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工厂鞋批发一手货源,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秦始皇的亲生母亲赵姬也是历史上有明确记载唯一在成为太后之后还生育了两个孩子的皇太后,也因此在后世一说起赵姬都会认为她是一个深陷情欲放荡的女人,但其实赵姬一生命运曲折,虽然作为王后、太后这个级别的贵族女人,可她其实活的并不幸福。
最初赵姬成为第一任丈夫吕不韦的政治筹码,上演了一出奇货可居邯郸献姬的大戏
说起初期的赵姬还得从她的两个男人说起,这两个男人分别是卫国的大商人吕不韦和秦国的质子嬴异人。
吕不韦是个非常有生意头脑的大商人,他本是卫国人,来往于各国之间,利用各国之间的商品差价发家致富,家财万贯。吕不韦正是在赵国首都邯郸经商时,才纳了赵姬为姬妾,把她养在了邯郸。
嬴异人是秦昭襄王嬴稷的孙子,他的父亲是秦昭襄王次子安国君嬴柱,秦昭襄王长子是悼太子,在魏国当质子,结果病逝在了魏国,于是秦昭襄王就改立次子安国君为太子,安国君有二十多个儿子,嬴异人只排名在中间,而嬴异人的母亲夏姬也不受宠,因此嬴异人才被秦国派到了世仇赵国当质子。
秦国曾多次攻打赵国,因此秦赵两国属于世仇国,嬴异人到了赵国之后极不受尊重,他所乘车马和日常生活支出都十分不富裕,可以说嬴异人算是战国时期最穷困潦倒凄惨的质子,他在赵国生活的非常窘迫。
在这种情况下吕不韦在邯郸就结识了生活窘迫的嬴异人,吕不韦结识嬴异人之后非常的高兴,他认为嬴异人是一件奇货,可以囤积起来等高价卖出,这也是成语奇货可居的由来。
吕不韦先是与嬴异人倾心结交,他向嬴异人保证自己可以让他成为秦国的太子,但是嬴异人却不相信吕不韦一个商人能有这种能力,吕不韦于是向嬴异人提出走后宫路线的方法。
原来吕不韦打探清楚嬴异人的老爹安国君十分钟爱华阳夫人,并将其立为正室,但是华阳夫人始终没有生育儿子,因此吕不韦建议走讨好华阳夫人的路线,然后通过她劝说安国君将来立嬴异人为太子。
嬴异人一听吕不韦的这个建议,立刻就感觉自己的人生有希望了,至此他终于深信吕不韦有能力帮助自己摆脱困境,于是他与吕不韦成了交心的知己。
吕不韦出手也很阔绰,他先是拿出五百斤黄金交给嬴异人,让他在赵国改善生活,并可以注重结交赵国的王公贵族,而后吕不韦又拿出五百斤黄金带人向西去秦国找华阳夫人。
吕不韦到秦国之后并没有直接去见华阳夫人,而是先去见了她的弟弟阳泉君,吕不韦先是用重金讨好阳泉君,又向阳泉君指出他与华阳夫人姐弟二人将来的困境,并贴心的建议阳泉君劝说华阳夫人收嬴异人为养子,然后帮助其成为太子,这样将来嬴异人继位,还能继续保证华阳夫人和阳泉君姐弟的既得利益。
就这样阳泉君被吕不韦的金钱加口舌给说服了,然后他又把吕不韦的这番话转告给了姐姐华阳夫人,因此吕不韦又得到了华阳夫人的召见,在见到华阳夫人之后,吕不韦先是夸嬴异人如何思念孝顺嫡母华阳夫人,然后又给华阳夫人指出“以色侍人者,色衰而爱弛”,这意思就是告诉她现在安国君喜欢她的美貌,但是将来呢?安国君如果去世了呢?所以她应该给自己找个依靠,这莫过于扶持自己的养子继位,这样她将来的生活也有了保证。
