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款老爹鞋货源哪里有卖,你听到最奇葩的一句话是什么?
“你去找你堂弟借了再借给我吧。”
交过一个朋友,也曾好过一段时间。
在我们关系还不错的那段时间里,他曾有几次向我借钱。
数额从几千到几万,十几万不等。
几千的我一般都借了。我这个人借钱给别人有一个习惯。
是什么习惯呢?就是无论谁找我借钱,无论他向我开口借多少,我都只借我心里能承受的数额。根据关系的远近来决定数额多少。
这个钱我一旦借出去了,就不会想着让别人还我。
比如关系一般的朋友找我借一千,我会借给他五百。至于他还不还,都不影响我和他之间的关系。我也从来不催人还。因为在我借出去的时候,就没想过让别人还。
如果是亲戚,五千、一万、数万。再多就没有了。借出去了也不指望别人还,什么时候还都行。
这个朋友是工作关系认识的。是我们邻乡的。在工作中,他给过我一些帮助和照顾。
他第一次开口向我借钱,数额是三千。理由就是他遇到一点资金困难,需要急用。
我知道那个时候他准备自己开一个小加工厂了。
当时是2004年,我才开始打工不久,又逢去海南种花亏了钱。
我当时每个月的工资才一千多元。
他向我借钱的那天,正好是我们发工资的第二天。我估计他也是掐准了时间。
我和他说我手上的钱不够,他说:“你上个月的工资呢?”
我说上个月的工资我还别人钱了。我们去年在海南种花亏了,你也知道的。
他说:“我知道。我以为你没亏那么多。”
他说:“实在没有就算了,我再想别的办法。”
我说:“我去找同事借一下,看能不能借到。”
我找了两个同事借,再加上我自己的工资,凑够了三千元借给他了。
我相信他会还给我。但我内心也偷偷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就算他不还给我,我就当用这点钱看清他,感谢他之前对我的帮助。然后两清了。
到第二个月发了工资后,我还了那两个同事的钱以后,都不够一个月零花了。就那么东拼西凑地过了一个月。
到第三个月的时候,他把钱还给我了。我们依然是朋友。
他第二次向我借钱,是又过了一年以后。
也许是应了有借有还,再借不难这句话吧。他又向我开口了,而且还涨码了,这次是借一万。
对于当时的我们来说,数额有点大,我和我老公商量。
商量来商量去,拿不定主意。
当时我们两家的关系不好也不坏。
我们两口子是打工的。他老婆也打工,他自己做一点生意。
我老公私下和我说:“怎么做生意的人还总是找打工的借钱呀?”
我说:“这我哪知道?可能小老板的日子不好过吧。”
那几年正是广东制造业腾飞的时期,所有坚持下来的小老板,或多或少都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作为打工起家开始做生意的人,前期资金吃紧也是很常见的现象。
做生意就有赔有赚,所以我们借钱给他也有风险。如果他赚了好说,赔了呢?还得等他打工再挣到才还得上。
犹豫了几天,我们决定借五千给他。和前面一次一样,不催他还。
当时用的现金,我把钱拿给他,他苦笑一声,收下了钱。对我说:“只要我缓过来了,会马上还给你们的。”
我说:“你不用着急还。我不等着用。”
从他苦笑的嘴角和黯然的眼神里,我知道他觉得我们轻视他了,甚至觉得受到了嗟来之食的冒犯。
但我们有我们的顾虑。
这一次,他整整过了一年才还给我。
还给我们的时候,还请我们吃了一顿饭。
这往后多年,他没有再向我借钱。他开加工厂挣到钱了。
这期间,我们两家一直保持着不咸不淡的关系。偶尔彼此也问候联系一下。有时间也会打电话闲聊一会。如果去到离对方很近的地方,也会约出来吃一顿饭。
主要是这些年距离拉开了。他的条件好了,我们虽然条件相比以前也好了一点点,可不值一提。
倒也不是他瞧不起我们,也不是我们不敢高攀他。只不过彼此的人生轨迹渐行渐远,少了很多共同话题。
见面除了说说彼此的近况,回忆一下过去的友谊,似乎很难再找到能深聊的话题了。
我们的现状,是他熟悉的过去,是一陈不变乏善可陈的。他生意或生活上的事,我们也只能听一听,发表不了什么意见。
久而久之,大家再见面,吃饭成了单纯的吃饭。也就没什么意思了,总归是淡了吧。
前年,他又开口向我借钱了。而且要借十几万,三个月以后,一定会还给我。
我没有这么多闲钱。就算有,我也不想冒风险借给他。
他已经不是当年的他了。
对于他们大风大浪过来的人十几万只是一个数字,但对我们不是。所以我坚定地说我没有。
他说:“你堂弟不是很有钱吗?你去找他借。然后再借给我。”
我忍不住呵呵笑了。你找我借钱,我没有,你还帮我想办法。我真的很感谢您!!!!
