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化妆品货源,有1万两白银属于什么水平?
在清朝的时候10000两白银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都称得上是一笔巨款,但是越往后购买力也越差了。
先说清朝早期的外国情况。
1644年克伦威尔执掌英国之后,通过提高税收出售土地等方式也只不过是让当时英国的国库收入增加到了200万英镑,也就是大约600万两白银。
而在这一时期英国的一位顶级的封建主每年的综合收入也不过只有3000英镑左右,大约相当于0.9万两白银。
比如,英国的威斯敏斯特伯爵家族在1768年的地产租金收入也只有3450英镑,大约相当于10000两白银;一个中等的封建主每年的收入只有上千英镑,大约相当于2000-3000两白银。
在当时,英国的造船业已经非常发达,可以建造世界上最好的战舰,但是在成本上远高于荷兰人,这严重影响了英国的舰队规模。即使如此,1艘英国本土建造的战舰每吨的成本也要只不过50两白银。10000两白银足可以造1艘排水量200吨,拥有三四十门火炮的战船了。
至于普通老百姓,在当时收入就更低了。
在当时如果去给有钱人家做仆人,每年的收入也就8-10英镑,相当于20-30两白银,不过好在能够包吃包住。如果去工厂里做工或者自己当一个个体劳动者,辛苦1年的收入也就20英镑左右,大约相当于50-60两白银,可是由于不管吃不管住,所有的花销都需要从这笔钱里面出,结果就是实际的生活水准可能比做仆人还要差一些,而且还累。
可见,10000白银基本上相当于是一个顶级封建主1年的收入,或者英国普通劳动者两三百年的收入,足可以让一个普通家庭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了。
如果这笔钱拿出来去投资,按照当时英国东印度公司每年大约百分之二三十的回报率,这笔钱每年就能获得2000-3000两白银的分红,基本上相当于一个普通劳动者整个职业生涯的所能创造的全部的收入。或者,相当于一个普通中等封建庄园主的年收入,足可以过上非常体面的生活了。
清朝早期清朝的情况。
相对来说,进入到清朝之后西方主要强国的人均收入正在逐渐对东亚地区形成反超,所以10000两银子在大清国购买力就更强了。
清朝早期一块地也就10两银子,10000两银子能够买1000亩好地。
在当时,如果把这些地租出去,大概能收一半的物产作为租金。1亩地平均能产两三百斤粮食,1000亩地每年通过租金就可以获得10~15万斤粮食。
每100斤粮食大约是1两银子,10~15万斤粮食折合成白银大约是1000~1500两,比在英国同时期把钱投入到商业活动中的回报率要低大约50%。但是考虑到英国当时人均收入普遍高于大清,这也不奇怪。
在大清朝此时一个绿营兵每年的收入大约是20两银子,一个普通中等家庭每年的收入也大约是20两银子,这笔钱可以买2000斤粮食,足够一个5口之家过上温饱的生活。
所以,用10000两银子买地来收租金,每年的收入至少可以相当于普通劳动者家庭(或者一个绿营兵)年收入的五十倍。
假如按照今天一个普通家庭年收入10万来计算的话,这笔钱相当于今天的五百万,10000银子就相当于今天的五千万元。
清朝后期国外情况。
清朝后期白银的购买力大幅度下降,主要原因在于商品经济的繁荣和白银价格的下跌。
进入19世纪之后,英国作为当时的世界霸主国家,首先采取了金本位制度,其他世界强国先后仿效英国之后本国的货币和黄金挂钩,结果导致白银的价格大幅度下跌。
清朝早期,1英镑大约相当于3两银子,到了清朝后期1英镑大约相当于7两银子了。
这个时候,已经计价的所有产品都因为白银价格的下跌显得昂贵多了。
比如,清朝早期一个英国普通劳动者每年的收入大约为20英镑,在清朝早期也就60两银子,但是在清朝晚期已经相当于大约140两白银。
到了1900年,英国人的人均国民收入增加到了50英镑,大约相当于350两白银;一个熟练的技术工人每年可以赚得100英镑,大约相当于700两银子。
这个时候,10000白银对当时的英国普通劳动者来说照样是一大笔钱,但早已经没有清朝早期那么夸张了,也就相当于1个熟练工人整个职业生涯中的全部收入。而与此同时,英国有钱人比清朝早期要有钱的多得多得多。
前面提到的威斯敏斯特伯爵家族,到1899年仅伦敦的地产收入就达到了65万英镑,大约相当于450万两白银。即使是普通的乡绅骑士每年也能获得1000~10000英镑的收入,大约相当于7000到70000两白银。
所以,这个时候如果拿着10000银子去英国你会发现,这点钱也就能过个中产阶级生活。
清朝后期清朝国内的情况。
此时,大清国国内白银的购买力也正在大幅度下跌,每1百斤粮食的价格上升到了2两银子。
清军的收入也在提高,北洋常备军中招纳的普通士兵月收入就已经高达4.2两白银,每年能赚到50余两。即使是伙夫每个月的收入都高达3.3两,每年大约是40两。
