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内容详情
微信公众平台的素材是什么意思(公众号文章素材)

微信公众平台的素材是什么意思(公众号文章素材)

所属分类:知识

发布时间:2025-11-02 08:16:02

更新日期:2025-11-02 08:16:02

标签:

官方网址:

SEO查询: 爱站网 站长网 5118

进入网站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3)不存在。
网站及网址申请收录 本站只收录合法内容

内容介绍

2022年10月,摄影师王健应感恩之邀,热情地与杂志编辑分享了他在七塔寺拍摄多年的所见、所思、所感,以及多年来作为资深摄影师对摄影艺术的热爱、坚持和期待。

人物介绍

王建,宁波鄞州人,又名“绝路七塔”。秉承“没有它,只有手熟悉”的理念,精心创作,坚持用摄影读懂一座寺庙、一座城市。

叶伟摄

从影记录介绍

70年代中后续开始接触摄影,师从洪博纯先生。90年代开始摄影艺术创作,以风景题材为主要方向,先后师从郭怡青先生、李源先生。

2001年获柯达杯、中国摄影2001年专业反转片优秀摄影师提名奖。

2001年获第八届佳能杯“亚洲风情”中国摄影大赛人与自然类三等奖。

2002年,多幅作品入选第六届中国上海国际摄影展。

2002年获中国摄影家协会网首届“影友拼图”半月刊大赛十佳作者奖。

2016年“早安千户——王健摄影展”个展分别在中国摄影家协会宁波艺术中心和宁波市文化馆举办。本次展览共展出《早安千户》系列作品50余件。同时,一本个人摄影作品集《千湖早安》由叶伟先生精心制作,一部记录永城东钱湖岁月变迁历史的视频诞生了。

2016年开始创作“觉鲁七塔”系列摄影作品,并为《感恩》杂志及七塔寺微信公众平台、启新图书馆等相关单位提供图片。

2020年,王建摄影作品展在七塔寺七心图书馆举行。本次展览展出了王建在寺内摄影创作的20余幅佳作,吸引了永城广大信众、读者和摄影爱好者。展览结束后,王健将所有展品义卖,所得款项全部捐给启新图书馆。

“活在心中与范颖——王建摄影展”部分展品

一、佛教题材摄影:七塔开觉路,光影传正道

“感恩”:你在网上发布七塔寺相关照片的账号叫“觉鲁七塔寺”。背后有什么寓意?

王建:2016年12月25日,柯翔大师在为后续专辑发行相关事宜收集七塔寺相关摄影作品时,决定将其命名为《觉鲁七塔》。2017年,我在今天头条上分享七塔寺的照片时用了这个名字。

柯翔大师写了《觉禄七塔》

李白《春归山送孟浩然》中有一句诗:“金绳开道,宝筏失川。”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佛教可以为一切众生开悟之路,从迷茫中超越一切众生,到达彼岸的理想世界。我对“觉禄七塔”的理解是,“觉禄”是开悟之路,要按照佛陀教导的四圣谛、六度、八正道去修行,才能像佛陀一样开出大智慧,证得阿依多罗的三德三菩提。“宝塔”是佛的象征,所谓能真正感知的佛就是佛。“七塔”是对过去七佛的隐喻:佛祖的尸身佛,佛祖的浮生佛,太阳的滞留佛,牟尼佛的滞留佛,迦耶佛和释迦牟尼佛是禅宗的源头,七塔寺的“七塔”就是为此。《感道七塔》的寓意是,每个人都要按照佛法修行,把摄影、读书作文等日常生活提升到修行的高度。最终目的是达到禅宗所说的“明心见性”,达到意识的彼岸。

《感恩》:在用账号“绝路七塔”发布自己的摄影作品之前,有没有通过网络分享过其他作品?是什么样的契机促使你开始在网上分享自己在七塔寺拍摄的照片?

王健:我之前有一个微信微信官方账号,叫“千湖早安”,主要发布我在东钱湖拍的一些风景照。“觉禄七塔”的头条号现在有6000多粉丝,上面贴的大概都是七塔寺的垂直内容。关注者以宁波本地人为主,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

在网上发布七塔寺的作品有三个目的:一是将佛教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现象进行观察和研究,希望通过发布一些在七塔寺拍摄的照片,增进公众对正统佛教文化的了解;第二,为了和很多人分享,很多人一年四季都很少亲自去寺庙,发布这些照片也可以和他们一年四季分享寺庙的风景;三是让作品“试水”。对于那些我觉得很有自信的照片,我其实可以不发,但是那些介于“好”和“差”之间的照片,如果把握不好就会拿出来让大家评论。有时候自己觉得满意的作品反响不大,感觉一般,但是反响很好。个人和大众的定位还是有一点区别的,摄影师本身也需要多听一些声音。

《感恩》:您为七塔寺拍摄了丰富的照片,包括大量的寺庙建筑、画像、佛教活动的场景图等等。作为一个老宁波人,你和七塔寺的关系从何而来?