吕不韦这番话说得确实很有道理,于是华阳夫人也被他说服了,就这样华阳夫人决定认下嬴异人当养子,然后又在安国君枕边吹了枕边风,因此嬴异人得到了父亲安国君的重视,安国君还为此特意召见了吕不韦,让他给嬴异人带回去不少贵重礼物。
吕不韦这一番操作,让嬴异人的名声在各诸侯国之中鹊起,赵国也改变了对他的态度,嬴异人在赵国的生活也越来越有地位,而这一切都是吕不韦给他带来的,因此嬴异人对吕不韦是感激万分。
嬴异人也与吕不韦的关系越来越亲密,吕不韦也经常招待嬴异人来自己家中吃喝玩乐,一次嬴异人与吕不韦对饮,吕不韦就让擅长跳舞的妾侍赵姬出来为嬴异人跳舞助兴,结果嬴异人一眼就看上了赵姬,他还趁着酒劲恳请吕不韦把赵姬送给自己。
吕不韦最初听到嬴异人想要走自己的小妾,他是十分不高兴,不过商人毕竟是商人,吕不韦一想到已经在嬴异人身上投资这么多了,也不差这一个女人了,于是吕不韦犹豫了一下也就把自己的爱妾赵姬送给了嬴异人。
看看这段邯郸献姬的事,仿佛赵姬就不是人一般,而是一件货物,吕不韦说送就送了出去,虽然史书中没有记载当时赵姬是什么心情,但是可以想见,当得知丈夫把自己送给其他男人时,她应该是既伤心又无奈吧。
赵姬其实只想得到一个完整的家庭和爱她的男人
赵姬被吕不韦献给嬴异人之后很受宠爱,很快她就怀上了嬴异人的孩子,而后来生下的男孩就是秦始皇嬴政,也因此赵姬就被嬴异人扶正了,成了正室夫人。
但是秦始皇出生之后不久,秦国就要求赵国遣返质子嬴异人,赵国知道嬴异人将来是要成为安国君的继承人,因此当然不肯放人,想以此要挟安国君,这时候又是吕不韦出面游说赵王,吕不韦告诉赵王与其要挟秦国,不如把嬴异人放回去,卖他一个大恩,到时候嬴异人继位之后自然感念赵国恩德,也不会再打赵国了。
吕不韦口才很好,说的赵王都点头称是,于是赵王打算遣返嬴异人,但是不巧的是,秦昭襄王却不顾孙子嬴异人还在赵国为人质的情况,派大军攻打赵国,这一下惹恼了赵王,于是赵王决定想杀掉嬴异人。
吕不韦得知赵王想加害嬴异人之后,立刻找到嬴异人准备带他出逃赵国,吕不韦用了六百斤黄金贿赂了邯郸城守城官兵,吕不韦和嬴异人连赵姬和秦始皇都来不及带走,二人连夜就乘马车跑出了邯郸。
后来吕不韦和嬴异人一直跑到秦军大营才得以顺利回到秦国,而赵王发现嬴异人和吕不韦逃跑之后,就想杀掉赵姬和秦始皇,幸亏赵姬的父亲是赵国富豪,他把女儿和外孙藏了起来才躲过了赵国士兵的追杀。
吕不韦和嬴异人跑回秦国之后,吕不韦又教嬴异人穿楚国衣冠去见华阳夫人,原来华阳夫人是楚国人,因此一看嬴异人如此打扮,让她倍感亲切,她对嬴异人更加喜爱,并给嬴异人改名为子楚。
此后不久秦昭襄王以75岁高龄去世,子楚的父亲安国君继位,是为秦孝文王,不过秦孝文王命不太好,他加冕仅三天就随父亲秦昭襄王一起去世了,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君王。
秦孝文王继位之后就宣布册立了子楚为太子,虽然他在位仅三天就去世了,但是子楚还是顺利的继位,是为秦庄襄王。