可见,军中当差的伙夫每年的收入也能买2000斤粮食,和清朝早期的一名绿营兵的购买力差不多,足可以让一家老小实现温饱问题了。
不过这个时候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状况并不好,因为清朝末年人口增加早已经超过了土地承载能力,人均耕地面积减少老百姓每年的收入相对于清朝早期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粮食价格上涨和人均耕地减少却让老百姓能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就不错了。
所以,很多人不得不到海外讨生活。
在海外讨生活的待遇。
当时东南沿海地区的老百姓出去打工的主要目的地是东南亚一带,那时候叫做南洋。在南洋做工的时候工资并不高,每个月去掉吃穿、渡海的路费、人头费等等,也就能剩0.5两白银,每年下来只能攒6两银子。但是,已经让他们不惜冒着各种风险来到这里从事挖矿工人、种植园工人等非常辛苦的工作了。
所以,太平洋另一头的美国对清朝人的吸引力极强。
虽然在19世纪的美国修路铁路危险、辛苦还遭到白人的不公平对待,但是每年省吃俭用的话积攒个100-200两白银还是没问题的。
而且,在当地不仅能解决温饱问题,还能吃经常吃到肉,这种生活标准在大清是只有地主阶级才能够享受到的。
吃的不错,每年攒的钱又能达到在老家5到10年的家庭总收入,所以即使辛苦一些大家也愿意没日没夜的干活。之所以当时白人不理解,是因为白人无论是在美国还是欧洲,他们的收入都是比较高的,没有经历过大清当时的生活状况。
实际上,对白人来说如果让他们的收入能够大幅度增加,他们也会像清朝人一样抓住一切机会去工作。
比如,19世纪中期旧金山地区发现的金矿就引来了整个美国的狂热,但实际上来这里挖金矿即使是早期他们每年的综合收入大约也就相当于美国平均收入的3~5倍,但是这已经吸引大量东部地区的美国人坐着船,或者横穿蛮荒的中部地区,不远万里来到旧金山每天没日没夜的去在山里面淘金矿,他们所付出的风险努力和工作时间,比当时在美国打工的清朝人并不低。
你有过被窃的经历吗?
我是一名自卸车司机,做这行二十多年了,也遇到过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情,我先说说我丢失摩托车又找回来的事情,还有好多有趣和解释不清的事情你们如果想听,我会一一道来的,先说说丢失摩托车的事情吧!
这件事还是十五六年前的事了,那时候我也才二十多岁,我开的还是那种特别简陋的自卸车,油箱很小,每半天要加一次油,所以我们中午干完活都把自卸车放在挖机旁边,然后再开摩托车回家加油,回来的时候摩托车后面带着一个大油桶,是拿绳子绑好的,我那辆摩托车钥匙是坏的,不用钥匙,一脚就可以踹着,那天也和平时一样,到了中午就准备回家吃饭顺便把油加了,我每次都把摩托车停在胡同里,因为活很忙,所以我每次吃饭都很快,吃完饭就准备卸下油桶去打油,可这次我一出门口就发现我的摩托车不见了,开始我以为可能车子碍事,被别人推旁边去了,我就一路寻找,一直找到了大街上也没有发现我的摩托车,我就感觉不好,车子被人偷了,我就给我三叔打电话,那时候我三叔刚新买了一辆车
我三叔二话不说开上车就和我去找,那时候也是瞎找,那么多的路谁知道小偷去哪个方向,我俩开着车乱找,在车上我三叔问我车子有什么特征,我说车子是蓝色的,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后面绑着一个大油桶,我三叔说那就好办了,专门盯着蓝色摩托车就行
就这样我俩在路上慢慢悠悠的寻找着,路过一个十字路口的时候我看到了我那辆蓝色摩托车了,而且是两个人,俩人一人一辆摩托车,其中就有我那一辆,因为这个路口车子太多了,这俩活还在那里等红绿灯了,我和我三叔说,就是这一辆,我三叔回看了一眼告诉我别说话,他在前面掉头,就这样我俩悄么声息的掉头回来了,这俩货开过十字路口,一边说笑一边开,速度并不快,我们在后面就跟上来了,就在我们的车子和他们平行的时候我忍不住开开车门就从车里窜出来了,一手就把骑我摩托车的那个小子的衣服让我抓住了,一使劲就把他从车上拽下来了,开始那俩小子看我这么嚣张,俩人准备和我动手,想要打我,还问我你干啥?我说这俩车子是谁的?一句话这小子态度一百八十万大转弯,和我说哥我错了,车子还给你,我三叔把车子停好了,和我说不行就报警吧,这里离着派出所不远,那俩小子听完吓尿了,一个劲的认错,就差下跪了,还和我们攀起了亲戚,他说我舅舅就是你们村的,我说你行啊,偷东西豆偷到姥姥家了,我三叔问他你舅舅叫什么,他说叫郭XX,我三叔一听好么,是他的把兄弟,关键还是我们一起干活的,我们一起干活的挖机就是他舅舅的,没把我笑死,就这样我也没有追究,把这俩小子放了,告诉他们以后好好做人,别做这些偷鸡摸狗的事了!