我如果去找所有的七大姑八大姨挨个借,我都能帮你借到一套房子钱,你要不要啊?我疯了吗?
这一次,没有三千,也没有五千。我一分钱也没有借给他。
过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联系仅限于节假日例行问候。
而且我严重怀疑那些节日问候语是群发的。一是没有具体称呼,只有笼统的:亲爱的朋友、各位新老朋友这样的称呼。
二是问候语很官方。放之四海皆准,发给谁都行,所以我怀疑是群发。没有回复过。
今年四月份,他又开始和我们联系了。
开始是闲聊,说起他这段时间的很多事情。然后开始向我描绘他未来的事业蓝图。
如此三四次后,他开口说了:“我要贷款,想找你们给我担保。”
他说的理直气壮,我听得胆战心惊。
我小心翼翼地问贷多少?
他说能贷多少就贷多少,尽量多一点。
让我老公去银行把一年的流水打出来,然后有办事员会上门来找我们两个人签字。
“手续很简单的。”这是他说的。
关键是我们为什么要押上全部身家去办这个‘很简单的’手续?我没想明白。
于是我说:“我不敢担保。万一出问题了,我们的征信会出问题,影响太大了。”
他说:“那就算了吧。”
我知道,算了的不止这一次。大概我们两家多年友谊也会就此算了。
成年人的世界是如此的冰冷又含蓄。远离和淡忘并不需要有棱有角地告别。
一句算了吧,足矣。算了吧。
你们那有农村赶集的吗?
很高兴回答您的这个问题
说下我老公的家乡,豫东的一个小村庄,基本上每天都有大集,这边的乡镇都有一个时间,老公家的乡镇上是农历逢3,逢6,逢9,说下我的感受
我从小在东北的一个小城市长大,家里也有大集,上学的时候去的机会也比较少,一般只有过年才会去,现在大了,感觉更不愿意出屋了,整体的感觉就是想要什么都应有尽有
我从小在东北的一个小城市长大,家里也有大集,上学的时候去的机会也比较少,一般只有过年才会去,现在大了,感觉更不愿意出屋了,整体的感觉就是想要什么都应有尽有
第一次过年来到河南和老公一起去赶集,一下车就彻底的被惊呆了,这哪里像是在赶集,简直就是人挤人嘛,上学也知道河南人口多,来到这边感觉村庄明显要集中好多,三五里都会有一个村庄,基本上是村挨村,庄连庄,来到集上还真是给惊呆了,人很多,基本上都是在挪动,卖东西的也很好,门市陈列的商品以及门市前面摆摊的大爷大娘们,带上自家的土特产彼此叫卖着,很有过年的气息
今天刚好去赶集,现在主要是天气也热了,去的也都比较早,年轻人基本上也都外出挣钱,家里以老人和孩子居多,大部分老人都会开着电动三轮车,带上孩子去集市上去逛上一圈,选一些日常家用的或者给孩子买一些吃的零食。人没有过年时候多,街上的叫卖声就是有点太吵了,大喇叭 小喇叭彼此的叫喊着,今天去集市老公说想吃烩面了,我们买了一些菜,菜都挺便宜的,黄瓜10元八斤,洋葱3角钱一斤,买了不到20元钱的小龙虾,8.8元一斤,在城市这个价格是不敢想像的,然后带着老公侄女,侄子,还有婆婆,我们五个人点了三碗烩面,一个凉菜,两个鸡头 ,两个鸡爪,花了38元,看老公吃的挺香的,味道还挺不错,可能是我吃不太习惯,面挺好吃的,有点受不了羊汤的味道
你有没有遇见过一些极为惊人且让你目瞪口呆的操作?