秦庄襄王继位之后,秦赵两国的关系大为缓和,因此秦庄襄王就向赵国索要自己的妻子赵姬和儿子秦始皇,于是这时候赵姬和秦始皇才得以回归秦国,而秦始皇在回归秦国之后就被立为了太子。吕不韦也被封为宰相,并且还获得了洛阳十万户的食邑。
不过秦庄襄王在位仅三年多就去世了,他死后年仅13岁的秦始皇就正式继位,秦始皇继位后封母亲赵姬为太后,尊吕不韦为仲父,但由于他年幼,因此国事大权实际都掌控在吕不韦的手中。
赵姬是一个比较追求浪漫的女人,秦庄襄王死的时候仅35岁,赵姬当时大概也就30多岁左右,这个年龄段的女人正是渴望爱情滋润的时候,但她却偏偏丧偶了,因此她也苦啊,深闺寂寞难耐,于是她就经常没事找前夫吕不韦进宫叙旧,两人叙旧就整的旧情复燃了。
吕不韦也是为了讨好赵姬,毕竟她已经成了太后,可以操控皇帝的,但是总和太后私通很容易有身败名裂的风险,而且秦始皇年纪逐渐长大,很容易会察觉他和赵姬私通的事情,因此吕不韦决定政治上继续支持秦始皇和赵姬,但是在生活上必须得和赵姬切断这层关系。
可是赵姬却缠着吕不韦不放,吕不韦还不敢直接断绝与赵姬的关系,他害怕再生变故,于是吕不韦就想找一个替身,替代自己给赵姬当情人。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名叫嫪毐的人成为了吕不韦找替身的对象,据史书记载嫪毐男性的功能特别强,可以用下体转车轮,于是吕不韦就认为他肯定能满足赵姬的需求,就这样在吕不韦的安排下,嫪毐就假装接受了宫刑,冒充太监入了宫去服侍赵姬。
器大活好的嫪毐让赵姬十分满意,两人整天腻在一起犹如夫妻一般,后来赵姬怀了嫪毐的孩子,赵姬怀孕后十分害怕被儿子秦始皇发现,于是她为了掩人耳目,就对秦始皇称身体不适,想离开咸阳去雍城的离宫休养身体,对母亲怀孕的事茫然不知的秦始皇当然应允了。
雍城是秦国原来的都城,在现今陕西宝鸡,离咸阳数百里地,赵姬可以说是躲得儿子秦始皇比较远了,而嫪毐自然也装成太监跟着赵姬一同来到了雍城离宫。
两人到了雍城之后完全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天下,过起了夫妻般的二人生活,赵姬在此先后为嫪毐生了两个孩子,并且还允许嫪毐使用王室的马车和冠服,两人在这里可以说是肆无忌惮。
嫪毐在雍城可以替太后赵姬决断任何事情,俨然成了太上皇,赵姬还以太后名义册封嫪毐为长信侯,以太原为封地,嫪毐的势力因此迅速膨胀,光豢养门客就达到了近万人,很快在秦国就形成了仅次于吕不韦的第二大政治势力,两人也逐渐势同水火,当时的秦国从政府到民间不是站在嫪毐这一派就是站在吕不韦这一派。
随着势力的膨胀,嫪毐也开始骄奢淫逸,得意忘形,经常以秦始皇“假父”自居,后来嫪毐有一次醉酒之后与人争吵,对人家说自己是秦始皇的“假父”,这件事被人告发,而恰好吕不韦也派人告发嫪毐假冒太监淫乱宫廷,秦始皇由此才知道母亲赵姬的这些行为。
秦始皇后来更是得知嫪毐与赵姬私通生了两个儿子,嫪毐曾对赵姬说如果秦始皇死了,就立他们俩生的儿子当秦王继位,这让秦始皇十分震怒,他也由此认为母亲恋奸情热,想和奸夫谋害自己。
嫪毐后来也知道了秦始皇在调查自己,他担心东窗事发,于是他趁着秦始皇来雍正举行冠礼之机,抢先盗取了赵姬的太后印玺和秦始皇玉玺,然后调动雍城的军队去攻打秦始皇的寝宫,秦始皇是何等雄才大略君主,岂能被嫪毐这种人算计,秦始皇看有人发兵攻打自己寝宫,立刻命昌平君和昌文君调动禁卫军平息了叛乱。