你都遇到过什么样的人和事?
说几个常见的事儿吧,经常出差很多时候都是临时性安排,买不到合适的机票就只能选择卧铺,坐卧铺的时候多了,就经常见到各种有意思的事情!
好吹牛者——吹得你想打人
这种最常见了,进入卧铺包厢话匣子就打开,然后有个基本的认识了就开始了吹牛之旅,自己的收入有多高、自己的公司有多厉害、自己的关系有多硬,让自己包装成一个超级成功的人士!在我看来这么牛的人一般都是飞机,谁会选择火车,要不然也是是高铁。
脚臭者——得天下
卧铺最怕的就是脚臭的人,自己脚臭吧还不知道,要不是路途时间太长,都想在门口坐一路。实在忍不住了跟对方说能不能穿上鞋,对方也没有恼怒,直接用被子把脚盖上了!突然看看自己身边的被子,赶紧把被子推到一边,下地去洗洗手。
敬业者——业务员
遇见过几次做保险的,还遇见过做传销的,尤其印象深刻是那个做传销的,只要你跟着做他们的业务,一年几百万是最低级别的收入,一般都是一年上千万的收益。有一次去东北,我睡之前他再睡自己之前的困苦,等我已经睡醒一觉他讲到了自己和自己的团队,去餐车吃个饭回来他讲到了自己和自己的团队,等我再睡醒他还在讲。我甚至发现包厢内的人居然有人意动的迹象。
没有功德者——噪音制造
别人聊天他也不参与,然后自己看视频,声音也不小。等别人都准备休息了,他还在看视频,声音还一样,火车上动静也大,也不在意这点声音。但是最怕的就是他突然放歌,几乎都是一些网络歌曲,那歌声到你耳朵里实在是浑身难受。你告诉他戴上耳机,之后清净了,你刚刚准备入睡,他一个电话进来,那个对话的嗓门旁边的包厢都能听得一清二楚。
最怕——带孩子的
有个打呼噜的不可怕,有个睡觉磨牙的也不可怕,最怕就是带孩子的,小一点那就是哭得你心烦,大一点的就是闹腾得你心烦。哭可以理解,毕竟孩子小火车的空气与环境都不是很好,但是闹腾的真心想动手打人,尤其是父母还不管,孩子乱拿别人东西,乱喊乱叫父母居然不表示歉意,还很开心,偶尔还会与孩子有说有笑的一起闹!
买火车票有些时候就跟买彩票似的,买好了旁边都是美女帅哥,买不到都是大嗓门的姐姐、抠脚的大汉。
2021年节后会不会出现报复性消费?