最近马斯克在币圈的一系列操作应该算是够惊人的吧,不但让你目瞪口呆,还让你心灰意冷、心如死灰。
《韭菜的进化》
最开始只会炒股,只有跌的时候赔钱!
后来学会了做空,股票涨的时候赔钱!
后来学会了期权,不管股涨跌都会赔钱!
后来改玩期货,晚上睡觉的时候也能赔钱!
现在开始炒币,周末也能赔钱了!
要说最近最疯狂,最赚钱的投资,非虚拟币莫属,最疯狂的屎币,甚至爆涨了几十万倍,当初你投入一万块,几天后就会拥有几十亿,想想都有点小激动呢,实现财富自由就在朝夕之间,哪怕被收割的风险再大,也会抵挡不住诱惑吧。
以马斯克为代表的优秀镰刀手们成功的割了一茬又一茬。
今年年初,马斯克公然为狗狗币站台,声称狗狗币将会成为下一个比特币,并率先大量买入,从而让狗狗币一夜之间土鸡变凤凰,从无人问津的垃圾币变身人人追捧的投资利器,一度暴涨几十倍,从开始的0.003最高位达到0.7美元,着实造就了一大批亿万富豪。然而就在“富豪们”弹冠相庆,准备继续追高之时,马斯克们却又开始疯狂抛售,霎时哀鸿遍野,狗狗币市值直接腰斩,要知道,一众韭菜们可是在高位时接盘入场的,甚至为了实现收益最大化,很多人都是做了3倍,5倍甚至10倍的杠杆合约的。
韭菜们躲得过收割的屈指可数,但是,马斯克们却是赚的盆满钵满。
一顿骚操作过后,又是一个故技重施,然而鱼儿却总是会屡屡上钩。
收割了一大波之后,待韭菜们缓缓神,马斯克们又出手了,还是熟悉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还是熟悉的套路,还是注定的结局。
年度最佳镰刀手马老师又发声了,比特币我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投资,最具潜力的投资,持有比特币可在特斯拉旗下任何公司消费,比特币,我看好哦!
于是乎,重仓买入,坐等升值,韭菜们一看,这还了得,小心心都比出来了,还能有假,赶紧玩命的抢吧,没老婆的拿出老婆本儿,还没死的拿出棺材本儿,总之是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借钱,一时间,洛阳纸贵,伴随着不断拉高的K线,韭菜们已经考虑什么时候去订自己别墅的装修了。
这时马老师一看,价格上来了,又开始秀了:我那天可能喝了潘子卖的假酒,脑子不是很清醒,我搅着吧,这玩意儿啊,就是个骗局,你看,我现在,立刻,马上,嘿嘿,早就割肉了。
于是乎,就这么翻来覆去,做多的人多了,我就拉低,做空的人多了,我就拉高,只要韭菜一茬一茬的冒,我就一刀一刀的割。
哎,我钱多的花不完我还要赚,我不花我就是玩儿。
您身边的餐饮恢复的怎么样了?
大家好,我是厨师王俊杰。跟大家分享一下这个疫情过后的餐饮的状况,因为我是做厨师的,对这个太了解啦。
感觉到对产业的打击太大了。现在我们这儿城里边儿有好多店都倒闭了。投资几十万上百万的店。本来这个餐饮行业就不景气,经过这一次疫情之后,是雪上加霜了。昨天我在街上转了一圈儿。有好多店都倒闭了,把东西家当都卖完了,那是赔了。老本儿都赔了。
虽然说生意不好做,但是人家有的有特色的店。生意还是不错。前一段时间我在家,那段时间我在一家羊汤店吗?做了一段时间厨师。他们的店里每天都流水,明天都卖一万四五,生意还是比较不错的。
经过这次疫情之后,也就是说太大的店可能要受到损失。嗯,春节的时候备的货一般都没有卖出去,放了两个月以后。有好多就不能用了,也是一个损失,再加上房租。现在好多大店也是硬撑下去,每个店要是把人员降到最低了,所以说做厨师的现在好多都失业了。像我去年的话工资在七八千块钱。今年就不行了,今年工资降了6000块钱。
现在我们这边儿餐饮业已经大部分都开始了。关门儿的也就关门了,没关门的,现在有的生意还是比较不错的。现在还是感觉到这个小吃之类的,还有这个单品老店。人均收费低的,有特色的店。生意还是不错的。知识有限。,尽供大家参考。
拼多多能从阿里与京东的夹缝中快速脱引而出到底是什么原因?
