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每当日本投降并取得抗战胜利,人们都会将其归功于美国在日本长崎和广岛投下的两颗原子弹。
认为当时的日本战火纷飞,兵员匮乏,被两颗原子弹彻底打败,所以选择投降。
但事实并非如此。两颗原子弹只炸了日本的一隅,美国无力再发动原子弹攻击。当时的日本天皇号称拥有700万的军队,在实力上仍然占据绝对优势,根本没有达到所谓的“绝境”。那么日本为什么投降呢?
工业体系的崩溃
很多人都听说过日军在侵华战争中喊出的口号“三个月占领中国”,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驱使日本做出这个决定的并不是傲慢,而是国内经济结构单一,工业基础薄弱。
简单来说,“日本打不了持久战。”
日本经济不发达吗?相当发达,但是二战时期,日本的经济结构有一个致命的问题,就是过于注重军工产品的建设。
这个的经济结构其实和苏联差不多,最终还是崩溃了。单一的经济结构和单薄的经济基础,根本不足以给日本提供跨国经营的长期供给。
所以日本人要想取得胜利,就必须在短时间内占领中国,掠夺中国的资源反哺日本,同时也可以作为他们海外战役的“现成物资”。
问题是,日本所谓的“三月目标”,在淞沪会战中正式宣告失败。
日军虽然在当时成功攻占了上海,但也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彻底断绝了他们在短时间内结束战争的奢望。
于是,日本陷入了长期相持战的泥潭。
日本作为一个弹丸之地,国内资源相当有限,再加上他们单一的经济结构,注定了其工业体系极其脆弱和不稳定。
二战后日本面临的尴尬就是最好的证明。当时,日本不仅无法为军队提供任何食物,甚至连岛上的橡胶制品和铁器也被重新熔化后送往前线。
可见他们根本就是在“过苦日子”,在国内工业体系逐渐崩溃的背景下,日本天皇选择投降也就不足为奇了。
国内的争执
日本侵华战争有一个不可思议的地方,就是以天皇为代表的日本高官根本没有进攻中国的意图,只是恰逢中国经济危机严重,需要一个转移矛盾的目标。
此时日本年轻力壮的军官急于建功立业,逐渐掌握了军队的指挥权。另外,中国经历了长期的军阀割据和动荡局势。
于是,日军一马当先,以中下层年轻力壮的军官为代表的日本士兵率先出击,他们给国内高级军官和日本政府领导人的“答案”也很满意,侵华战争就这个顺势“爆发”了。
说了这么多,只是想论证一下,日本天皇和军部所代表的高官根本不团结。
当然,日本当时还有“700万军队”,但这和日军派出的第一批侵华部队的作战能力不可同日而语。
700万大军中,很多都是十二三岁的孩子,被迫参军。即使他们上了战场,也是徒劳的,根本改变不了战局。
但日军绝不想投降,因为一旦投降,他们将面临清算,不用说大多生不如死,他们辛辛苦苦“斗争”出来的“军政相争”局面也将土崩瓦解,他们好不容易发展起来的家族也将被连根拔起,消散在历史中。
但是日本天皇不一样,没有其他的观点。从头到尾都是“有条件投降”。只要维持日本天皇制,政府官员的家族就能保全,他们的“核心利益”就不会受损。只是后来因为其他原因,日本天皇将不得不选择“无条件投降”。
从这里可以看出,为了不把日本绑在军部这条沉船上,天皇只能投降。
另外,苏联的宣战也占了日本天皇从“有条件投降”到“无条件投降”转变的很大一部分。
苏联的出手
二战初期,日本一直视苏联为友军。他自始至终都没有想到,这个签署了《苏日中立条约》的“好兄弟”会“背刺”它,那么为什么日本天皇可以毫无畏惧地说“有条件投降”呢?
