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男鞋哪里有货源,身边人有酒驾被拘留的经历吗?
我来详细聊聊被拘留前后的内心真实的感受!希望对看文章的您有所帮助。
大家都在描写被拘留后在里面的一日三餐,规定规矩等,写的比较真实全面了。大家也都能够了解到被关押后的生活了。我再继续写已经没有意义了。
我今天详细描写被拘留前后的三个阶段的内心感受。借此警示惊醒你我他,遵纪守法,珍惜当下。
( 酒驾后被约束醒酒时逃跑卡住脖子)
第一个阶段:钻心的后悔到麻木的阶段;
假如从没被拘留过,经历了十几天的关押。身体,心灵已经是麻木的状态了。前几天是适应阶段。适应了以后就是粘贴复制每一天。
没进去过的人可能有人会吹牛,认为进去待个十几天,小儿科的事。哼着小调就过完了。仿佛去度了个假!
经历过了才明白一首诗的真谛: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随便举个例子:你在家开着灯,听写巨响的呼噜声,你尝试下多久能睡着……
但是请你一定记住一点:进去前坐的铁凳子,没有一个说坐着舒服。不管是男人,女人,还是社会人。屁股是冷的,心里更是哇凉哇凉的!
铁椅子有醒酒的疗效;对撒泼犯浑无赖的人有奇效;对
被关进去了后,是比哇凉哇凉还难受的压抑!
做过火车的上铺么?那种眼前就是屋顶的那种憋屈的压抑的感觉;
遇到过生活里无能为力的时候么?抓紧的手,手指甲都卡到肉里的那种狠劲,偏偏又只能忍耐的感觉;
这就是失去自由的味道!糟糕又透顶的感觉。偏偏还无能为力,或者空有一身劲,使不上……
当你吃一块肥肉都需要嚼好一会才咽下去的时候,就达到了麻木的阶段了。
(铁椅子的询问室)
第二个阶段:跟时间较劲的阶段:
这个阶段来到了还有两三天就期限届满的时候。经历了十几天了。还剩最后几天了。其实这才是最难熬的时候。
这时候吃的菜味感觉没味道了,肥肉也不香了,仿佛自己都闻到外面红烧肉的味道了;
这时候仿佛板凳上有钉子,做不下去,刚坐下,就想站起来,站起来又没事做,再坐下;
这时候感觉号子里的钟表是坏的,怎么秒针都长的像时针了,走的太慢了太慢了;
这时候感觉睡觉的床在动,躺着睡不行,侧着睡不行,趴着睡也不行,干脆起来尿个尿,尿完继续翻滚;
这时候就像我们小时候期盼着下课的感觉,盼着过年的感觉,坐立难安!心里不停咒骂,时间跟我们作对!
(坐立难安的煎熬)
第三个阶段:拘留期满出门的那一刻;
出去前,心里会在想:我要出门就仰天长啸,我要仔细看看外面的蓝天白云,我要回头深深地回望一眼拘留所……
出去时,之前的规划一样没做。出门就赶紧奔大门走去。那里回头接我们的亲人。
这一刻,所有的之前无聊时自己瞎想的一套动作完全用不上。只是仅仅是想看到家人。然后回家。
这一刻根本体会不到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鱼跃的那种酣畅!这种自由的快感需要时间去发酵。回家待个一两天,这才体会到!
(天高任鸟飞的自由)
第三个阶段,回家几天后;
几个细节说明:
1、一饱口福的红烧肉,满嘴流油的满足感,带来的后果是肠胃享受不了,拉稀罢工抗议……
2、睡觉前习惯性的把衣服叠整齐,准备放的时候才回过神来,没地方放……
3、晚上黑灯瞎火的,安静的房间里,睡不着,起身把灯开开,瞬间觉得亮多了,这才躺下准备入睡。但是迟迟等不来呼噜声……
4、坐沙发,坐凳子,坐椅子的时候,双腿并拢,腰杆挺直,手习惯性的放在膝盖上……忘记了之前回到家把自己往沙发一丢的懒散与舒适的习惯动作!
5、吃饭的时候,找个勺子,把菜,菜汤覆盖在饭上,然后一搅拌。就像盖浇饭。扒拉着吃,真香……
6、回家后几天以后,结束了无所事事的混时间。开始了自己繁忙的工作。工作之余,还是会回忆起那一段不堪回首额经历......