嫪毐叛军大败,嫪毐被秦始皇抓住后处以了车裂的五马分尸之刑,并诛灭嫪毐三族,而赵姬与嫪毐生的两个儿子则被秦始皇亲手摔死。随即秦始皇就对外宣布与母亲赵姬断绝母子关系,并将她囚禁于雍城,母子二人永不相见,并命令任何大臣不许为赵姬的事进谏,如果进谏全部处死。
后来吕不韦与赵姬私通的事情也被秦始皇知道,于是秦始皇罢免了吕不韦的相位,他本想处死吕不韦,但是由于吕不韦门客不少,很多门客都替他求情,秦始皇也考虑到吕不韦对父亲秦庄襄王继位立有大功,并且也曾忠心辅佐自己,因此没有处罚他,而是把他贬回了洛阳封地。
吕不韦回到洛阳后,由于他的名声比较大,诸侯都纷纷去拜访他,秦始皇就担心吕不韦日后会发动叛乱,于是秦始皇给吕不韦写了一封措辞极其严厉谴责信,吕不韦读完信之后,知道自己已经彻底失去了秦始皇的信任,他担心秦始皇日后会折磨死自己,于是吕不韦主动喝毒酒自尽了,至此让秦始皇痛恨的吕不韦和嫪毐全都死翘了。
吕不韦和嫪毐都死了,因此就开始有朝臣劝秦始皇原谅母亲赵姬,但是秦始皇还是十分生气,他不肯原谅母亲赵姬,为此还真实现了自己当初的金口玉言,凡是劝自己宽恕母亲的人都予以处死,就这样先后有二十七名大臣因劝秦始皇而被杀,尸体还被秦始皇悬挂于宫门之外示众。
最后第二十八名劝谏的大臣茅焦以“秦王要统一天下,需以孝义为先”为理由打动了秦始皇,至此秦始皇方才把母亲赵姬接回咸阳,赵姬也得以安享晚年。
其实赵姬很可能并不想当皇太后,她只是想感受家庭的温暖,她渴望丈夫和孩子都在自己身边,享受一个小女人的幸福,偏偏她却嫁到了皇室中,根本体验不到普通女人轻易就可拥有的家庭温暖,而嫪毐与她在雍城生育两个儿子,这段时日应该是她最快乐的时候,她终于能享受一个小女人的幸福,但她忽视了她那雄才大略的儿子秦始皇。
秦始皇作为一代雄主,有着统一天下的决心和气魄,他绝对不可能容忍母亲与别人私通的这种行为,况且嫪毐的政治势力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他的皇权,因此秦始皇必须弄死嫪毐和那两个同母异父的弟弟,也必须严惩母亲。
而后来秦始皇能肯宽恕母亲也是出于统一天下的需要,茅焦很聪明,他看透了秦始皇要一统天下的决心,所以统一天下开创始皇帝的秦始皇必须要当天下人的表率,要讲孝义,至于秦始皇内心有没有真正原谅母亲赵姬,那就不好说了。
写在最后
因此说归到最后,赵姬是一个可怜的女人,她本不适合嫁入宫廷,本来她嫁的就是富商吕不韦,她没想过能成为王后和太后,只可惜吕不韦野心极大,想往政治上靠拢,而赵姬则成了吕不韦手中的一枚棋子,当时吕不韦也许就没把她当人看过,只当她是一个玩意送给了秦庄襄王。
自跟了秦庄襄王之后,就注定了赵姬这一生不要再奢求渴望得到小女人的幸福,而赵姬这一切都源于她最开始嫁给了吕不韦,所以俗语说得真对,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
如何看待秦孝公欲传位于商鞅和刘备欲传位于诸葛亮这两件事的区别?