王建:在拍七塔寺之前,我一直在拍自然风光。2016年,《千户上的早安》出版后,我想改变题材和主题,也是为了挑战自己。在业力会议之间,有一个开始的机会。

有个朋友曾经问我,在七塔寺拍戏这么久,最大的感触是什么?我说每次进寺都有家的感觉,心里有一种宁静。

这种感觉很难说清楚。一踏进寺庙的大门,心里就会觉得很舒服。之前我甚至不知道什么是早课,晚课,课,但是随着来的次数多了,我也渐渐学会了。大师们彼此熟悉起来。他们都对我很好。早上他们来的时候会问我吃饭了没有。还要说说今天天气怎么样等等。,而且有时候他们还会把早上分配的零食水果塞进我的包里。如果他们一段时间不来,当他们再次来的时候,他们会问:“这些天你在做什么?你怎么没来?”现在他们感觉就像家人一样,这个熟悉的过程很有意思,就像慢慢包一个手镯。

感恩:当前七塔寺的写真集准备的怎么样了?你在准备过程中有什么感受?作品入选专辑的标准是什么?

王建:近日一直在做七塔寺相册的准备工作,主要是照片的挑选、收集和收集。从2016年到现在,我已经来七塔寺拍照六七百次了,有时候是上午,有时候是下午,有时候是上下午,一年大概会有十万张左右。到现在为止,我拍了大概50万到60万张和七塔寺有关的照片,太大了。

我会把作品按时间顺序备份,现在从最早开始一直在浏览,收集,挑选。收集照片是一件“痛苦而快乐”的事情。“痛苦”是因为选照片难,有时候一天选不出一张好照片。现在我要做第一次筛选,然后再让人帮我梳理一遍。如果不是自己的照片,你可能会更理性的做一些选择,但是自己的工作开始有点困难,感觉就像外科医生不敢给自己的亲人做手术。

第一次筛选工作完成后,要选出四五千份,现在大概进行了一半。当前我对画册的想法是:应该选择500张左右的照片,具体选择要看作品的整体质量,兼顾不同照片之间的协调性等。,日后还需进一步讨论。至于挑选作品的标准,首先是觉得顺眼;二是看符号是否符合寺庙风格;第三是看单首作品能否融入专辑整体风格,内部要有整体平衡,主要是这三点。

感恩:你之前多拍自然风光,现在主要以寺庙题材为主。在创作不同题材的作品时,你是否有意使用不同的摄影手法?你是如何在作品中传达佛教气质和禅意的?

王坚:无论是风光摄影还是寺庙题材,技术原理都是一样的。比如好的作品要有好的光影效果,把握变化的瞬间。原则上我们可以把房子看成山,把人看成树,但技术上差不多。但是需要做一些调整来突出寺庙的气质。佛教特有的东西,要通过人、佛像、建筑的组合来表现。

有关禅,有人说静是禅,也有人说是禅,看自己的心境。

感恩:有没有一两个你拍的数量很大的作品?谈谈这些作品背后的意境?

王坚:我很难从自己的作品中选出最满意的一个。因为每张照片都是我自己创作的。不过我也选了几个我比较满意的,和大家分享一下。

这是一个老香客烧香时的场景。在寺庙拍照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信仰其实是一个很隐私的东西。拍摄时,创作者既要表现朝圣者的虔诚,又要保护个人隐私,这是摄影师的责任,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拍摄难度。像这张照片,很安静,人物的状态也很虔诚,光线不错,肢体语言、情绪、环境都结合的很和谐。从美学的角度来说,光,包括烟的动态,都是充满美感的。

这张照片显示了佛像的庄严。佛像看起来很高。镜头稍加变形后,似乎有一种仰望佛像的感觉,也体现了寺庙的庄严。从佛教的角度来看,这个形象有些扭曲,不太正面,但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影响会更大。

三座寺庙里的佛像其实是最难拍的,因为佛像和建筑的比例比较特殊,佛像小,房子大。到现在为止,好像还没有拍过一部自己很满意的电影。人眼和镜头看到的场景是不一样的。眼睛可以“视而不见”,但晶状体不行。它将拍摄视角内的所有事物。所以长期从事摄影的人的观察会和普通人有一点不同。摄影的难度也在这里。要知道不同镜头的特点,知道要表现什么东西要换什么镜头,这个镜头会是什么效果。