你好,感谢您给我这次机会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拼多多成立 4 年,也很简单,也是对的。中国互联网市值第四,是真的。下沉市场,大家都点头,很多说它就是做下沉市场起来的。
中国电商 GMV 第二,这个是真的吗?数字来看,拼多多还是第三哈,第二是京东,去年 GMV 1.7 万亿但是拼多多增速很快,已经快突破万亿。现在拼多多已经超过京东。
我们说拼多多,一个主题就是市场。就是下沉市场。
但其实这个下沉市场的标签,我是有疑问的。
分析拼多多,只把它的成功总结为抓住了下沉市场,不完整,偏颇。因为,在我看来,下沉市场既不是拼多多的起点,也不是拼多多的终点。
为什么?接下来,我们还原拼多多成长的真相。
电商的场景转换
大家可能知道,拼多多的创始人黄峥是个连续创业者,现在拼多多每个人都知道了,但其实拼多多真正的起点,是拼好货。
拼好货也是电商,成立于 2015 年,当时电商已经很发达了,淘宝京东都普及了,但有一个品类还没被电商覆盖的很好,就是生鲜。拼好货做的就是水果电商,瞄准的不是下沉市场,而是真正的城市人群。
通过直接去产地和果农合作,并且采用拼团模式,所以平台上的水果特别便宜,一箱苹果也就十几块钱。
问题来了,黄峥上个创业项目是游戏,为什么要做拼团农产品电商?这是一个值得挖掘的点。因为,他当时的思考原点,实际上来自于微信崛起带来的巨大新机遇。
我们来看下,2015 年,微信月活用户已经达到 7 亿。黄峥看到,7 亿用户,这是一个全新的巨大流量池。
当年,阿里和京东发展那么好,有人说要做新电商平台,大家肯定会说他疯了。其实,黄峥那时也没这么疯,要去做一个平台,他做拼好货的想法特别简单。
他看到,生鲜这样一个品类没被覆盖,微信有个巨大流量池,这里边可能会有一个不同的,更高效率的玩法,他想试试。他试了一下,还真试出了不同的玩法。
拼好货团队接受采访,说过一句话,用户拼着拼着就熟了。什么意思呢,一些用户可能都喜欢吃榴莲,经常在拼好货上拼团买,拼来拼去就认识了。
这意味着,黄峥在做拼好货的时候发现,在微信的社交场景下,电商的玩法在出现变化。而他们无意中,踩到了电商场景变化的关键节点。这个场景变化到底是什么?