(开着灯才能睡着)
写在最后:
可能写的有些夸张了,因为适应能力因人而异。但是心里的感受大同小异。那就是深刻的体会到了自由的可贵!当你失去的时候,那种烦躁、窝囊的感觉如影随从,深入骨髓。难受之极!
珍惜当前,和气生财,能够用其他办法解决的事情,绝不动拳头。时时刻刻把法律当做自己的底线、红线!绝不过线半步!
希望对您有用,谢谢阅读。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有人说合肥最养人?
2018年12月26日到28日,有幸去合肥进行了参观。
这是我第一次去安徽,应该说,在此之前,我对于合肥的认知完全是一片空白。
这次亲身到合肥,让我非常震撼。
合肥养人,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说。
首先是从气候来说。
虽然我们去的时候,正赶上合肥最冷的阴雨天气,但是合肥湿润的气候会让人慨然想见,它在天气晴朗的时候,应该会特别舒适。
参观中国声谷的时候,正赶上阴雨天气
合肥市地处中国华东地区、江淮之间,环抱巢湖,这里还有距离城市中心最近的死火山,有山有水,这个城市就有了灵气,人也会变得温和。
半边街背后的大蜀山,是合肥人的骄傲
事实也确实如此,合肥俊男靓女多,大家的性格也非常的好,如气候一样舒适温和。
第二,合肥的养人在于它的创新企业多。
我们参观了合肥的中国声谷、清新互联公司、联宝科技、京东方等公司,中国声谷以研究和制造智能产品为主,那些所谓的改变生活的人工智能产品在这里不再是幻想,而是有真实存在的产品。
深感震撼的创新科技产品
合肥打造“创新之都”的战略,让这里的人们拥有了创新意识,有了创新意识,随之而来的就是开拓的眼界,并拥有开阔的思维。合肥也会在这样的氛围影响下,继续发展。
第三,合肥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并将这些文化积淀很好的与当代人相结合。
从古至今,合肥都是重要的城市。安徽古称庐州,素有“三国故地,包拯家乡”之称,周瑜、包拯都诞生于此。到了近代,这里更是诞生了李鸿章、刘铭传等影响近代中国政治军事的人,李鸿章组建的淮军更是为中国近代化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此外,我们熟知的京剧也从安徽发源,正是因为有乾隆时期的徽班进京,才有了我们的国粹京剧。
记录历史记忆的照片墙
古朴的戏台
“同光十三绝”
合肥还有徽商,我一直觉得,现在我们一提到近代的商业,总是想起晋商,其实,徽商对近代中国的经济影响同样重要。
独具特色的徽州建筑
合肥很好的利用了这些文化资源。我们在合肥的参观过程中,去看了黉街、半边街等文化街道,这些地方除了有诱人的小吃,还用崭新的形式,展现了合肥的文化。
尤其是罍街的“罍+村”,开辟了一片文化创意街区,欢迎全国有创新想法的人聚集到此,并给予生活上的帮助,为合肥的文化创意添砖加瓦。
罍街的文化创意区
总之,我觉得现在的合肥将文化、创新意识滋润到每个合肥人的血液里,创新推动合肥人不断开拓进去,文化让合肥人变得更加自信。
每个月要父母给我3000元生活费过分吗?
大一新生又是女生,一个月才3000块钱的生活费?我可以明确的告诉你:要的太少了。
我可以先给你计算一下:
吃饭1000块钱
买衣服鞋子1000块钱
化妆品1000块钱
谈朋友约会1000块钱
同学人情往来1000块钱
所以,这加起来的话,你不问你父母要5000块钱以上,根本都不够你在大学里的显摆消费开销。
你要是不把你父母每个月的工资都要过来,你都不是一个合格的大学生,都对不起你寒窗苦读考上大学。
普通工薪阶层家庭,一个月想要存3000块钱,都非常的难
我国工薪阶层的收入,普遍都是在2000-6000块钱之间。
尤其是对于从农村出来打工的家庭,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工作,家庭的收入就更低了。
即使夫妻两口子一起在外面工作,一个月的收入也很难达到七八千块钱。而且,在大城市里打工虽然收入高,但是生活开销也很大。
租房、水电煤气费、通讯费、上下班公交费,生活开销等。即使一个月可以拿到七八千的家庭收入,把这些开销除去,根本出剩不下多少钱。
而且,万一不小心生病了,或者是出了什么意外,可能一个月的工资都不够折腾的。
你父母一个月下来,可能都存不下来两三千块钱。你却要一个月花3000块钱,你不觉得这很残忍吗?