表面上看来似乎是一样,本质上完全是两回事。刘备托孤其实很简单,以此来表示对诸葛亮的重视,希望他能尽心尽力辅佐刘备后人,重点是“托孤”;而秦孝公的这句话就复杂多了,与当时时代背景崇尚“禅让”有关,也与商鞅对秦国的贡献有关,又与商鞅的结局有关。
禅让的时代变迁
说起禅让,一般人心中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想法,那就是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之间的真心实意禅让;与东汉以后末代皇帝的被迫禅让。
《尚书》有载:“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允执厥中。”十六个字源自于尧舜禹禅让的故事,描述了一代圣皇托付天下时候的心情,寓意深刻。
自古以来,“禅让”都是一种完美的君主传承制度,不以远近亲疏,只将王位交付于贤能之辈,所以也是古代文人心中对君主的最美丽幻想。
既然是幻想,说明并不具有实际可行性,至少在人有了私心之后,并不那么容易实现。
所以,在我们所知的真实历史中,大部分禅让都是一出“掩耳盗铃”的闹剧。
比如西汉皇太子刘婴禅让给王莽;汉献帝禅让皇位于魏文帝曹丕;魏元帝禅位给晋武帝司马炎;晋恭帝司马德文禅让给宋武帝刘裕;隋恭帝杨侑禅让给唐高祖李渊……
而这一系列禅让中又有不同,无论是王莽,还是曹丕,甚至是司马炎在接受禅让之后并没有杀死之前的皇帝,而从刘裕开始,后期被迫禅让的皇帝基本上都不能善终。
总的来说,禅让分为三个阶段:王莽之前,禅让是一种自愿的皇位传承;王莽到刘裕之间,虽然禅让是被迫,但是皇帝好歹能留下一命;刘裕之后,禅让就成了笑话,连命都保不住,与“禅让”这个美好的词汇是多么南辕北辙?
秦孝公的“真心”
自从“家天下”以后,因为血脉传承的原因,没有哪个君主不希望将自己的皇位传给自己的血脉传人,但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因为常年战争,幼主暗弱,不能带领国家强盛,所以很多君主都会将王位传给自己的兄弟,这就是“兄终弟及”的王位传承,说起来也是禅让的一种。
战国时期,就发生过两起真正的禅让。
1.公元前316年,燕王姬哙禅让给国相子之。
燕王哙继位之后,将子之拜为国相,执政期间,办事果断,得到燕王哙的重用和赏识。燕王哙年老之后,国政大小事都取决于子之,后来听取鹿毛寿的建议,将政权托付给子之。
鹿毛寿谓燕王:“不如以国让相子之。人之谓尧贤者,以其让天下於许由,许由不受,有让天下之名而实不失天下。今王以国让於子之,子之必不敢受,是王与尧同行也。”燕王因属国於子之,子之大重。——《史记·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第四》
公元前314年,太子平联合将军市被发动内乱,最终燕王哙、子之、太子平、将军市被都死于这场内乱。
2.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禅位给赵惠文王,自称主父。虽然这次禅让只是内禅,皇位还是传给了自己儿子,可是赵武灵王当时并没有失去行动能力,也是一种禅让。
公元前296年,赵武灵王又将自己另一个儿子公子章封为安阳君,封地在代地,并于第二年准备将赵国一分为二,让公子章做代王。
此举引发内乱,公子章被杀死,而赵武灵王也被围困于沙丘宫,最后活活被饿死。
这两个例子说明,在战国时期,禅让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并不是如后世一般被逼迫,虽然结果都不完美,但是可想而知,在当时禅让也是一种美德,符合当时的社会道德准则。
在这种情况下,秦孝公无论是真心实意也好,虚情假意也罢,至少还是存在这么一种可能性,秦孝公能这么说,也算是比较真心了吧!
孝公行之十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战国策》
商鞅其实既不叫商鞅,也不叫卫鞅,他是姬姓,公孙氏。出身于卫国公族,因为封地在商地,所以号为“商君”,后人称之为商鞅。
商鞅的祖上也是正儿八经的周朝宗室,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君主很多都有血缘关系,如果说秦孝公真的传位于他,也是勉强符合当时社会潜规则的。
然而,诸葛亮与刘备只是简单的君臣关系,传位就是无稽之谈。
就好比家里来了一个客人,都是假情假意请客人吃饭,一个是拉着客人往餐厅走,说“我请你吃饭”,另一个呢,则是指着出去的大门说,“来吃饭!”
