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三卫商城品牌女装货源,九门提督是什么官?
在了解九门提督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下清代北京城的构成。
清代,北京城分宫城、皇城、内城、外城。
宫城。宫城就是我们熟知的“紫禁城”,它位于内城中部偏南地区,周长6里,南北长960米,东西宽760米,面积0.72平方千米,为南北向的长方形。宫城置八门,南为天安门、端门、午门、左掖门、右掖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北为神武门。同时,清代在宫城四周还建有护城河,宽52米,时人称“御河”。皇城。皇城在宫城之外,周长18里,南北长2.75千米,东西宽2.5千米,面积6.87平方千米。皇城置六门,东为东安门,南为大清门,北为北安门,西为西安门。内城。内城在皇城之外,将宫城、皇城包围在内,周长45里,东西长6.65千米,南北宽5.35千米,面积35.57平方千米。内城置九门,南为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东南为朝阳门,北为东直门,西南为阜成门,北为西直门,北东为安定门,西为德胜门。外城。外城在内城的南面,东西长7.95千米,南北宽3.1千米,面积24.49平方千米。外城置七门,南为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东为广渠门、东便门,西为广安门、西便门。
清时,宫城为清朝皇帝、太后、妃子居住地;皇城为亲王、郡王、贝勒、公主等宗室、觉罗的居住地;内城主要是八旗旗人的居住地,当然,部分汉族官员也被允许居住在内城中;外城就是汉族百姓和官员的居住地,清后期,随着外城越来越繁华,部分旗人也迁移到此地。
在了解清代北京城的构成后,我们再来说说九门提督的职责。
九门提督全称是“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亦称“步军统领”,它始于顺治年间,最初只统辖满洲、蒙古、汉军八旗的步兵营,为正二品。康熙十三年(1674年),为加强京城内城的防务,康熙遂将原属兵部管辖的内城九门事务划归步军统领管辖,故步军统领又称“九门提督”。
自“步军统领”提督九门事务后,除正阳门不派兵驻守外,其余八门由八旗步军按方位驻守,其中镶黄旗驻安定门,正黄旗驻德胜门,正白旗驻东直门,镶白旗驻朝阳门,正红旗驻西直门,镶红旗驻阜成门,正蓝旗驻崇文门,镶蓝旗驻宣武门。
康熙三十年(1691年)二月,“步军统领”的职权被进一步扩大。自康熙十三年,内城九门的管辖权被康熙从兵部的手中剥离出后,北京内外城十七门就由步军统领衙门、兵部督捕衙门这两个不同的衙门负责管辖,由此,康熙认为“内外责任各殊,不相统摄,遇有盗案,反难查缉”为由,就是内外城属不同衙门管理,这不利于朝廷对于内外城治安的管理。
如此,在康熙三十年,康熙又将外城巡捕三营,即中、南、北三营划归步军统领管辖,而自巡捕三营归步军统领管辖后,中、南、北三营各设参将一人、游击一人,中营驻崇文门外抽分厂(今健康里),南营驻海甸(今海淀),北营驻宣武门外斜街。此外,为了让步军统领可以更加方便的管理内外城的治安,及防务工作,原属督捕、都察院、五城所管外臣事宜,也一并交与其管理。
至此,步军统领的职权不仅包含内城九门的守卫和门禁,还包括了外城的巡夜、救火、编查保甲、禁令、缉捕、断狱。此后步军统领的印信也变为了“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三营统领”。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为了让步军统领可以更加全面的负责内外城的治安保卫工作,遂决定“增京师步军统领巡捕左、右两营,合南、北、中为五营,按京城南、北、左、右分设四营,以合方位”,乾隆在南、北、中三营的基础上增设左、右两营,变成中、南、北、左、右五营,此后其印信也就变成“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