我常用的镜头有12mm广角,10-18mm超广角,70-240mm长焦。一般情况下,我一天只使用同一个镜头,因为不同镜头的拍摄思路不一样,所以拍摄思路不会被打乱。

这张也是我印象非常深刻的。老居士挣扎着站起来,还是不能正常跪拜,就坐在凳子上跪拜,非常虔诚。虽然年纪大了,但她还是坚持来寺庙拜佛。

这个的照片等着出来。如果你提前想好要拍哪里,要拍什么,就提前找好位置,在那里等着。这张照片的灵感来源于佛经的内容。佛教强调“无相”。如《金刚经》说:“菩萨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长寿相,则非菩萨”。《金刚经》云:“万物如梦泡;如露如电,你应该这么看,强调规律的无常,让极具画面感的句子通过摄影作品表现出来。

本片先通过定点、多焦点(约20张)连续拍摄,再采取“景深合成”的方式制作,最终展现出庄颜保的佛像。平时拜佛的人可能不会从这个角度看佛像,但我们摄影师要用一个“非常”的视角来表现佛像,越是不凡,就越是惊艳。

感恩:影像作品是历史变迁的见证。这些年来,你为七塔寺保留了很多影像资料。翻看过往作品,看影像中七塔寺的发展变化,有什么感受?

王建:这几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城市变得越来越美丽整洁,其中的七塔寺也在周围的衬托下散发出越来越独特的魅力。由七塔寺主办的天台佛学学术研讨会今年已经举办了第六届,第二届浙东佛学高级研修班也已经开班,启新论坛已经举办了第五十七届。同时还举办了栖霞寺齐心佛系列讲座、都市生活禅修等活动。齐心图书馆的读者越来越多,有时候一个都难求。随着“以文化兴寺”理念的提出,我完全有理由相信七塔寺会和这座城市一样美好。

感恩:您曾经提出“创作者要准确地向观众传达自己的创作意图,以引起观众的共鸣”。拍摄寺庙题材的作品通常想表达什么意图?

王坚:这其实是两个问题。首先,在我看来,寺庙题材和其他作品最大的区别在于,拍摄者要坚持真实的创作,真实才是最重点的。“真善美”就是美。对我来说,摆拍是不允许的。

李源先生把他的风景摄影描述为“自然摄影”,即不允许任何东西添加或改变作品的原貌。我理解的“自然摄影”概念是“摄影原教旨主义”,即关注存在的本质。佛教讲的是因果报应。既然是佛教题材,摆拍就不是因缘,也是对佛教的不尊重。这是我给自己画的一条红线。我的照片里有人,而且不是摆拍。其实这个拍很难,很多时候需要等待,等待人物出现。比如我觉得这个位置,这个灯还可以,我就在那里等,相当于给自己制造麻烦。

至于传达的创作意图,就是通过画面把佛教的建筑、造像、器物、仪轨、传统之美传达给观众,让大家了解真正的佛教是什么样子的。这是我正在努力做的一件事。希望通过这些“正面”的佛教作品向观众传达真实、正统的思想。

二、摄影创作者要守住真实的底线

感恩:有关摄影创作,你持“创作者需要有观众‘折磨’自己作品的意识”的观点。这句话怎么理解?

王坚:“拷问”就是观众的质疑和批判,或者说让创作者难堪。对于创作者来说,这种情况需要以平常心去面对。做好心理准备,因为观众不会过多考虑客观环境因素,比如拍摄时的外景和光线,他们只看最后的成品,这是他们的权利。

还有一点就是受众群体大,聪明人多,创作者不能认为别人不专业。白居易过去常常写诗,但他必须读给老太太们听。他们能理解吗?美没有俗人,只有共同的标准。

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创作者要正确对待观众的眼光和评论,观众任何时候都是对的。好的作品自然会引起观众的共鸣。当创作者的个人标准与观众的标准不同时,我们需要处理一个命题:是应该从众还是坚持自己的个性?看个人选择了。但只要选择拿出作品,就必须接受观众的考核。拿出来折磨和自我欣赏是两回事

感恩:这些年你在工作之余,已经深入摄影领域。是什么驱使你一直坚持摄影?摄影对你意味着什么,给你带来了什么?