秦孝公与商鞅
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看似强大,但是它的发展极其不易。
不像其他诸侯国,很多都是姬周宗室,所以分封的地盘土地肥沃,也没有外敌,而秦国先祖是因为养马有功才被封为附庸国,一直以来镇守西戎,难以跟中原诸侯相提并论。
秦孝公时期,因为秦国地处偏僻,不参与中原各诸侯国的盟会,被诸侯们疏远,像对待夷狄一般对待,秦孝公想恢复祖先荣耀,获得霸主之位,这才颁布了著名的求贤令。
商鞅也是在这个时候来到秦国,与秦孝公君臣相宜,在困难重重之下,两次改革,使得国力大增,这才有了后来一统六国的基础。
两次变法之后,百姓家家富裕充足,秦国人路不拾遗,然而却大大损害了秦国守旧派的利益,显而易见,百姓的富足不是从天而降,而是削弱了贵族、官吏的特权,这才得以让百姓填饱肚子。
因为这个原因,变法在秦国国内阻力重重,所以,秦孝公与商鞅这时候可谓是在一个阵营里的难兄难弟,一起面对数不清的秦国权贵,两人之间有志同道合的深厚感情。
秦孝公在位时期,有秦孝公的保驾护航,哪怕权贵们想将商鞅五马分尸,也无法做到,可是当秦孝公死后,商鞅的下场可想而知。
秦孝公临死之前,才有了这番感叹,平心而论,商鞅为秦国做了很大的贡献,与秦孝公也算是志同道合,他是真的不忍心看到商鞅以后的下场。
俗话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秦孝公想到这里,不免会突发奇想,要是我将这个王位让给商鞅,他会不会就不用死了?
所以说,秦孝公的这番话,于公而言,是肯定了商鞅对秦国的贡献,于私而言,也是不忍心看到他将来身首异处。
刘备托孤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死后,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北伐,恢复汉室而操碎了心,很多人忍不住想,要是坐在皇位上的不是那个“乐不思蜀”的后主刘禅,会不会蜀国就不会灭亡了?
哪怕是在《三国志》中,刘备死后,蜀汉政权也一直掌握在诸葛亮手中,似乎皇位唾手可得。
于是,刘备的这句话看起来就比较情真意切。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三国志·诸葛亮传》
其实不然,刘备的这句“君可自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场面话,没有一点可行性,纯粹只是为了安抚诸葛亮的心,让他尽力辅佐幼主而已。
1.辅政大臣有两个,一个是诸葛亮,另一个是李严。
刘备病重的时候,一共有两个托孤重臣,当时是以诸葛亮总领朝政,而李严以中都护的身份统管内外军事,并留下镇守永安。
因为当时蜀国与吴国正在交战,这才让李严驻守此处。只是刘备死后,诸葛亮与吴国讲和,永安失去了重要地位,这才逐步被诸葛亮剥夺了军权,最终贬为庶民。
就刘备临死之前的情况而言,诸葛亮虽然有统领朝政之权,但是军权大部分都在李严手中,他如果自取,只会“自取其辱”。
2.刘备麾下来源广泛,势力错综复杂。
大体而言,刘备麾下军事集团大体分为四大集团:元老集团、荆州集团、东州集团、益州集团。
元老集团:就是刘备在入荆州之前的家底,以关羽、张飞、赵云、糜竺等人为代表。
荆州集团:是刘备在入主荆州时候攒下的家底,比如黄忠、魏延、杨仪、诸葛亮、庞统、马良等人都是荆州集团。
东州集团:在刘备入蜀之前,益州本来就有两大派系,一部分是本土益州人;另一部分是随着刘焉入蜀的外地人,被称之为东州派,主要代表有法正、李严、黄权、吴懿、孟达等人。
益州集团:身在益州,本地豪族无疑是最多的,虽然在朝堂上最高位置没有他们的份,但是充斥于整个权力集团的中下层。
而诸葛亮在其中,不过是荆州派的一个代表人,因为刘备的特殊身份,以及统帅才能,这些人才能在他的带领下,或者在他的继承人之下,维持表面的和平,如果身为益州派的诸葛亮真的“自取”了,荆州派暂且不说,其他三个派系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同意的。
在这两个基础上,诸葛亮要取刘禅而代之,是完全没有可行性的。
无论秦孝公也好,刘备也好,禅让的话都只是说说而已,当真你就输了。但是他们这么说的目的却又有不同,秦孝公是感恩于商鞅对秦国的贡献;而刘备则是以话语来激励诸葛亮,让他回报自己的知遇之恩。
主要参考资料:《战国策》、《三国志》
有哪些惊艳的汉服?