此后,巡捕五营分布于外城和四郊(不同于步军营是由满洲、蒙古、汉军八旗抽调组成,巡捕五营则是由绿营兵丁抽调组成)。中营驻扎于圆明园一带,下辖五汛(每汛有官兵370至580人),由从二品副将总领,因“圆明园为圣驾驻跸之处” ,所以中营就是巡捕五营之首,地位相对其他四营要高上许多;南营驻防外城及南郊,下辖六汛,由正三品参将总领,从三品游击佐领;北营驻防北郊,左9营驻防东郊,右营驻防西郊,这三营都下辖四汛,都由正三品参将总领,从三品游击佐领。
嘉庆四年(1799年),步军统领的地位被进一步提高,其官阶被升为从一品。但是,在其地位被提高的同时,其权力却被分割了许多。自乾隆四十六年,步军统领所辖的巡捕三营被扩编为五营后,其所能统领的兵士就高达三万余人,这等兵力放在京城绝对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同时,步军统领还总辖内外城一切事务,上至防务,下至缉捕,可以说只要是发现在内外城的事情,九门提督都有权管理。由此,可想而知,一旦步兵统领有异心,这对于皇帝来说绝对是一个不小的威胁。
如此,嘉庆为了分割步军统领那过重的权力,于是就以“步军统领为九门管钥,统辖京营,总司缉捕,一人独理,不特事权过重,兼恐稽查难周。自应另设佐理之员,以资分任”为由,增设左、右翼总兵各一人,其中左翼总兵节制南营、左营,右翼总兵节制北营、右营,以此来分割其兵权。而后,嘉庆还赋予了左、右翼总兵“遇有一切公务,与步军统领同堂坐办”的权力。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八国联军撤出北京后,“自交还地面,警察事宜俱归步军衙门,内设警务处,指挥巡捕”,这时步军统领的职权进一步被扩大。但是到了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随着“内外城巡警总厅”的成立,原属步军统领的缉捕权被划归巡警总厅。自此,直到清亡,步军统领职权都未有变化。
综上所述,清代步军统领职权主要有:
一、负责京师内外城的防务。清代,内外十六门的守卫和门禁都有步军统领负责,时内城九门、外城七门,都由步军统领衙门的官兵负责驻守稽查,其十六门的钥匙也由步军统领衙门负责管理。每晚关闭城门后,钥匙需上缴步军统领衙门,至黎明城门需再次开启方可拿回,在此之前不得私自拿回去开启城门。
当然,若是有大臣奉旨出城的,守卫十六门的官员就需先验查大内所发放的阳文合符,查明无误后,就需驰报步军统领,步军统领得知后,就会将阴文合符交于此官员,然后官员在得到阴文合符后,就需将阴文合符与阳文合府进行合并,合并无误后,此官员就可以从步军统领衙门拿到开此城门的钥匙,最后开门放行。而后,在第二天,步军统领还必须向皇帝奏明详情,告知开城门的时间和缘由。
二、执行朝廷所下达的各种禁令。当时,若清廷下达对于京城内外城的相关禁令时,负责执行的就是步军统领。比如当时清廷曾下达禁止在内城开设戏园,同时不允许旗人及官员进入戏园,此时负责捉拿违规的旗人,及检查内城有无戏园的,就是步军统领。
再如,当时清廷还下达官员不得出入妓院等场所的禁令,“至官员等闻竟有不修边幅、狎比优伶者,甘近下流……着步军统领衙门严拿究办,立即奏闻,从重惩治,以肃禁令而端风俗” ,此时步军统领就有下令兵士捉拿这些违法乱纪的官员的职责。
此外,清时还有着官民住房、坐车、服饰不能违例僭用,不准囤积米石,不准在内城燃放起火,不准在皇城大作鼓吹等等各种禁令,而对于违反这些禁令的官民,步军统领亦有下令即行严拿的职责。
三、编查保甲。所谓“保甲”就是一种带有军事管理的户籍管理制度,始于秦。清朝建立后,清廷亦在全国推行保甲制度,当然在嘉庆之前,京师并未推行保甲的编查。但也正因清代的京师未推行保甲,致使嘉庆年间出现“京城内外,窃案繁多,甚至皇城内有贼犯拒捕伤人之事”,而当犯人被缉拿时,他们的回答居然是“外省居民散处编设保甲,稽查较严,不似城内人居稠密,易于藏匿”。
此后,再加上“汉唐宋明未有之事”天理教攻入紫禁城事情的出现,嘉庆皇帝不得已只能是下令京师也实行保甲制,下诏:“京师即行编查保甲,以为亡羊补牢之举”,此后“皇城、内外城以及城外关厢等处,应各按步军统领、五城御史、顺天府所管地段,酌派官员,实力编查保甲,凡官民住宅、大小铺户、庙宇园馆,各具花名册结存查”。即使偏僻空旷之所,亦“必须严饬官弁实力搜查,不使匪徒藏匿””,自此步军统领即被赋予编查保甲之责。
四、审理案件。步军统领拥有审理案件之权,这早在康熙时期就被赋予。康熙十三年(1674年),康熙下诏:“审理八旗、三营拿获违禁、犯法、奸匪、逃盗一应案件,审系轻罪,步军统领衙门自行完结,徒罪以上,录供送刑部定拟”,若是步军营、巡防营拿获的犯人,只要是轻刑犯,步军统领可自行结案,徒刑以上则交由刑部审理。