回忆一下,去阿里或者京东买东西,是什么步骤?点开 App,搜索框输入想买的,在结果里选择合适物品。简单说,它就是一个商品的搜索引擎。
中国互联网的远古时代,2008 年之前,人们买东西是去百度,去直接搜索出淘宝或者卓越的商品,然后去电商网站下单。重大的变化,发生在 2008 年 9 月,淘宝正式屏蔽来自百度的搜索链接。
你可能好奇,百度能给淘宝导流,为什么断掉连接呢?首先,很多倒流不是免费的,其次,如果用户习惯在搜索引擎找商品,去电商下单,那电商平台只是货架和流通的后端。
和用户的需求隔着搜索引擎很危险,百度做电商怎么办?百度不做电商,你在后端也没有出头之日。潜在风险让淘宝觉悟,不想沦为货架,要和用户直接连接,要拥有自己的流量。
所以,淘宝当机立断,断掉了和百度的连接。这个选择是正确的,让淘宝成为世界最大商品搜索引擎,成为今天万能的淘宝。
我们去淘宝搜东西,成了淘宝的流量,而不是需要付出更高成本从外部获得的流量。从结构上,避免了被搜索引擎截胡的风险。
大家注意,所有的这些,都是上个时代的电商场景,叫搜索场景下的电商。特点是,用户都是带明确目标,到平台检索商品,比价选择。
但是,黄峥通过拼好货这种拼团模式,在微信这个通信平台,运用社交属性尝试电商的时候,他发现存在一个社交电商的场景,而这个场景和搜索场景的电商不一样。
今天我们在社交场景下买东西的,就很不一样,家人朋友,在微信对话给你个链接,也许拼团差人,也许分享优惠之前你可能没想过要这个商品,社交关系帮你确定了购买需求。
可以看出,购物和社交正在出现了关联。社交场景下,购买不再是一个确定需求下的搜索的过程,而成为一个在分享和推荐过程中被激发的行为。
很显然,这和搜索场景电商的购买和转化机制是完全不同的。这是环境的变化,就像李翔老师在上午讲小米的时候说过,环境变化就是会带来新的机会。
这个机会里,除了场景变化带来的新玩法,更有效率。而且,当时还有更大的红利,就是微信这个新的社交场景,传统电商巨头并未染指。
微信崛起后,阿里也担心变成货架,沿用当时对搜索引擎的做法,主动断开了和微信的连接。大家知道,在微信里分享淘宝连接,麻烦死了。
京东虽然 2014 年就入驻微信平台,但只是另一个移动版页面,本质还是搜索场景的思维,利用微信的流量,没有新的玩法。这时,我们看到,电子商务这个星球,正在出现一个新大陆。
它源于微信这个全新流量池,因为社交关系的卷入,电商购买机制也有所不同,甚至,这种机制还有可能带来更高的效率。更关键的是,它和已有的电商巨头之间,还隔个大西洋。
黄峥的拼好货,就是一艘想去印度赚点钱的一艘船,无意中发现了一个美洲新大陆,这个新大陆,就是社交场景下的电商。
另一点,供需新平衡,拼好货发现了社交场景下的电商新大陆,它又怎么变成拼多多?拼好货做了几个月之后,黄峥又做了一个不一样的电商叫拼多多。
拼好货,做的是水果电商,B2C 模式,瞄准城市人群。拼多多,不一样的风格,卖的不仅是水果,还有更多生活用品,用户就不止城市人群了,但是核心都是一样的,就是超级便宜。
一年下来,拼好货用户做到 6000 万,拼多多更好,一年获得了 1 个亿的用户。2016 年 9 月,黄峥将两者合并了,说是合并,其实是关掉拼好货,全力投入到拼多多,这是一个重要转折,黄峥为什么这么做?
大家记得,之前说的 7 亿微信用户,电商用户 3 亿, 这里面没对上的 4 亿用户在哪儿?就是来自三四五线的,我们所说的下沉市场的用户。显然,黄峥思考电商的起点不是下沉市场,但是,下沉市场让他看到了更大机遇。
当时这 4 亿用户,已用上微信,显然已接入移动互联网,微信红包也培养了支付习惯;电商发展,让物流体系逐渐健全,本质上,这些用户,已经处于一种电商 Ready 的状态。
这样一个庞大的电商 Ready 人群,其实还没人染指,所以,关掉拼好货,聚焦拼多多,体现的是黄峥的洞察。在电商新大陆上,蕴含的不止是细分品类的机会,更是建立电商新平台的大机遇。
但是,要激活这个巨大的市场,并没那么容易,这些新用户已有微信,也电商 Ready 状态了,但还有问题,就是当时并没有匹配给这样用户的,足够低价的商品,毕竟这些新用户,虽用上了微信,但消费能力和城市用户还有差距,这个差距就是巨大阻碍。
