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米米饭
你好,我是兰泰。
今天兰台就和大家聊聊黑龙江五常大米的“日本血统”。
与大家想象的不同,黑龙江的水稻育种机构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主动引进日本耐寒水稻品种,丰富杂交育种材料的遗传组成和遗传背景。
即使去国家水稻数据中心查五有道1号(即黑龙江五常大米品牌“稻花香1号”)的血统,也能清楚地看到黑龙江五有道1号的日本血统。
如系谱中的水稻品种合江20号来源霞北与合江16号的杂交,霞北来源日本水稻品种八甲田和千本旭。合江16号是由合江12号和夏邑杂交而成。光看夏邑这个名字就知道肯定是日本进口的,但是合江12号其实是日本进口的,比如石筛白猫,农林11号就是日本大米衍生的。
简单来说,五优稻1号作为黑龙江五常水稻的代表,是上世纪60年代从日本引进,80年代在黑龙江本土化的杂交水稻种子。
接下来兰台就简单介绍一下黑龙江五常大米的前世。
01、
虽然中国东北地区水稻种植的记录在唐代就已存在,但实事求是地说,中国东北地区,尤其是黑龙江省的水稻种植被公认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朝鲜移民。
当时耕种水田的大多是朝鲜人,他们的水源和灌溉方式都是靠山涧溪流,自然流入田间,所以规模很小。
为什么韩国移民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大规模涌入中国东北?
这主要是因为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朝鲜北部地区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使得当地到处都在挨饿。很多朝鲜灾民为了生存,跨过鸭绿江,转战中国东北。
据有关记载,仅1867年3月,就有1000多名朝鲜人在珲春县东部定居。
为了抵抗俄国对中国东北的侵略,清朝开始逐步废除禁东北政策,清政府开始有意识地接纳朝鲜移民。1885年,清政府干脆在珲春设立了垦荒总局和朝鲜移民特别垦区,这也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由来。
随着朝鲜移民的到来,水稻来了,朝鲜移民把水稻种植带到了东北。
虽然当前在网上一提到东北水稻种植,就会提到唐初的渤海国和“响稻”,但从清朝的史料来看,20世纪60年代未来朝鲜移民在东北大规模种植水稻是不争的事实。
然而,起初,朝鲜移民种植了他们从朝鲜带来的“水镜”。这种水稻虽然可以在中国东北寒冷无霜的气候下种植,但产量远低于朝鲜。
因此,虽然韩国移民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在中国东北种植水稻,但直到20世纪初,由于水稻品种较差,中国东北的水稻产量很低。
直到20世纪初,一个叫沈有敬的朝鲜移民从日本北海道移民到东北,他还从北海道带来了“红发”稻种,这些稻种是日本苦心栽培的,专门适应寒冷无霜的气候条件。
事实上,日本北海道的气候与中国东北相似,之所以能成为日本水稻产量最高的地区之一,就在于1873年札幌九藏中山培育的“红发”水稻品种。
沈有景从日本北海道带回“红毛”稻种后,东北水稻的种植开始勉强称得上“大规模”。
然而,直到20世纪日本人开始有意识地侵吞中国东北三省之后,东北才真正开始有意识地大规模种植水稻。
事实上,早在1913年,日本外相牧野伸显在给奉天总领事的与健太郎合并的命令中就明确指出:“应悄悄扶持有信誉的日本人经营水田,并在关东县、满洲以外保护和补助朝鲜移民。”
1916年至1931年,日本有意识地从日本和朝鲜引进了200多个水稻品种,并选择了“早生大叶”、“龟尾”等优良品种在东北地区进行大面积种植。
在育种方面,日本向东北引进了“纯系分离”、“人工杂交”的育种技术,育成了适合在东北南部种植的改良品种,如“大元”、“万年”、“兴国”、“兴亚”、“米荣”、“朱郭”等,适合在东北中北部种植,并大大扩展了水稻。
从水稻种植面积来看,1931年东北水稻种植面积约为81800公顷,1944年增加到326311公顷,增加了3倍。随着水稻种植面积的增加,水稻产量从1931年的158640吨增加到1944年的698217吨,增长了3.4倍。东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明显增加。
当然,日本之所以如此热衷于东北大米,是因为日本试图更好地殖民中国东北。所以,虽然日本在东北水稻种植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但作为被日本侵略过的中国人,我们不需要为此感谢日本。
02、
新中国成立后,有关方面积极接受日本水稻品种和水稻栽培技术。
新中国的农业工作者对鲁玉132号、农林1号、米荣、兴国等日本留下的品种进行了提纯和更新,在东北地区更大面积推广水稻种植。
60年代,东北各科研机构积极开展自主研发。当时通过种间杂交和系谱选择,育成早熟品种长白1-5和中熟品种松辽1-5。产量比日本留下的高10%-20%,栽培技术也有所改进。
而且在这个阶段,新中国农业机构还积极从日本引进夏邑、宋倩、夏北、农垦14号(早生金)、北斗、荣光、农林19号、交垦2号(农林11号)、长白4号、薛鑫、静音58号、静音59号、姬静60号、农林33号,丰富了杂交育种材料的基因。
这也为黑龙江省五常水稻——五友稻1号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日本的水稻血统都是好的,没有危害。
由于20世纪90年代之前黑龙江主要是日本水稻品种及其衍生品种,黑龙江水稻的遗传背景过于狭窄,抗病基因相似,导致在一定时期内出现新的病原生理小种时,没有可用的抗病品种。
需要从南方引进早熟粳稻新的抗原材料,培育抗病高、抗性稳定的优良新品种,使黑龙江省审定推广的品种进入21世纪后稻瘟病抗性显著增强。
总之,黑龙江五常大米从遗传角度来说确实是源自日本大米;至于网上上传的荒诞不经的“响铃稻”,至少在国家水稻数据中心,黑龙江的各种水稻品种和“响铃稻”没有亲缘关系。
如果你还有什么要讨论的,请在评论区留言。
结束
参考资料:
寒地粳稻品种关键亲本的遗传进化及耐冷性研究,刘华龙,沈阳农业大学博士论文;
《论东北水稻种植的发展:20世纪初至21世纪初》,瑞、包平,《江苏社会科学》,2020年6月;
民国时期日本对东北水田投资研究,江·,延边大学博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