乾隆七年(1742年),乾隆下诏:“八旗满、蒙、汉军正身犯奸案件,流罪以下,步军统领审理,以清字文案自行完结,其因奸罪至死者,步军统领会同三法司满堂官审明拟定,用清字俱奏”,即八旗满、蒙、汉军有违法乱纪者,流刑以下的,步军统领可自行审理,而若是死刑案件,则需会同三法司满官一起审理。
乾隆十二年(1747年),乾隆进一步规定:“五城及提督衙门审理案件,除笞杖等轻罪,仍照例自行完结。若词讼内所控情节,介在疑似及关系罪名出入,非笞杖所能完结者,俱送刑部审拟,不得率行自结。如有例应送部之案,不行送部者,将承审官交部议处”,即执行笞杖等轻罪的犯人,步军统领仍可自行决定,其余案件,哪怕是疑似案件,也需交刑部审理。自此,若是步军统领衙门捉拿的罪行,只要是笞杖这等轻罪的,步军统领可自行审理,而其余案件则需交刑部负责审理,或会同三法司满官一起审理。
五、发信号炮。顺治十年(1653年),为加强京城的治安,同时加快京城发生动乱时,周边部队的集合速度,清廷就在白塔山(今北海公园琼华岛)和内城九门各设置信炮五门、号杆五枝、龙旗五个、灯笼五个。同时,为加强对于这些信炮的管理,清廷在内城九门的城楼上都设有金牌谕,上书“奉旨放炮”、“发信炮金牌”字样,并存于大内。
此后,若京城发生暴乱、敌情、火灾等紧急情况,官员就可凭金牌奉旨放炮,而后,官兵闻炮声后,就可立即分区集合待命,等候皇帝的诏令。乾隆八年(1743年),白塔山和内城九门信炮及其管理系统划归步军统领管辖。
综上所述,可以说步军统领所承担的任务是非常重要的,他关系着京师的安全和政局的稳定,如雍正时期,若不是雍正收买了九门提督隆科多,他恐怕就不能那么顺利的继承皇位。而正是因他所掌控的职权实在是很重要,由此自步军统领出现时,非皇帝亲信大臣,是绝对不能,也不会担任的。
朱玩璋有几个儿子?
朱元章共有26个儿子,分别是:
朱标,长子,懿文太子(孝慈高皇后出)
朱标自幼受到悉心教导,朱元璋对他寄予厚望,多方培养。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立为皇太子,朱标从小接触儒家经典,性格仁慈宽厚,对弟弟们十分友爱,在诸王中威信最高。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视察陕西回来后,因风寒病逝,谥“懿文太子”。建文元年(1399年)追尊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
朱樉,次子,秦愍王(孝慈高皇后出)
明太祖朱元璋第二个儿子 ,懿文太子朱标同母弟,明成祖朱棣异母兄,母亲孝慈高皇后马氏(马皇后) ,《南京太常寺志》记载为李淑妃所生,明代九大攘夷塞王之一。
洪武三年(1370年),封秦王。洪武十一年(1378年),就藩西安。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为宗人令。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因其在藩国多过失,被召还京师,后经皇太子朱标解劝,次年放还藩封。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正月,朱樉受父命率平羌将军宁正等人征洮州(今甘肃临潭县),获胜,受赏赐甚多。朱樉之妃,是元朝河南王王保保之妹。次妃是宁河王邓愈之女。洪武二十八年朱樉病死,王妃殉葬。其子秦隐王朱尚炳嗣爵。
朱棡,三子,晋恭王(孝慈高皇后出),
母孝慈高皇后马氏(马皇后),《南京太常寺志》记载为李淑妃所生,明成祖朱棣异母兄,九大攘夷塞王之一。
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封晋王,洪武十一年(1378年)就藩太原。
朱棣,四子,明成祖(硕妃出,但自称孝慈高皇后出)
大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汉族,是明朝第三位皇帝,1402年-1424年在位,年号永乐,故后人称其为永乐帝、永乐大帝、永乐皇帝
朱橚,五子,周定王(孝慈高皇后出)
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子,明成祖朱棣的胞弟,生母待考证(因与朱棣同母,且朱棣本身生母存疑,故其生母可能性有二。孝慈高皇后马氏或碽妃)。