正常的生活开销,一个大学生一个月根本就花不了多少钱
我自己就是从大学时代走过来的,对大学生活特别的熟悉。如果只是说吃饭的开销,一个月根本就花不了多少钱。
只要读的不是民办本科大学,学校食堂都是享受补贴的。饭菜的价格,普遍都是比外面的物价要便宜。不是说食堂不挣钱,只不过是不怎么挣学生的钱,它们挣得是学校和国家的钱。
我读的大学有6个食堂,早饭馒头、包子、稀饭、鸡蛋汤都才0.5元一个。各种面条、米粉类的主食,才2块钱一碗。
像女生饭量比较小,吃顿早饭都花不了3块钱。
至于午饭和晚饭,那也很便宜。标准的三菜一汤,也才6块钱。如果你想去吃炒菜,素菜5元一份。荤菜10元一份。
只是说吃饭的钱,女生一个月500块钱左右就已经顶天了。再加上平时的其它消费,一个月1500块钱足够。
我毕业也没多久的时间,现在仍然偶尔还会回母校一趟。去食堂蹭饭的时候,发现价格这么多年基本上没怎么变。
我读书那会,班级里同学的开销,大部分都是在1000-2000块钱之力。能花到2500块钱一个月的,就算是有钱人家了。
当然,也有一个月花上万块钱的。那是别人家里有矿,不怕折腾的。属于极少数的一些人,根本就不具有普遍性。
大学的堕落,都是从攀比开始的
大学就是半个社会,最怕的是什么事情?
攀比。
尤其是对于一个女生来说,今天攀比谁的包包好,明天就攀比谁的化妆品贵,后天就可能会攀比谁的男朋友有钱。
一旦欲望的大门被打开,就很难收起来了。
很多在大学里堕落的女生,刚上大学的时候都是乖孩子。就是从攀比开始,一步一步走上歧途的。
攀比是毒药,千万沾不得。
最后,还是那句话:你家里要是有矿,那随便你折腾。别说一个月要3000块钱,一个月要3万都随便你。
但是,如果你爸妈就只是普通的工薪阶层,家里一个月还存不下来3000块钱。你还要花这么多,多少就有点败家娘们的味道了。
男人是不是对细跟尖头高跟鞋没有免疫力?
尖头细高跟鞋具有强大的诱惑力,因为它新颖时尚充满着性感的魅力,尖头细高跟鞋塑造出的纤细玉足,令女人足下生辉,完美展现出优雅自然的女人气息,它犹如鹤立鸡群般引人注目,同时散发着与众不同的高雅气质,让女人更加时尚迷人。尖头细高跟鞋风格迥异多变,它超凡脱俗的视觉感让女人欲罢不能,而穿着它的女人也彰显出不同的魅力。尖头细高跟鞋对男人亦或是女人都有种说不出难以抗拒的诱惑,为它痴为它狂,更是女人出行的必备品,它的魅力将光耀女人的世界。多谢邀请,说的对与错敬请谅解!(图文无关)
哪个城市发展潜力更大?
