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人师兄代理商微信,你听说过哪些让你铭记的故事?
小的时候,外公给我讲了一个他在朝鲜战场上背水的故事。我深深地记在脑海里,至今记忆犹新。
1953年夏天,外公正在朝鲜战场上参加战斗,反击美国鬼子。外公所在的连队接替了朝鲜军的防务,爬上了某高地主峰的前沿阵地,在他们对面不足百米的小山头就有美国鬼子兵的隐蔽碉堡。美国军队不甘心此高地被朝鲜军夺取,没日没夜地向外公所在阵地前沿和纵深实施疯狂的轰炸。几十上百个美国鬼子在炮轰和坦克的掩护下接二连三地向外公他们连队所接防的阵地进行反击。上来一波,又打下去一波,即使在夜里美国鬼子也会偷偷摸摸地摸上来打上几枪。外公他们睡觉都要睁着眼睛、竖起耳朵,生怕那些狗杂种又来搞突袭。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外公他们连队一日不要说三餐,就连一餐都很难保证。后勤连队突破重重封锁爬到上阵地把粮食扛了上来。炒米和压缩饼干是有了,但是战士们严重缺水,粮食在嘴里嚼着就是咽不下去。饮水困难严重威胁着战士们的生命。
外公他们在接防上阵地那天早上,每人都背了一壶水。有的战士在通过炮火封锁区时,水壶就被敌人机枪打中,水都漏光了。炎热的夏天,打了一天的仗,一壶水早就喝光了。夜里,战士们渴得口干舌燥,嘴唇都裂开了血口子。接防上阵地的第四天夜里,指导员跑到外公所在班的猫耳洞里,对班长说:整个连好几天没有水了,战士们快要渴死了,就连小便都喝没了。指导员命令外公他们班除了去敌前侦察敌情抓“舌头”之外,再要加一项任务,那就是去山沟里找水。只要找到了水,拼上性命也要把水背上来。外公时年23岁,他在解放前是忠义救国军的老兵,后来在解放战争中被俘后才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指导员走了,班长立即命令班里没有负伤的战士去各班收集了30多个没有破损的军用水壶,提着冲锋枪背上水壶,离开猫耳洞奔往前沿阵地的山凹里,外公就是带队的组长。夜里很黑,外公作为老工兵出身,他仔细辨认安全的路痕,确认没有埋着地雷后,飞快走上几步,又低下头仔细查看一段再快走上几步,就这样辨认一段走上一段。时间就是生命,外公想起猫耳洞里那些奄奄一息的伤兵,还有战士们那干裂的嘴唇,他领着战士们奋力向前。
当外公他们跑下百来米之后,就看到山坡上有少许的灌木和绿草,他放慢了速度,仔细搜索前进,特别注意去听水流的声音。突然,他发现不远处的荆棘丛里卧着两段好像松木断头一样的东西。他猫着腰手提冲锋枪警惕地向那两段东西走去。呀!原来是两具尸体,仔细一看,在紧靠上面那具尸体边的岩缝里,向外喷涌着一股甘冽的清泉,水量还真不小。他高兴极了,立刻将靠近泉水边的尸体挪开几步,才看清那是个志愿军战士,身上背着冲锋枪和五六个水壶,手里拿着一个水壶伸向喷涌的泉眼。外公判断这两名志愿军战士是到这里灌水时,被敌人封锁水源的机枪扫射而牺牲的。
他怕美军机枪再次扫射过来,不敢多待一刻,赶紧趴下身子喝饱了泉水,又急速卸下身上背着的全部水壶,飞快将所有水壶灌满了。回去路上又是非常艰难,美军的机枪不时朝外公他们经过的路段来回扫射。经过千难万险,外公领着战士们把水背回了猫耳洞。他看着连里的战士轮流传递着水壶,喝着那甘甜泉水时的高兴劲,高兴极了。
你会太极拳吗?
选一种健身运动,我首选的就是太极拳。这是中国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集武术,健身,养生于一体的运动。
练习太极拳,能使身体的柔韧性变好,筋骨柔韧度变好,肺活量变好,气血循环变好。总之,它是从里到外,全身都能调节好的运动。
尤其是从意念上入静放松,配合呼吸的调节,这在站桩上的表现最为明显。我练的不久,但是感觉对气血循环,对情绪控制,对睡眠都有相当的好处。
我选择太极拳是在意养生,不是技击。所以偏重轻柔训练了,基本都是套路。如果学技击,个人浅见,得有一个精通的师傅点拨。而且还是年轻一点的人去练才好。否则被别人打的鼻青脸肿的,得不偿失。
每日清晨,迎着朝阳,伴随微风打起太极拳。轻松活跃的开启一天的生活,心里是非常的愉快!愿大家都有一个快乐的运动,都有好心情!
如何处理好苟且诗和远方的关系?
苟且既诗、诗既远方、远方依然要苟且、何必截然分开?
高老,小松先生已经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远方、苟且、和诗三者的关系。
同桌的你,本是“苟且”后来变成了诗。同桌时候小松先生应该不知道他正在诗里同坐。所以,珍惜当下~
厦门大学的故事,该是那时候小松先生的远方~“远方没苟且也会很饿”。
美国的小松混迹在中国,证明了认真的“苟且”就是“诗”。没内容的诗即使身在远方,也是无病呻吟。
诗和远方,本就在苟且间。
普普通通的二本大学的学生将来的前途是什么样的?
