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2016年个人银行账户新规出台后,银行卡申请限制、睡眠账户清理、大额现金存取款规定等陆续出台。近日银行卡柜台交易监管再次升级,多家银行宣布降低柜台交易限额,最低限额降至每日1000张,幅度较大。突如其来的变化让很多人措手不及。
所谓非柜台交易,一般是指除柜台交易以外的所有交易,主要包括网上转账交易和网上支付结算,体现在不同的交易场景中,分为个人网上银行转账、个人手机银行转账、ATM转账和第三方平台(微信支付宝等。)转账和网上消费支付结算。
之前作为普通持卡人,只要开一张银行卡(一类卡),就具备大概的非柜面交易功能,比如ATM日限额5万,微信支付宝转账支付结算等。如果同时开通手机银行,一般每日限额50万,个人网银至少0.5-5万。如果申请的话,可能会超过100万,这对广大持卡人来说无疑是非常方便的,也不用担心银行的关门时间。
例如,中国光大银行主要限制网上支付交易。宣布从5月12日起,客户通过各种网络交易渠道进行消费,并通过银行的支付平台完成交易。默认情况下,单日单笔支付限额为1万。
农行作为国有大行,主要是下调了部分客户网银和手机银行的转账限额。从公告来看,并不是“一刀切”,只是没有公布下调幅度和区域标准。
浦发银行成都分行客服回应称,长期不用的账户每日最低额度可能下调至1000,但手机银行自主开通非柜面业务的单日限额为5万,以此类推。
可见,各家银行的规则虽然不一样,但用意是一样的。作为大多数持卡人,场外交易的金额会大大减少。如果不及时申请调整,便利性无疑会大打折扣。
银行为什么要这么做?是不是故意可怜持卡人?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众所周知,自2016年12月1日个人账户新规“一人一行一卡”颁布以来,对个人银行账户的监管从未停止。先是办理银行卡异常困难,然后睡眠账户被大力清理(冻结或注销)。然后今年2月又出台了超过5万的现金存取款的来源或用途需要登记(尚未实施),包括这次出台的降低场外交易限额。其实原因如下。即通过严格的个人账户监管,希望进一步遏制频发的电信网络诈骗等非法交易,达到“反洗钱”、保护客户资金安全、维护金融秩序稳定的最终目的。
有人认为这是“小题大做”,坊间议论纷纷。甚至有人认为银行是在“绊”客户,以各种理由限制客户使用资金的自由,这是比较片面的。
以电信网络诈骗为例。可能有些人从来没有被骗过,感觉很遥远,感觉不到那种痛苦和绝望。然而,依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到去年年底,38%的网民表示在过去半年内遇到过网络安全问题,其中个人信息泄露占22%,网络诈骗占16.6%。看到这组数据可能会让你的抱怨更平静。所以新规的出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对大家都是利大于弊的。
那么,面对非柜面交易限额的下调,如果真的影响到我们的日常转账或者消费支付结算,该怎么办呢?
首先,当前这个新规并不是监管(银保监会或者人民银行)的统一规定,而是各银行依据对监管政策的不同理解而制定的。也就是说,只有发布公告的银行才会执行,没有发布公告的银行还没有执行,不要听风吹雨打。即使银行跟进,至少也会短信通知你,所以没有收到通知的可以暂时忽略,不会影响日常业务办理。
其次,即使银行发布公告,下调的交易种类和标准仍有差异,不能忍气吞声。例如,光大银行明确指出下调网上支付交易限额,但并未提及转账交易限额的下调。所以对于个人网银、手机银行、ATM和第三方平台转账,还是应该按照原来的规定执行,但是如果你的网购消费经常超过一天一万,就有必要申请,反之也可以忽略。
再比如农行,主要是调整网银和手机银行的转账限额,所以网上消费支付交易限额不受影响,也是按照原来的规定执行。所以只有转账需求大的客户才需要申请调整。因此,以银行的咨询回复为准。
第三,如果没有真正的需求,或者你想编理由去争取,我劝你还是不要申请了,即使申请了也会被无情拒绝。从各种信息的汇总分析来看,大部分银行此次采取“批量”的形式降低非柜面交易限额。你什么意思?换句话说,大概建立了一个模型,什么账户要降,什么账户要预留,都是由系统自动执行,减少人为干预。
在这些模型中,持卡人的年龄、交易流水、余额、交易次数等异常交易行为都是重点的参数。比如60岁以上的老人已经退休,大部分人除了每月几千的养老金,没有其他大额的收入和支出。你申请50万的单日限额是不合理的。是工人阶级。月薪5K的话,你要设定每日限额30万。难不难?在一些“重灾区”,你要提供证明文件,就是这个道理。
第四,对于确实有需求的,银行也支持在网点柜台申请。对于不能到场的,部分银行还提供客服电话申请方式。真是进退两难。偶尔,大额支出仍然可以直接转到柜台或以现金形式用于紧急情况。
综上所述,便利性肯定会受到场外交易限额降低的影响,但作为普通工薪族,大部分大概够用,无论消费还是转账,不会有太大影响。对于生意上的朋友来说,如果每天的流量和余额达标,银行也不会为难。当然,新规的出台还处于探索阶段,需要实践来检验。从便捷性和安全性来说,或许还没有找到最理想的契合点,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