国人观念里就没有“报复性消费”这一说,有钱的投资和买房,没钱的,像是农村里的老头和老太太。一双筷子能用上几十年,而且一些家具也是几十年不换。上世纪的饥荒、贫穷等深深烙在这些农村的老年人身上,指望这些人消费是不可能的。就算把刀架在这些人头上,那半天只会挤出两个字“没钱”。
一、报复性消费人的人群,还是存在,但是部分人
一项调查显示,年轻人负债的很多。但年龄往往和消费能力成正比,当然有些个例的“拜金”和“虚荣爱面子”是不按常理出牌。这些年轻人就是“报复性消费”的最佳人群。很无奈的是,消费能力有限。但没关系,网上各种借款平台,总是有一样适合于年轻人。没准,年轻人背后还有金山银山,也就是其父母。
为一时的面子, 有些没有“理智”去消费的年轻人,可能去买些日思夜想的电子产品、服装、包包、化妆品之类。但大部分年轻人都变得格外理智,因为当代的年轻人虽然有进体制的,但大多都是在体制外的民企里工作。挣钱不容易才更加选择珍惜,把每一分钱都存起来,也不愿意花出去。
何况年轻人经常把“佛系”挂在嘴边,本来年轻应该是欲望最为膨胀的时候,就如同王小波黄金时代写的:“那一天我21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年轻人有的却变得越来越“丧”,因为他们特别急迫,根本静不下心来,想要一步一步。他们觉得那样太慢,更想要的是一步登天。
同时他们又活得很孤独,社交圈子小,花钱的地方变少。上班跟上学是一样的,只不过多了一样项目,那就是通勤时间。基本上就是公司、通勤、家。回到家,就像个宅男和宅女样,要不打游戏,要不追剧。要不就是撩一撩刚认识的小哥哥或小姐姐。在脑海里幻想出对方“完美”的模样,偷偷的笑出声。偶尔也会去娱乐下,比如去酒吧、KTV、独自旅游之类。还有些年轻人变得很佛,觉得这样就挺好,反正再怎么努力,有些人生来就在罗马,有些人在去罗马的路上累死,也到不了。
如果一个国家的年轻人,观念都偏向于“省钱”的话,那说明无论什么样的年龄段,过得都非常节俭。
二、精打细算的中年人
现在大部分人的生活都只靠着电商就能解决,实体店去的也越来越少。虽然前段时间打击买菜平台,但有些中年人觉得上面一些鸡蛋、调料、米面等很便宜。就是为省下几毛钱,他们也不愿意去菜市场直接买。
中年人不同于年轻人,本身的生活压力就大。子女教育费用,父母如果生病还有治病的费用,有些老人只有新农合,报销金额有限,超过就得自费。可谓是上有老,下有小。每一分钱都得用在钢刃上,恨不得掰开成两分钱花。
指望这些中年人们怎么“报复性”消费,难道消费的还不够多么。如果是两个孩子,每年的固定消费,在城里就得超过十万。还让这些人怎么消费,难不成疯狂刷信用卡。确实有,但是少数。比如领导最怕妻子拿着信用卡,因为他太相信自己老婆的消费能力,信用卡能刷到不出一分钱。然后,还钱的还是他。
平常老百姓,敢给妻子一张卡,说:“你去消费吧,想买啥就买啥。大部分女人还是舍不得花,因为知道家庭的经济实力,根本是一分钱都不敢多花。可能出去转一圈,给买点肉和菜,然后做顿饭吃。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自古以来百姓都是最苦的,尤其是底层老百姓。活着都已经拼尽全力,再也拿不出多余钱去报复性消费,有的都是理智消费。
爱占便宜的老年人
老年人有报复性消费的能力么,很少。寒风里排长队领免费的鸡蛋和卫生纸可以,想让他们多花钱,是很困难的。他们能够花钱的,肯定是对自己有好处的。有些老年人也是具有消费能力的,平时省得不行,却愿意买保健品。
这是为何,就是因为这些没有良心的推销员瞅准老年人觉得健康比什么都重要。但保健品这种东西,吃不死人,又没有什么功效。而且这些都是有钱的老头和老太太,那些没钱的,就像开头说得那样,家里的东西几十年没换过。因为,舍不得花一分钱。而且到晚上就把灯拉死,怕费电。
到夏天,也是开一会风扇,因为怕浪费。而且还自己种菜,养家禽,种麦子,自给自足。你指望这些农村的老头和老太太有消费能力,简直是难于登天。
总结来说,消费能力最大的还是年轻人和中年人,老年人也有,但是是部分有钱的。而且在国人骨子里,就是有着存钱概念的,根本就不会想着去报复性消费。前段时间猪肉涨价,还有吃不起猪肉的。葱涨价,还有不买用洋葱代替的。本身还有那么多人民还在生活挣扎,还让这些大部分的群众去报复性消费,简直是可笑至极!
吉林省正和药业集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介绍?
吉林省正和药业集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2013-07-26在吉林省通化市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的法人独资),注册地址位于吉林省通化市二道江区元和路999号。吉林省正和药业集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2205010722726977,企业法人姜华,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吉林省正和药业集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生物制品研发、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生物医药、保健食品、保健用品、食品、医疗器械、化妆品、消毒产品、日用品、食品添加剂生产、销售;房屋租赁。(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