我本科就毕业于普通二本大学,我们班一共有35个人,详细谈谈我的同学们的前途和发展。
考研深造
我大学所学的专业属于天坑专业之一,专业就业环境和工资待遇一般,可以说本科就业待遇很低,就业没有什么前途。因此在大四时候我们班光考硕士研究生的同学都有一多半,最后我们班考上研究生的同学一共有28个,考研率达到了80%,比例非常高。
我们班有一半考研究生的都留在了本校读书,因为本校研究生好考,可以轻松考上,而且本校虽然是二本,但是我们专业学科属于国家重点学科,实力还是不错的。还有一半同学成绩不错的考上了外校的研究生,总体来说班里读研深造的人非常多。
我是前面研究生毕业了,那么我们班读研究生的大部分同学就业怎么样呢?我就详细谈一谈。
硕士毕业进体制
我的本科同学研究生毕业以后有一半同学进了体制内,他们参加各省的定向选调生考试,参加各省市的人才引进招聘或则参加教师招聘考试,有一半同学都成功考进了体制内。由于硕士研究生毕业以后,考定向选调生或则走人才引进竞争比较小,竞争不算激烈,还是相当有优势的。
那么毕业考进了体制内,无论是公务员,事业编还是教师,这些工作非常稳定,可以说是铁饭碗,虽然工资待遇不是非常高,但是至少在任何地区的待遇来说都处于中上等水平,旱涝保收,还是可以。
二本同学考研后继续读博深造
由于我本科在山东读的,山东同学很多都是考霸学霸,他们非常重视读书。因此我的本科同学读完研究生以后又有一半人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了,他们基本上今年已经博士二年级了,前途非常不错。博士毕业以后他们完全有机会留在高校做老师,而且博士毕业进高校有不少安家费,还是非常不错的。
我那些直接就业的同学
我还有一少部分同学本科毕业选择了就业,他们发展也各不相同。我有几个同学本科毕业就干我们专业相关的工作,工作环境和工资待遇都比较低,有几个同学坚持了两年就改行了,做其他行业,不过发展一般。不得不说我们这种天坑专业不论是二本毕业还是一本大学毕业,就业都非常差劲,专业决定一切。
我还有两个同学本科毕业以后他们认清了我们专业的现实,考了教师资格证,最后成功当上了教师,获得了正式编制。还有一个同学考取了老家的公务员,还是非常不错的。
二本大学的学生发展怎么样
二本大学由于学校一般,相比较一本大学来说毕业生就业优势一般,尤其是进企业。一些比较好的公司招聘一般只会考虑名校毕业生,二本大学的学生根本没有机会。
另外一个就是专业非常重要,如果在二本大学选择计算机专业或则通信类这些就业非常好的专业,那么这些学生未来的发展还是非常不错的。但是即使你在一本大学选择的专业是天坑类专业,比如生化环材,农业类专业,你就是名校毕业又能怎么样,还是就业不好,没有任何优势。
另外一个就是二本大学毕业生完全可以通过考研改变自己的命运,考研可以考入到一所名校。虽然社会上有一部分企业还会看本科出身,但是一般的企业招聘主要看最高学历的,所以通过考研考入一所名校还是概率很大的,可以改变你的出身,让自己的未来发展变得更加光明。
总结
我国大学主要还是二本大学比较多,每年都有很多二本大学毕业生找工作,数量非常庞大。二本大学生发展前途各不相同,主要和专业有关,同时如果继续考研深造未来发展还是非常不错的。
发展因人而异,高考并不是一考定终身,未来依然变数非常多,二本大学生未来发展还是比较光明的,主要看个人选择和努力了!
为何蜀汉得其三还是灭亡?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
不是说蜀汉有诸葛亮,庞统,姜维三人就能够夺取天下的,打仗靠的是天时,地利,人和,缺其一则不可胜。而刘备为给关羽报仇,在夷陵之战中被陆逊大败,就是蜀国大势已去的开端。
庞统投靠刘备之后确实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意见和战略性的手段,但是他没能活到刘备称王,年仅36岁就中箭而逝。庞统对蜀汉的建立是有贡献的,但是放眼三国历史长河,涌现了多少的人才,都说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得天下,可惜凤雏也不过是昙花一现罢了。
公元219年,黄忠定军斩夏侯,刘备趁机夺取汉中,建立蜀汉政权,可谓是一飞冲天。而同年关羽襄樊之战水淹七军,一战威震华夏,大涨蜀军士气。俗话说,盛极必衰,物极必反。蜀汉的气势达到了顶点,同时也拉开了灭亡的序幕。
荆州的丢失不能完全怪关羽,但是他身为主将骄傲自大,不能明辨是非,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刘备得知关羽被吕蒙所害,怒火攻心,不顾众人劝说,执意派兵征讨东吴。张飞本来也打算随刘备出征,结果却被两个小人害死,这两个小人还偏偏又投奔了害死关羽的东吴。
蜀汉本就失去了与东吴对抗的前哨站,而且又失去了关羽,张飞两名大将,本该巩固政权,稳定军心,囤积力量,从长计议,可惜刘备违背形势,执意出征,意气用事,因不懂战场布局,最终酿成大错。
在我看来,蜀汉的气势走向衰落,就是从夷陵之战的失败开始的。此战之后刘备不久也去世,留下了一个烂摊子给诸葛亮收拾。
诸葛亮一心要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实现对刘备的允,诺奈何又轻信马谡,丢失街亭 ,直接导致第一次北伐失败,也阻碍了后续的进程。更重要的是由于北伐劳民伤财,导致诸葛亮被朝中的奸臣指指点点,不被刘禅信任。我不相信诸葛亮走的时候是放下一切的,他心中肯定有不甘。
至于后续姜维等人虽然号称是继承了诸葛亮的衣钵,实际上差得十万八千里,蜀汉根本无力对抗魏国大军。
夷陵之战的失败让蜀军元气大伤,而北伐战争的失败又让蜀汉军心动摇,这是诸葛亮和刘备选择的路,事实证明刘备不适合当皇帝,诸葛亮也看错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