其实,对于这样一个市场,巨头也不是没思考过。阿里,2014 年推出千村万县项目,3 年 100 亿 补贴来推动农村电商。
但是效果并不明显,但你仔细想想,3 年 100 亿其实不算多,大家别忘了现在一个双 11,拼多多就补贴 100 亿,在当时,这样的投入,确实不足以打开这个市场。与此同时,巨头没有坚持做这个事情,也是有原因的,因为他们都在忙着消费升级上。
2012 年阿里成立天猫,是受到京东启发,它的 B2C 战略,很符合城市人群消费升级的趋势,阿里的重心也从淘宝的 C2C,开始全力推进 B2C。
接下来几年双方一直是激烈竞争的状态,虽然京东不能颠覆阿里,但是吸引了阿里大部分的注意力,两家巨头的重心,变成了争夺大品牌入驻,壮大 B2C 业务,做消费和体验升级的时候,「上山下乡」,也只能是试试看。
巨头的所有动作,都会带来连锁反应。之前淘宝 C2C 平台上所谓的「山寨」,白牌,9 快 9 包邮被平台忽视,甚至抛弃了,因为要升级嘛。
平台可以迅速调整商业策略,但这么大的一群商业力量、一个庞大的制造业生态,是不可能在一瞬间消失的。你们看,一边是已经电商 Ready 的,庞大的三四五线城市的用户,
另一边,出现了不被主流电商平台所接纳,足够便宜的商品。那个时间点,黄峥不仅看到电商进入社交场景的机会,同时发现 这样一个有待挖掘的市场 出现供需新平衡的可能。这是为什么,关掉拼好货,聚焦拼多多的重要原因。
今天拼多多的成绩证明了,黄峥当时对机会的判断和选择是正确的,到 2018 年拼多多上市,从它的招股书上透露一个重要的信息。亏了 13.5 亿 但赢得了 3.5 亿用户,每个用户亏了不到 4 块钱。对比一下,2018 年,你要让一个用户装一个淘宝或者京东,成本至少 200 元。
4 块钱是什么概念?大家看,1 块钱的纸巾;2 块钱的水果;3 块钱的衣服,正是这些 9 块 9 包邮资源,让拼多多赢得了 3.5 亿的用户。
如果说拼好货的出现,是黄峥看到了社交场景下电商的新机会;那么聚焦拼多多,并选择下沉做突破口,真的是他锐利的第一刀。
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创业公司洞察机会和选择路径的好案例。去年极客公园创新大会,我和黄峥有过一次非常深入的交流,当时,他当时跟我表达过一个看法,让我印象很深。
他的表达概括起来就是,拼多多只是一个带有些许偶然的必然。创业这么艰难的事情,能简单归结为一个必然?听起来太牛了。但我知道他不是一个喜欢说大话的人。
我和李翔在复盘时也思考,这个必然是什么?后来发现,黄峥说的必然,不是拼多多必然会成功,而是那个时间节点,存在几个必然机遇。
微信这个新的流量池崛起的时候,怎么会不存在机遇?拼好货就是从这思考而得来的。当你发现一个新的场景,里面很有可能存在新的流量转化机制,其中的消费方式和决策方式不一样,就有了新的玩法,比之前还有效率。
供给与需求建立新的连接,这种连接之前没有被建立过,那它当然会存在建立一个新平台的机会。黄峥说的必然,说的是那个时代节点存在的这些必然机遇。
回过头想,如果我们说拼多多只是凭借下沉市场,赢得胜利就只看到一个表象,但其实,我们没能对它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解读。所以,这个时候我再说,下沉市场只是他锐利的第一刀,下沉市场既不是拼多多的起点 也不是拼多多的终点,大家至少能同意一半了吧。
刚才我还说了一句,下沉市场,也不会是拼多多的终点。
这件事给我们重要启发,当说下沉的时候,不由自主想到是一个细分,简化甚至是降维的,但是,拼多多的案例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视角,电商通过搜索场景到社交场景的转换的时候,蕴含了更高效率的玩法,它让电商价值不止于流通侧,甚至有对供给侧提升效率的新可能。
总结一下。某种程度上,这不是电商的下沉,更像是是电商模式的升级。而这是一个很符合规律的事情。因为科技永远是向上的,我们不应该追逐下沉的概念,用科技去寻找升级的机会。这也是拼多多案例,思考市场选择的时,值得我们去借鉴的。
以上所有均属于个人观点,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