王坚:摄影是为了我。虽然我的时间很业余,但是我的态度很专业。这是我对自己的评价。我是专业的。《千湖早安》系列拍摄了九年,才集结出版。从2016年开始,我在七塔寺拍摄,已经是第七个年头了。

摄影的动力其实很简单,就是好玩,拍照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拍摄前要做很多选择。比如树叶开始变黄的时候,就要选择树叶和颜色的主题。然后要选择在哪里拍,什么时候拍,拍的时候天气怎么样,带什么东西,坐什么交通工具,跟谁去…拍完之后还要考虑怎么选片。摄影是一层一层进行的,每一层都很有趣,每一次选择的改变都可能带来不同的东西。选择拍摄时间其实就是等待。夏天的时候会想到再过几个月就可以拍红叶了,会有一种期待的感觉。

对于我来说,有一个像摄影这个的爱好陪伴了我很多年,是非常幸运的。有时候会被自己感动,觉得自己对摄影是终身的。

摄影给我带来了很多东西。第一个是丰富我的时间。摄影很费时间。第二是摄影需要人不断进步,学习很多东西。无论是风光摄影还是佛教摄影,说到底,都是每个人的审美,而不是入门需要掌握的快门和光圈。一个人的审美境界决定了他的摄影境界,摄影也提高了我个人的审美修养。平时一群人出去玩,玩摄影的人和不玩摄影的人观察的东西不一样。人们经常问,我们显然是和你一起去的。你在哪里拍的这些照片?这个也很有意思。

感恩:现如今,近视频生。在你看来,视频和图片有什么区别?

王坚:我一般不做视频。视频是一种新的交流方式,当然也有它的优势,比如更全面,把一件事情说清楚。视频和摄影其实是两个独立的范畴。比如说难的话,我肯定觉得摄影高一点,因为摄影只能用一个画面尽可能清晰地表达事物,而视频是通过连续的画面。但是现在视频受大家欢迎,它的传播范围应该比摄影更广。

感激:你表达了“颜色对摄影师来说是危险的”的观点。掌声越多,掌声越深,色彩越亮,越容易迷失自我,忘记初心”。能否阐述一下对摄影色彩乃至背后摄影技法的看法?你认为保持摄影的特色最重点的是什么?

王坚:这里说的“色”,一个是前期造假,一个是后续越来越漂亮。慢慢的,摄影师迷失了自己。比如现在流行的一些寺庙题材的照片,都是人一哄而上,打着灯笼找佛,都不是真的。首先,拍本来就不存在的东西是违背佛教观念的;其次,摆拍或者后续做太大改动,呈现出来的已经是艺术品,而不是摄影作品。

绘画可以想象,可以创作,摄影不行。有时候听人说我的照片和画的一样。虽然都是真诚的赞美,但心里还是会为摄影感到很难过。摄影不是绘画,它是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

摄影首先要真实真实,然后才会拍出满意的作品。我的修图一般都是基于原图。大概原则是不改变画面中的事物,拍摄的必须是真实发生的事情。即使在传统的暗房里,在原有的基础上稍加加工也是允许的。暗室还需要依据放大镜的照射时间调节水温来控制色调的深浅或颜色,还有后续剪辑操作,也就是二次构图等等。

要保持摄影的特色,我觉得还是要坚持真实的原则。摄影师要有摄影的职业精神,不能找时代进步、技术发展等各种理由去违背摄影的本质。摄影作品必须取材于真实事件,这是区别于其他艺术类型的最大特点。

文/陈陈晖

本文地址:http://www.tuifabu.com/zhishi/56702.html

推发布温馨提示:

"微信公众平台的素材是什么意思(公众号文章素材)"浏览人数已经达到,如你需要查询该内容或者官方网站 的相关权重及百度收录信息,可以点击爱站网"爱站数据"站长之家网"Chinaz数据"进入;5118"进入查询更多!

以目前的网站数据参考,建议大家请以爱站数据为准,更多网站价值评估因素如:访问速度、搜索引擎收录以及百度收录索引量、用户体验等;当然要评估一个站的价值,最主要还是需要根据您自身的需求以及需要,一些确切的数据则需要找的站长进行洽谈提供,如该内容百度收录情况及官方网站的IP、PV、跳出率等!


互联网 tuifabu.com 文章内容百度收录查询
当你在网上看到微信公众平台的素材是什么意思(公众号文章素材)标题时,推发布尽可能为你提供更多关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素材是什么意思(公众号文章素材)的内容及微信公众平台的素材是什么意思(公众号文章素材)文章,你还可以在百度进行微信公众平台的素材是什么意思(公众号文章素材)关键词搜索相关内容文章进行查询你想要的信息!

推发布免责声明:

你所看到的关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素材是什么意思(公众号文章素材)内容都来源于网络,不保证外部链接及内容的一定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对于该外部链接的指向,不由本站实际控制,在2025-11-02 08:16:02收录时,该网页上的内容,都属于合规合法,后期网页的内容如出现违规,可以直接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