汉服称为衣冠、汉装、华服,总的来说就是指汉民族的传统服饰。到今日开始流行回来,在大街小巷上也很多见,尤其时那些喜欢自拍的美女们都喜欢穿汉服在公共场合进行一顿自拍,美的不可方物。
汉服分三种
第一种是“上衣下裳”相连在一起的“深衣”制
第二种是包括冕服、玄端等,是君主百官参加祭祀等隆重仪式的正式礼服。
第三种为“襦裙”制,主要有齐胸襦裙、齐腰襦裙、对襟襦裙等,实际上也属于上衣下裳制,但是,这种方式没有很多的礼仪规定,一般是用于常服的。
所以在上述三种挑选适合自己的,如果你的身材比例按照上述的种类来选择就会穿上去更加漂亮。
为什么现在这么流行汉服?
1、年轻一代审美的变化,随着对时尚的认知型,大众对服饰的追求也随之变化,而对服饰的款式复古式很追求。喜欢复古款式加入现代款式,融为一体的经典款式。深受年轻一代的喜爱。
2、社会环境对汉服的包容,可以说,大众对穿着多样性的理解更加开放了。例如中国传统节日,穿一身汉服出行,会被赞美和节日很相符,很应景。
3、一部分人为了跟风好看,每个女孩子都有公主梦,汉服的款式很接近公主形象,所以非常受到十几岁和二十几岁的女孩子欢迎。在大街小巷上也可很轻易的见到有人穿着汉服,逛街、购物等等。
所以,汉服的款式很多种,就看你适合哪种。下方小编提供了9款汉服供参考,望喜欢1
如果喜欢小编请进入小编的主页点关注和分享,下次就可以找到小编了。
正冠纳履的出处是什么?
zhèngguànnàlǚ成语释义端正帽子,穿好鞋子。古时讲李树下不要弄帽子,瓜田里不要弄鞋子,以避免有偷李摸瓜的嫌疑。亦作“正冠李下”。成语出处晋·李阐《右光禄大夫西平靖侯颜府君碑》:“久要心许之信,夷险不爽;正冠纳展之嫌,终始不蹈。”感情色彩中性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成语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产生年代古代成语近义词正冠李下
母亲节送妈妈什么礼物比较合适?
首先借今日的母亲节祝普天之下所有的母亲节日快乐!亲爱的妈妈,是您含辛茹苦抚养大了儿女,向您道一声:“您辛苦了”。
不过今天这一句“您辛苦了”我的妈妈是永远也听不到了…妈妈已离去六年之久。我的妈妈出生在农村,一生没上过学。但她却用一双布满茧的手抚养大了我们姊妹几个,并都顺利完成学业。
我工作的那时候,社交网络没有现在这么流行,在农村也没有母亲节这个概念。但我依然会给母亲打个电话问候一下,起初母亲总说“农村兴什么母亲节呀,那是城里人过的”。我隐隐感到母亲心里其实是十分欣慰的。随后每逢母亲节,我都抽空回去看望母亲。每次回去也没空手,衣服,首饰,礼品都买过,但每次妈妈都抱怨我乱花钱。也曾有过等我们走后把礼品拿去小商店卖掉的事。再后来由于其它原因,连着两个母亲节没回去看望母亲。直到母亲生病的那个母亲节,我们姊妹几个都回去了。母亲眼圈湿润,哽咽着对我们说:“我不要你们一分一毫,能回来就好”。
“能回来就好”正是母亲所需要的最好礼物。我想所有伟大的慈母并不需要儿女的一件什么特别礼物,她们真正需要的是儿女的一片孝心。而我们做儿女的,有空经常回去看看,一件微不足道的礼物和几句家常话就是最好的孝道。
愿所有的母亲节日安康,一生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