洪武三年(1370年)封吴王,洪武十一年(1378年)改封为周王。
朱桢,六子,楚昭王(胡充妃出)
朱桢曾参与平定蛮夷、远征云南、征讨西蛮等战事,屡建战功。1424年,朱桢薨逝,享年60岁,谥号为昭。
朱榑(1364年-1428年),七子,齐王(永乐朝废为庶人)(达定妃出)
洪武年间曾参与北征,因此以军功自傲。建文帝登基后,废朱榑为庶人,成祖朝一度恢复王爵,但数年后又托故将其废黜,并软禁至死。1428年,朱榑薨逝,享年64岁,谥号为恭。
朱梓(1369年-1390年),八子,潭王(洪武朝自焚死)(达定妃出)
朱元璋第八子,洪武二年九月生,次年被封为潭王。洪武二十三年,与王妃于氏一起自焚而死。由于无子,封国被除。
朱杞,九子,赵王(幼殇),年仅一岁夭折
朱檀,十子,鲁荒王(郭宁妃出)
朱檀好文能诗、谦恭下士,颇有令名,但喜欢服食金丹,已致毒发伤目而死。1390年,朱檀薨逝,享年20岁。
朱椿(1371年-1423年),十一子,蜀献王(郭惠妃出)
朱椿爱好文学、举止优雅,在朝中有“蜀秀才”的美称。1423年,朱椿薨逝,享年52岁,谥号为献。
朱柏(1371年-1399年),十二子,湘献王(胡顺妃出)
洪武十一年(1378年)受封为湘王。洪武十八年(1385年)就藩于荆州。
建文元年四月十三日(1399年5月18日),有人告发朱柏谋反,诏命其赴京师询问,自焚而死,时年二十九岁,谥曰戾。无子嗣,封藩被削除。永乐初年改谥为献。
朱桂(1374年-1446年),十三子,代简王(郭惠妃出)
洪武十一年(1378年)封豫王,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改封代王,就藩大同。建文元年(1399年),因罪被废为庶人。明成祖即位,恢复王爵。
正统十一年(1446年)十二月十二日,薨,共在位55年,享年73岁,谥曰简。
朱柍,十四子,肃庄王(郜氏出)
1378年获封汉王,1392年改封肃王。成祖在位时,朱楧因锤杀卫卒三人及私自接受哈密卫献马,被朝廷惩罚。1420年,朱楧薨逝
朱植,十五子,辽简王(韩妃出)
生于南京,祖籍安徽凤阳。洪武十年二月十五日(1377年3月24日)生,洪武十一年正月初一日封卫,二十五年三月初九日改封辽,就藩广宁州,明代九大攘夷塞王之一。朱植在1424年五月初八日(6月4日)去世,在位四十七年,寿四十八。谥曰简,由儿子朱贵烚继承王爵。
朱栴,十六子,庆靖王(余妃出)
明洪武戊午即洪武十一年正月壬午(初九日)(1378年2月6日),出生于明朝最初的都城应天府(即金陵,今江苏南京市)。正统三年八月乙卯初三日(1438 年.8月23日)病逝,享年61岁。逝世后,埋葬在今宁夏同心县韦州明王陵。朱栴死后,被明英宗谥曰"靖",史称"庆靖王"、"大明庆靖王朱栴"。
朱栴是庆王府第一代庆王,他历经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六朝,在宁夏生活45个春秋。
朱权,十七子,宁献王(杨妃出)
封宁王,号臞仙,又号涵虚子、丹丘先生。封地为宁国(今内蒙古宁城),在靖难之役中被朱棣绑架,共同反叛建文帝,朱棣即位后,将朱权改封于南昌,并加以迫害,朱权只好将心思寄托于道教、戏剧、文学,郁郁而终。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十三岁的朱权被封为宁王,二年之后,朱权前往藩地大宁。大宁地处喜峰口外,属古会州之地,东连辽左,西接宣府,为一大镇。朱权带有甲兵八万,战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均骁勇善战。朱权多次会合诸王出塞作战,以善于谋略著称。
朱楩,十八子,岷庄王(周妃出)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始封为岷王于岷州(今甘肃岷县)。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改镇云南。建文元年(1399年),朝廷实行削藩政策,因被西平侯沐晟告发不法,被废为庶人,远徙福建漳州。朱棣称帝后,他恢复爵位,回到云南。永乐六年(1408年)被削除护卫、官属。洪熙元年(1425年)四月,令其自云南北迁至湖南武冈。景泰元年(1450年),朱楩去世,谥为庄,史称岷庄王。
朱橞,十九子,谷王(永乐朝废为庶人)(郭惠妃出)