在未来哪个城市的发展潜力会更大呢?如果在过去我们也许会觉得哪个城市人多、钱多、建筑多、车流量多就有相对更强的发展潜力,也就是说人口多、经济发达、交通网覆盖面积大的城市就是发展潜力大的城市。然而在经历过今年的新冠疫情和南方汛情后我们恐怕需要调整思路了。我们传统观念中那种发展潜力大的城市实际上只能称之为大城市,但并不能称之为好城市。那么什么是好城市?好城市与大城市的区别何在?好城市应当是以人为本的城市。判断一个城市成功与否的核心应该是城市的多样性和活力,好的城市必须满足安全、方便、舒适的标准。
事实上城市绝不是越大越好。当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如果城市的发展速度与配套设施不相匹配就会催生一种叫“城市病”的东西。城市病的具体表现有:交通拥挤、住房紧张、供水不足、能源紧缺、环境污染等等。1898年英国皇室记者埃比尼泽·霍华德发表了题为《明天的花园城市》专著,由此提出了“花园城市”这一概念。当时英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早期大发展阶段:当时的英国首都伦敦是世界工业和金融业的中心,然而霍华德眼中的伦敦却是一座“邪恶之城”,因为在伦敦的富人区之外太多缺乏住房的贫民被迫拥挤在一起。
霍华德对此开出的拯救药方是彻底推倒重来。他在《明天的花园城市》这部作品中提到:停止伦敦城的发展,同时重新分布周边乡村的人口。当时英国的传统乡村正在日益走向衰败,而霍华德却试图在城乡结合的郊区建设新的小镇——他所谓的“花园城市”。这样做是为了使城市中的穷人可以这里重新贴近自然。霍华德所谓的“花园城市”是要被一圈农业带包围的,而工业则部署在规定的区域里,学校、住宅区和绿化带放在生活区,城市中心公共区域里则是商业、俱乐部和文化设施等等。为避免使这样的小城演变为大城市需要将人口控制在3万之内。
从此城市的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城市其实是需要规划建设的,而在这一过程中必须综合考量经济、环境、交通、医疗卫生、社会治安等多方面的因素,一座现代化城市的规划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系统:会涉及到建筑学、医学、经济学、植物学等多领域的专业知识。上海曾在多年前做过一项调查:人口的增长与政府的配套投入需要得到一种平衡才可以使城市居民享受到的服务和环境是一致的。预测结果是每增加一个人需要增加公共支出超过100万元,也就是一个城市每年增加50万人就需要增加配套投资5000亿以上。
这种配套不仅包括城市的扩张,还有道路的增加、地铁的投入、公园的增加、学校的增加、教育资源的跟上以及医疗配套资源的增加等等配套资源的全面跟进。今年的新冠疫情实际上给中国城市的营建规划敲响了一次警钟:城市规划布局一定要考虑到传染病防治的问题。这从世界历史上看是有前车之鉴的:19世纪30年代英国的伦敦城已然发展成为一座世界大都会。当时的伦敦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起源地在短时间内就出现了城市规模和人口规模的急剧膨胀。然而1831年一个致命的杀手光顾了伦敦城:由伦敦蔓延开来的霍乱疫情造成整个英国30000人丧生。
此后病魔几乎在每年夏天如约而至,带走无数英国人的性命。现代医学已证明:霍乱是由霍乱弧菌 引起的,常见的传播途径便是饮用了被患者粪便污染过的水。然而当时的人可不知道什么是霍乱弧菌。那时绝大部分医生认为霍乱是肮脏环境中生成的瘴气作用于人体引起的。同时他们认为瘴气引起的霍乱只针对抵抗力差的人,不具有传染性。所以那时预防霍乱的做法就是把空气中难闻的气味除掉,以此抑制瘴气的蔓延。当时只有极少数医生认为霍乱是由一种尚未发现的介质传播引起的传染病。这其中有一个名叫约翰·斯诺的医生每天都会记录死亡和伤患人数并将其标注在地图上。
约翰·斯诺正是通过这张 “死亡地图”最终解开了疫情背后的秘密—— 水源 。当时的伦敦身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却沿用着最古老的排水系统。由于排污系统无法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所以伦敦出现了排污不畅的现象。约翰·斯诺得出的结论是:“伦敦的地下水已严重被污染,伦敦地下就是一个地狱”。刚开始大家都不相信斯诺的那套说法,然而几年后矛盾越来越明显,于是确认被污染的水井的水泵被拆除,市民也被警告要煮沸食用水再落肚。人们再也不喝生水,只喝烧开的水,食物也要完全熟透才吃,人们开始养成勤洗手、勤洗澡的卫生习惯。
曾肆虐伦敦的霍乱此后再也没光顾过伦敦。这就是通过城市规划手段预防传染病的典型案例,而这样的案例在世界历史上其实并非孤例。1871年到1911年期间加拿大多伦多的居民人数从5.6万激增到了35万。这一时期大量涌入多伦多的新移民普遍居住在城里房价最便宜的地段。当时大约11000多名新移民挤在面积不过半平方公里的区域内。这片区域成为了各种疾病流行之地:每年伤寒、白喉以及其他疾病会夺走近六千居民的生命。1911年春查尔斯·哈斯丁医生在对实地调查后提出:要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必须在通风、卫生设施、卫生保健条例等方面形成一套标准。
