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中国水产学会研究员,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原创作品,请注明知识就是力量。微信微信官方账号)
全球变暖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生效当天,中国国务院于今年11月4日公布了“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再次向世界表明减排决心。
海洋生物是生物固碳的主力军,推动这支主力军发挥作用的渔业生产被称为“碳汇渔业”。“碳汇渔业”是一种发展理念,是一种科技与理想相结合的实践。对渔业生态发展,让海天一色碧海蓝天,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为了让大家了解“碳汇渔业”,共同保护海洋生态,我们特别邀请中国渔业学会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刘为我们讲述“碳汇渔业”。
什么是碳汇?
1.森林中的树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树木被动物和其他生物所利用。这个过程被称为森林碳汇。
2.草原草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草被动物吃掉,动物粪便被真菌分解成无机物再被植物利用,称为草原碳汇。
3.海洋中的藻类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藻类被动物吃掉,多余的碳被无脊椎动物消耗,成为碳酸钙骨骼的来源。这个过程被称为海洋碳封存。
海洋在全球碳循环中非常重点。生命始于海洋,海洋是财富和发展的源泉。依据联合国蓝碳报告,地球上超过一半(55%)的生物碳或绿碳捕获是由海洋生物完成的,包括浮游生物、细菌、藻类、盐沼植物和红树林。
什么是碳汇渔业?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唐启生院士是“碳汇渔业”概念的提出者。他指出,碳汇渔业是通过渔业生产活动促进水生生物吸收水体中的二氧化碳,并通过收获水生生物产品清除水体中碳的过程和机制。能充分发挥碳汇功能,直接或间接降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生产活动,可称为“碳汇渔业”。
总之,海洋中一切没有饵料的渔业生产活动都具有碳汇功能,都可能形成海洋碳汇,可称为海洋碳汇渔业,如藻类养殖、贝类养殖、增殖放流、捕捞业等。只要不投饵,就是碳汇渔业,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要投饵我们的养殖活动,就不会被纳入碳汇渔业的范围。
事实上,海洋渔业的碳汇不仅包括藻类、贝类等养殖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和大量过滤浮游植物从海水中吸收碳的过程和生产活动,还包括浮游生物、贝类、藻类、鱼类、头足类、甲壳类和棘皮类等生物资源通过食物网机制和生长活动利用的碳。虽然这些具有较高营养级的生物可能同时也是碳源,但它们以海洋中的天然饵料为食,在食物链的较低层次大量消耗和利用浮游植物,并对其进行捕捞和收获,这实质上从海洋中去除了相当数量的碳。
中国的“碳汇渔业”将对全球低碳经济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当前,我国养殖藻类每年可从海水中去除约33万吨碳;我国养殖贝类每年可从海水中去除约86万吨碳。我国海水养殖以贝类藻类为主,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0万吨。按照中国当前的需求,十几年后,二氧化碳年减排量可达200万吨。
预计到2030年,中国海水养殖产量将达到2500万吨。依据当前贝类和藻类的生产比例,海水养殖每年将从水中去除约230万吨碳。2030年后,中国海洋渔业产量的增长将主要依赖于发展环境友好型水产养殖模式和大型海藻养殖项目的建设,海洋渔业产量的增长将进一步带动渔业碳汇的增加;到2050年,我国海水养殖总产量有望达到3500万吨,其中海藻养殖产量将超过1000万吨(干重),海水养殖总碳汇可达400万吨以上,其中贝类固碳180万吨,藻类固碳235万吨。到2050年,中国海水养殖总碳汇将达到400万吨以上。
海洋牧场是碳汇渔业的主要途径。
为了更好地调节海洋和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我们需要建立一个人工的“碳汇工厂”——海洋牧场。海洋牧场可以随时随地为您提供新鲜优质的海鲜产品,有利于保障食品安全;可以缓解温室效应,改善水域生态环境。同时,海洋贝类和藻类对减少水域富营养化、净化水质、减少大气和海洋中的二氧化碳有明显的作用。
什么是新的海洋牧场?
海洋牧场是指为有计划地培育和管理渔业资源而在特定海域设立的人工鱼场。具有以下特点:
放礁与管理相结合;
生态组合——设施投入与增殖放流相结合;
生态修复——把种质资源保护和生境修复结合起来;
实验实习——碳汇渔业功能的探索与实践相结合;
实景展示——直观展示海洋牧场建设成效。
海洋牧场建设做了哪些工作?
1.为了增加消耗碳源的动物和植物的数量,我们应该在海里为它们建造生活区。
2.假设贝类为浮筏和底播贝类的种源。
3.建造人工鱼礁。
4.增殖和放流来增加鱼的数量。
碳汇渔业的理念和实践为渔业低碳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海洋牧场的建设为我们实现美丽海洋梦树立了榜样。我们预计大气和海洋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将得到控制,生态将得到改善,大量生物将会繁殖。清澈的大海里,有五颜六色的珊瑚,有随波荡漾的水草,有游来游去的鱼虾,还有肥美的蜗牛…
编辑:赵翠姚迪
本文为原创作品,商务合作请联系jiangq@cast.org.cn,转载请联系xueyn@cast.org.cn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