自幼聪颖好学,深得朱元璋的器重,1391年册封为谷王。他积极贯彻朱元璋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治国方略,构筑长城,戍边御敌,做出贡献。后自恃迎成祖进金川门有功,骄横霸道,陷害忠良,于永乐十五年被废为庶人,宣德三年在狱中去世。
朱松,二十子,韩宪王(周妃出)
洪武二十四年(1391)四月十三日受封韩王,建藩国于辽东开原(今辽宁开原)。
朱松为人谨慎,聪慧机敏,博览群书,通古今。在王位十七年,未就藩,于永乐五年(1407)十月二十日病逝于南京,年28岁。谥号宪王。葬于南京安德门外。
朱模,二十一子,沈简王(赵贵妃出)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封沈王。永乐六年(1408年),就藩于潞州(今山西长治)。宣德六年五月乙丑(初二)(1431年6月11日)薨,谥号"简"。
朱楹,二十二子,安惠王
洪武十五年(1382年)秋九月生于应天府(今江苏南京),传为早产。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封安王。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就藩平凉。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薨。谥安惠王,无子,国除。府僚及乐户悉罢,留典仗校尉百人守园。
朱桱,二十三子,唐定王(李贤妃出)
洪武二十四年(1391)封唐王。永乐六年(1408)就籓南阳。永乐十三年(1415)薨。
朱栋,二十四子,郢靖王(刘惠妃出)
洪武二十四年(1391)四月晋封郢王。永乐六年(1408)就籓安陆。永乐十二年(1414)薨,谥号"靖"。无子封除。
朱,二十五子,伊历王(葛丽妃出)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封为伊王,建国于洛阳。
永乐六年(1408年),就藩于河南府。
永乐十二年九月乙未(二十五)日(公元1414年10月8日),病死,谥厉,史称伊厉王。
朱楠,二十六子。祖籍安徽凤阳。出生一个多月夭折,未封爵。
杭州余杭区到杭州市汽车站坐几路公交车?
这要看你是从余杭哪里到杭州哪个汽车站了
有314可以直接坐到九堡客运中心,到九堡客运中心后有很多车去汽车西站啊汽车北站的车;
314的公交路线是:
去程:临平火车站 - 西洋桥 - 余杭大厦 - 苑中园 - 建设大厦(临平) - 贝利集团 - 保元泽第 - 东湖南路南苑路口 - 临东路东湖路口 - 临东路迎宾路口 - 西梅村 - 火车浜 - 汤家桥[余杭区] - 北方村 - 永东村 - 乔司(01省道) - 永和路口 - 三角村 - 三卫村 - 九堡(杭海路) - 汽车客运中心北 - 杭州汽车客运中心(西侧) (22站)
回程:杭州汽车客运中心(西侧) - 汽车客运中心北 - 九堡(杭海路) - 蓝领服装厂 - 三卫村 - 三角村 - 永和路口 - 乔司(01省道) - 永东村 - 北方村 - 汤家桥[余杭区] - 火车浜 - 西梅村 - 临东路迎宾路口 - 临东路东湖路口 - 东湖南路南苑路口 - 保元泽第 - 贝利集团 - 建设大厦(临平) - 苑中园 - 余杭大厦 - 西洋桥 - 临平火车站 (23站)
4室的房子一般多大面积比较合适?
一般来说,4室的房子,面积多在150平上下浮动。
这个是根据市面上的房产销售数据得来的。也是根据经验得来的。
毕竟笔者作为家居行业从业者,需要跑大量的工地,以及写各种各样的案例,对于多少平该有多少个卧室还是了解的。
比如,目前市面销售的房子,两居室以九十平以下为主。三居室则以九十平到一百三十平居多。
四居室的话,以一百三十平以上居多。
毕竟这里我们不得不考虑一个因素,那就是公摊面积。所以四室的房子一般在一百五十平左右。
当然,一百三十平左右的户型也有四居室,但各个卧室相对来说都会小很多。如此一来,一些小房间只能满足基本的休息需求,如果想布置大衣柜、梳妆台等等就会显得拥挤、局促。
想要住的舒适,就只有赠送面积多了。
基于此,我们可以在这里总结,最普通的四居室在一百三十平左右,但住着会有些拥挤,毕竟各个空间不大。然后是中等的四居室,以一百五十平左右的面积为主,不紧不松,不大不小,住着差不多。更为舒服的四居室,以一百八十平左右的面积为主。
三者取其中,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谢谢啦!