这是把城市打造得更加适宜居住的广大工程中的一环。哈斯丁和助手们检查了当地1600多间房屋并收集了相关数据。哈斯丁最终的调查结果是:当地绝大多数家庭缺乏室内管道和卫生间,导致他们染病的根源在于被污染的公共水源。哈斯丁最终采取的策略是改善当地的自来水供水系统和下水道排水系统,而当他这么做了之后曾困扰多伦多的传染病问题得到了大幅改善。现在一些城市一味求大求多:地表上看得见的是办公大楼蓬勃发展,公园马路商城层出不穷,然而看不见的地下排水系统却往往容易被忽略,以致于有些城市只要经历一场暴雨就直接变身海滨城市。
今年6月以来江南、华南、西南等地就出现了持续强降雨天气。在这种强降雨天气下广西、广东等8省(区)110条河流发生超警戒水位以上洪水。6月9日1国家应急管理部发布通报称:截至当日为止南方洪涝灾害已造成11个省(区、市)262.7万人次受灾,22.8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1300余间房屋倒塌,农作物受灾面积145.9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40.4亿元。广东韶关、广州、清远、河源等多地均受此影响而发生内涝。从重庆綦江抗洪前线发布的洪水照片来看:洪水有一层房深,淹没了商铺、汽车,水位基本到了篮筐的高度。
今年的汛情的确来势凶猛,但与此同时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我们的城建规划是不是可以在防洪方面考虑得更为充分一些呢?洪水是人力所无法避免的天灾,我们只能是把我们的各种基础设施做得更为完善以应对这种不可预测的天灾。我们现在有些城市的排水系统连一场普通的暴雨都能导致内涝,那么又如何能抵御今年如此迅猛的汛情呢?事实上地下设施的规划尽管平时看不见,但在一座城市的整体规划布局中却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距今150多年前出席法国巴黎举办的万国博览会的日本使团成员涩泽荣一首先要求参观的就是巴黎的下水道。
1992年—2006年日本投资24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00亿元)耗时14年在位于东京北郊的琦玉县境内地下50米处建成了全世界最大的地下排水系统。整个系统是一条长6300米、直径10.6米的巨型隧道。这是个什么概念?日本东京的巨蛋体育馆是一座有55000个座位的体育馆,而这套地下排水系统能装下15个东京“巨蛋”。正是这套排水系统连接着东京市内长达15700公里的城市下水道。在巨型隧道的外围有5个深65米(约22层楼)、直径32米的立坑。这些连通地面的江户川、仓松川等河流的立坑是作为分洪入口使用的。
每个立坑可以放下一艘航天飞机。这套排水系统不仅可以可以用来承担各种污水的净化处理,还可以用来应对台风时期的暴雨排水。这套系统只在雨季使用,平时不会放入一滴水,甚至还可以允许人们进入参观。这个比写字楼还高、比足球场还宽的宏大空间被日本人称为“地下神殿”。不要以为如此庞大的一个地底王国是在一夜之间打造出来的,事实上日本曾在地下排水系统的规划方面走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弯路:上世纪50年代日本落后的下水道系统也曾让城市饱受内涝之苦。1964年痛定思痛的日本政府才成立了“下水道协会”统一管理下水道建设。
今天被誉为“花园城市”的新加坡同样也不是一夜之间发展起来的:20世纪70年代处于市中心的新加坡河和加冷河盆地附近有2.1万户居民的粪便、生活污水、垃圾直接倒入河中。如今的花园城市在那时却是一片脏乱差的景象。当时的李光耀政府为把新加坡打造成为一个现代化的花园城市制定了“10年浚河计划”和“城市花园行动”。身为总理的李光耀身体力行在新加坡的许多公园里亲手植树。到1983年新加坡已有450万株树木。如今新加坡的人均GDP位居亚洲四小龙第一,甚至还超过日本而名列亚洲发达国家第一,然而新加坡并没因为经济的高速发展而损害自然环境。
1908年清政府在北京正阳门内成立了“京师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最早的自来水管道系统由此诞生。然而在当时动荡的时局下北京的城市排水系统长年失修,于是一到每年春夏季节河水和臭气就成为北京城市排水系统的典型特征,既阻碍交通又传播疾病。这其中最著名的一条臭水沟就是老舍先生笔下的龙须沟。北洋政府时期曾对其进行过修治,然而整修工作很快又在动荡的时局中不了了之,直到1950年新成立的人民政府才最终解决了这一困扰北京城多年的老大难问题。在缺乏整体规划的状态下一条臭水沟就能困扰一座城市多年不能不说是一种教训。
1949年北京全市因蚊蝇、叮咬染上细菌性大脑炎的患者227名,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一旦染上这种恶性传染病就意味着死亡。1950年人民政府拿出全年预算的2.25%对龙须沟进行整治。1950年5月16日龙须沟改造工程正式开工。老百姓一听说龙须沟有人管之后都敲锣打鼓地欢迎。老舍先生的话剧作品《龙须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1950年11月22日龙须沟改造工程全部竣工:工程共计完成新建干支管下水道9380.7米,疏浚明沟199米,填平旧暗沟土方11820立方米。从此一条宽阔平坦的马路彻底掩盖了龙须沟昔日的模样。
