而追求精神的满足。这两种矛盾状态都会带来痛苦,使人被自己践踏、异化,或者应允他人对自己的控制,其结果都是精神被支配,肉体被奴役。或者更直接的,他们直接被自己的梦想所控制和奴役,而梦想是被社会操纵的,于是他们就逃不过失去自由和自我的下场。
辞职在家一段时间找不到出路?
工作5年,我有过辞职在家、特别焦虑的一段时期,不过后来心态好了,去了喜欢的公司,或许你可以参考一下。
一、离职并不是完全的解脱,反而会更迷茫
我当时在一个教育机构做运营,因为想转行做自媒体,就辞职了。刚辞职后,整个人很放松,终于从每天上班、加班中脱离了,可以想干嘛干嘛了。
结果,大睡了两天之后,我自己开始非常着急,感觉一天不工作就失去好多钱,虽然工资并没有达到我的预期,所以在第3天的时候,我就出去找新工作了。
当时去的是一个同类型的公司,抱着“如果能通过就上班,通不过就算”的心态,很放松,结果第1家公司的面试很顺利就通过了,让我去上班。
我就这么快地从一个公司去了另外一个公司,不过很快我发现自己还在老行业,新工作还不如我之前的工作,只是借助之前的一些工作经验,而且一想到我还是没有转型到自媒体行业,就非常挫败,加上后来公司实行996,然后就离开了。
那是一段非常短的时间。
然后我不甘心,继续找自媒体相关的工作。我发现很多工作都是需要经验的,但是我又没有,怎么办呢?
如果想要一份不错的收入,只能去从事和上份工作差不多的岗位,我不愿意。如果想转行到新媒体,就得接受薪水下降,我也不愿意。整个人是悬在半空中,会掉眼泪的状态。
二、捱过迷茫,遇到新机会
我是怎么让自己心态好了起来?
我接受了自己的现状。既然之前在新媒体这个行业没有什么积累,那么就给自己一段时间,比如三个月或半年,把这一块的功力锻炼起来,再去找相关的工作,就会比较有主动权一点。
这样过了大概半年时间,我关注了很久的一个自媒体作者刚好在招聘,果断递交简历,通过面试之后就去那边上班了,很幸运,也很感激。
三、离职期间,减少迷茫的几个建议
所以从我的经验来说,建议你:
1、先接受自己的迷茫
虽然人的一生只有短短几十年,不过落在每一天的时光里是很长的。你要先接受这样一段时光,每个人都会有一段很迷茫的阶段,可以是充电也可以好好休息,前提是给自己一定的期限。
一旦你熬过去之后,就会越来越清楚接下来做什么。
2、思考下份工作想做什么行业?什么岗位?
慢慢把范围缩小,再去梳理,你和这些岗位是否匹配?
如果匹配度达到80%,就可以直接转行到新行业新岗位。如果差的比较多,可以给自己一些时间去提高相关的技能,再去转行。
3、做想做的事情,放松自己
给自己一趟旅行,去爬爬山、看看水、吹吹风,把自己放在不一样的真实生活里去,感受它的美好。沿途中你也会看到,别人都是怎么生活的。
做一些平时没时间做或不敢做的事情,比如换一个新发型,或义工。
看书是一个让心静下来的好办法,特别推荐给你哦。我正在实践,心里很踏实的感觉。
4、和家人、朋友聊聊天上班的时候通常比较忙,对家人总有些遗憾,就可以趁这个时间好好陪伴他们。和爸爸下盘棋,陪妈妈做顿饭、逛逛街,都是很珍贵的体验和记录。已经有多久没有联系过你的朋友了呢?问下他们的近况,他们在做什么?彼此交流一下,说一下你的困惑以及你的想法,这样一个思想交流甚至碰撞的过程,都是在帮你拨开迷雾的过程。
尤其向那些有结果的人学习,不管是你的同事,你的朋友或是你的同学。
既然他们能做出结果来,一定是有比较好的品质或工作习惯。借此你也可以去好好反省一下自己到底是哪些方面做的还不到位?以至于在职业发展上出现了新一轮的迷茫或者断层。
5、自我鼓励,发现自己的闪光点
最后建议你每天对自己说一句鼓励的话,可以是对着镜子来说,也可以是写在本子上。其实你很好,要看到自己做的棒的地方。
and夏小麦:正在践行日更2000字,喜欢倾听,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的一枚女青年。碎碎念,其实是在念岁岁,希望到80岁还能记起今日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