明清时代的总兵到底是多大的官?
总兵是明代设置的官员名称,属武将。最初设置总兵一职实在明洪武年间。并非为常职,也无品级。明朝吸收历代王朝的兵制特点,加以总结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卫所制度,卫所制度是一种从中央到地方的军制,它“外统于都司,内统于五军都督府”。从中央到地方进行划片管辖。而总兵最初只是地方官吏与藩王就地兼职。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独立为高级武将,直到明朝末年全国总兵人数不超过二十人。此时明朝总兵一职已然成为高级将领。
总兵
总兵,官名。明初,镇守边区的统兵官有总兵和副总兵,无定员。总兵官本为差遣的名称,无品级,遇有战事,总兵佩将印出战,结束缴还,后渐成常驻武官。
明朝的兵制承袭发展了唐、宋、元兵制的特点,建立了卫所制度。从中央到地方的管辖秩序为五军都督府、都司、卫所体系。
14世纪-17世纪初明朝时期,总兵为无品级之武官官名,统辖兵士、编制定员、位阶不固定,通常为公侯或地方都督兼任。清朝后,军权归为各省巡抚提督文官,而听从巡抚提督之总兵武官改为正二品,视驻地,统辖兵员多寡相差甚多,大约一万五千名至数百名之间。一般来说,清朝在全中国设有总兵定员83名。
其中,陆路总兵约占70名,水路13名,统辖中国十八省614防营约63万兵力。
就台湾而言,20世纪前,台湾总兵受台湾道节制,统辖部队称台湾镇,官衔也叫台湾镇总兵,人数在一万名至一万五千名左右。
清代总兵为绿营兵正,官阶正二品,受提督统辖,掌理本镇军务,又称“总镇”。其直接统辖的绿营兵称“镇标”。清初,总兵无定品,系左右都督、同知各衔,乾隆十八年(1735),始定品秩。京师步兵营有左、右翼总兵,为步兵统领佐官,清末,北洋海师亦有左、右翼总兵,各统铁甲舰为领翼队长。
明朝末年,总兵是明朝的高级将领,全国不过二十人左右,用今天的话说,相当于军区司令员。权力是非常大的。
明清时代的“总兵”到底是多大的官?
总兵最早出现在明朝,它一开始只是一种差遣,不常设,也没有固定的品级以及固定的兵员和编制。比如国家遇上战事,需要派一个将领带兵打仗,那这个被派出的将领就佩将印出战,称之为总兵,也就是这支军队的总负责人。作为临时性的差使,任务完成之后,该将领交还将印,除非有特别的提拔或降职,否则从哪里来还回到哪里去。
总兵这个官职是朱元璋刚刚开始起兵造反的时候专门设置的,大家所熟知的蓝玉, 常遇春等人都干过总兵,一开始这个职位并不是常设的,正常情况下都是临时任命一个人去作为一军的统帅,被称为总兵。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明朝规定凡天下要害之地,皆设总兵,这些总兵有的会挂将印有的不挂将印。
首先要说,总兵,其实是一种军事职务,中国历史上比较早就形成了衔(爵)、职相分离的官场体制,比较大路的官衔从正一品到从九品都有,爵位则是从王公侯伯子男……而具体到军事中,个人以为,总兵算是前线带兵征战的前敌指挥一类的要职,军事体制中,比较高的职务基本上就是兵部尚书,或者也可以说是秦汉时的大将军、大司马,宋朝时的枢密使、明朝时的五军都督府;而比较低的就多了,比如什么杂号将军、副将、守备、千总等等……
明清时期的总兵在绿营军中是仅此于提督的职位。清代的提督是武职一品官,为各省绿营兵之最高统率,与督、抚并称为封疆大吏。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今天的军长,与省长一样同属于正部级干部。那么仅此于提督的总兵,自然也就相当于今天的师级干部了。
总结:总兵这个官职,始于明朝,结束在清朝。虽然我国现在没有总兵的官职,但是守卫边防的重要岗位,总要有人做。于是,新时代的军人们,就坚守着保家卫国的责任。不论何时,不管军衔大小,只要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军人,就是值得我们尊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