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是过去式。新中国成立后,地主成了一个历史名词。那么什么是房东呢?百科上解释,地主是指家庭拥有土地,成员不参加劳动的人。封建社会最大的地主是皇帝,他拥有全国的土地,其他的按等级划分等等。从大地主到小地主,最后到最底层的农民。下级定期向上级纳税。没有土地的雇佣农民和工人直接听命于地主,为地主工作。上面的解释只说了土地的主人是地主,没有说明多少土地是地主的。那么在中国古代,有多少土地可以当地主呢?
要搞清楚是不是地主,就要搞清楚划分地主、富农、中农、贫农、雇农(赤贫)的标准。贫农和中农的划分不仅仅是由财产和土地决定的。对于有些人在解放前只买了几亩地就被划为地主的说法,边肖不同意。
地主标准:如果你有自己的土地和工具(牛和犁),你根本不种地。把土地租给别人或者雇佣长工的,就是地主。
富农:拥有自己的土地和生产工具,耕种自己的土地,但需要雇佣短工的富农。
中农:拥有自己的土地和生产工具,不需要雇农,完全依靠自己的家庭种地的中农。
贫农:有土地但不够租别人地,或者没有工具租的贫农,也是短工。
极度贫困:一无所有,为别人长时间工作,或者向房东租借土地和工具。
如果按照上面的标准,那么只有拥有土地不是地主,必须有一个条件,就是完全不需要耕种土地,这就涉及到一个土地多少的问题。
然后按照地主家的人口,地主,老婆,两个小妾,三个儿子,四个仆人。那么如果是房东的房子,就有11口之家了。古代一亩地200斤能卖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的300元。平常年份1石(10斗)的价格是1.5-2两白银。在古代,一石大米是100升,一升大米重约82公斤,那么一石就是180公斤。按照每人每天一公斤大米计算,11个人每天11公斤大米,只能供一个地主吃半个月。也就是说,地主家要吃饱,每年的粮食产品必须是4015斤,古代一亩田是200斤,所以要20亩田才能养活地主家十一口人。这只是米的需要,还有其他的需要,比如衣服,蔬菜,医疗,娱乐等等。估计50亩农田可以养活11个地主的衣食住行。因此,边肖估计古代地主的标准是50亩土地。50亩以下不算地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