因为日本方面深信苏联和美国必然会相互竞争,而苏联又因为苏日中立条约而足以作为他们与美国谈判的“筹码”。
但“打脸”的现实来得太快,波斯坦会议召开没多久,苏联就单方面撕毁了苏日中立条约,对日宣战。
1945年8月9日,苏联出兵分三路猛攻关东军。有意思的是,前一天晚上十一点,他们刚刚向日本人宣战,也就是说,他们不仅“背刺”,还“伏击”。
苏军实力相当强大,当时的关东军大部分是新招募的士兵。苏联有备而来,日军惨败。
仅这一战,日军就损失了10万兵力,这只是个开始。然后苏联开始“痛打落水狗”。到日本天皇宣布投降时,苏联已经俘虏了近50万日军。
苏联中立的时候,日本还在挣扎。现在苏联参战了,日本能吃到什么“好果子”?
绝望的日本天皇,怀着对苏联的怨恨,就这个不情愿地选择了无条件投降。
事实上,日本天皇真的指望苏联“造反”,直接从中立阵营跳到日本队吗?不,他想到了,但是没办法。
苏联之所以和日军签订协议,是不想同时打德日,让两线作战消耗苏联的兵力。
而这个初衷也决定了德国能撑多久,苏联和日本能维持多久的和平。
日本天皇没想到德军败得这么快,苏联终于腾出手来了。眼看着世界反法西斯阵营越来越强大,二战最终结局就要定下来了。苏联怎么会错过“消灭日本”的壮举?
于是苏联参战,日本就算不投降也不行。
中国的反击
从客观上看,在整个抗日战争中,日军大部分时间占据绝对优势。
当时中国还处于军阀割据的局面。虽然孙中山先生发动了辛亥革命,但革命的成果最终被袁世凯窃取,使得辛亥革命的结局令人扼腕叹息。
蒋介石接管国民党后,在北伐战争中策反革命,发动白色恐怖大规模消灭异己,可以说是再次耗尽了国内革命力量。
日军侵华后,第一次淞沪会战以国民党战败告终。当时国民党还是抗日战场上的主力。虽然战败,但有效地牵制了日军,为中国其他革命力量的发展争取了时间。
然而,武汉之战再次打破了僵局。自武汉会战以来,国民党大概丧失了在正面战场上与日军抗衡的能力。好在共产党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充分发挥了敌后游击战的作用,在敌后战场上拖住了日军的步伐。
如果把抗日战争分为几个阶段,那么中国已经从劣势进入相持阶段。由于以上原因,日军已经不是我军的对手,日军已经完全失去了占领中国的机会。
既然没有胜利的希望,那继续打下去还有什么意义?
所以我国人民的努力和军队的英勇作战也是日本天皇会宣布投降的一大原因。我们应该充分肯定我国在二战中做出的突出贡献,即使继续打下去,最后也会取得胜利。
美国的轰炸
说到美国对日本的轰炸,大多数人都会想到两颗原子弹立下的功勋,但大家不知道的是,在此之前,日本的领土已经被美军的一系列轰炸行动所摧残,所有的日本军工厂都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1941年日本轰炸珍珠港时有多意气风发?但他们万万没想到,自己最终还是得到了“回报”。
仅1945年3月开始的东京大轰炸就造成了8-10万人死亡,烧毁了近41平方公里的土地,摧毁了20多万座建筑。
你能想象吗?当时日本有98个城市被美国飞机炸得面目全非。例如,名古屋和阪神地区的燃烧率高达50%,日本地图上的很多地方甚至因为到处都是被烧毁的废墟而变成了“黑色”。
我们如何打这场战争?如果我们再打下去,整个日本岛都会沉没。
所以美国对日本投下的两颗原子弹只能说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但不是日本天皇决心投降的主要原因。真正促使日本天皇选择无条件投降的,是日本日益衰落的国力,日益突出的世界地位,以及中国人民的不懈努力。
最后,开个玩笑,那“700万大军”呢?在中国4000万人面前,再好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