当然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市政环境工程绝不止龙须沟一处。尽管历史上北京的河流湖泊已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水系,但由于以往的统治阶级对河湖水系的管理并不重视,所以导致这些河湖水系日益淤塞。从1950年开始人民政府采取了以疏浚为主并在原有地形上增辟水面的办法对全市河湖水系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疏浚与治理。在经过三年建设之后北京市旧有下水道已全部掏挖整修, 加上新建的下水道使全市绝大部分地区都有了下水道干线,总计受水面积达全市总面积的94.5%。1952年北京市卫生工程局等单位在对龙须沟下游常年积水的洼地、苇塘进行整治的过程中顺势修建了龙潭湖公园。
城市环境的建设与经济发展有时会构成一定的矛盾,但这种矛盾其实完全是可以得到协调的,有时城市产业布局的转型会同时起到促进经济发展和保护城市环境的双重作用。上世纪60年代德国的鲁尔区面临着城市发展的瓶颈:鲁尔区是靠煤炭和钢铁工业起家的,然而随着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对煤炭资源的替代这一能源革命对像鲁尔区这种依靠煤炭钢铁工业起家的老工业基地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同时鲁尔区传统的煤炭钢铁产业对环境的破坏也是巨大的。在新形势下鲁尔区面临两种选择:要么就此走向没落,要么设法实现转型。
从上世纪60年代起鲁尔区通过提供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对传统产业进行清理改造,同时投入大量资金来改善当地的交通基础设施、兴建和扩建高校和科研机构、集中整治土地,从而为下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70年代在继续加大第一阶段改善基础设施和矿冶工业现代化的同时重点通过提供经济和技术方面的援助逐步在当地发展新兴产业。80年代以后德国联邦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充分发挥鲁尔区内不同地区的区域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优势行业,从而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多样化。经过这番产业调整布局之后鲁尔区的石油消费量逐渐增加,炼油工业和石油化工工业也迅速发展起来。
70年代以后当地的电气工业、电子工业有了很大发展。如今鲁尔区不仅生产着全德国80%的硬煤和90%的焦炭,还集中了全国钢铁生产能力的2/3,电力工业、硫酸工业、合成橡胶工业、炼油工业、军事工业等均在全国居于重要地位。二战后全球很多以采煤工业起家的老工业区都因为油气资源对煤炭资源的替代这一能源革命而走向没落,德国的鲁尔区却通过自我调整实现了转型。鲁尔区的改造案例充分证明城市的环境规划和经济发展是完全可以实现协调的。由此可见无论国内国外均曾在城市化发展道路上走过弯路,也为此不得不进行系统化的改造。
尤其是在经历今年的新冠疫情和南方汛情之后我们更该反思:今天我们的城市建设不能一味贪多求快,我们必须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到传染病防治的问题,考虑到地下排水设施的问题,考虑到缓解交通拥堵的问题,考虑到环境保护的问题......这还仅仅只是城市基础设施的硬件规划,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考虑到城市文化底蕴方面的软件建设:现在的企业如果要实现长远发展就需要强调企业文化的塑造,而一座城市的发展同样需要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为什么一提到“时尚之都”就会让人想到巴黎呢?这其实就涉及到包装宣传的营销策略。
当然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中还应当包含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同情。前段时间成都等一批城市通过放开对摆地摊的限制解决疫情之后人民群众所面临的现实生计问题。尽管这样的方式看起来平淡无常,但的的确确体现了一种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对农民工、小商小贩等低收入弱势群体的关注理当成为必须综合考虑的事项。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粮食安全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如果我们在缺乏规划的状态下盲目发展大城市,那么势必造成城市周边大量耕地被挤占现象。与其盲目建设大城市,不如转变思路建设好城市,谁能率先转变思路就会成为未来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