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的爸爸叫爷爷,爸爸的妈妈叫奶奶。”
摇过几次车的孩子都能熟悉。学过童谣的孩子对这些称谓也很熟悉,但如果你问孩子,爸爸的大表哥叫什么?爸爸的二叔叫什么?爸爸的三表哥叫什么名字?估计孩子会失明。
我和我最好的朋友讨论过这个话题。她说,现在的孩子对这些头衔毫无概念。遇到男的叫“叔叔”,女的叫“阿姨”,就习惯了。鬼混没有错。
但如果放在小万身上,就很难实现了。因为她和闺蜜不一样,闺蜜家是城里人,大概上见面就这么叫。不过小万家和公婆都是农村的,家庭很大,老人也在。见面时说错话是很尴尬的。
想起去年回去的时候,儿子叫她老公的大表哥“萧炎”,婆婆当时脸就变了颜色。好在儿子聪明,赶紧亲了亲“大姑”,说了几句吉祥话,这才勉强过去。
家里亲戚很多,每年过年都会聚一聚。舞阳有一屋子人,不能互相叫错。可是小万的心事都断了,每次都是水桶小孩偷偷戳戳戳。“这是大姑,这是嫂子。快打电话!”。孩子们一个个喊下来,小万自己也有点迷糊,生怕喊错了又惹婆婆生气。谁不想在新年快乐呢?
有时候遇到不寻常的亲戚,还得征求婆婆的意见:“这是你表姐,你不知道吗?”小时候没少抱你,赶紧叫人!”
看着儿子战战兢兢的样子,小万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好尴尬!小万每次带宝宝回老家过年,都会拿着一张全家福和儿子核对“亲属称谓”。这是你的表格,这是你的阿姨。仔细看,看到不要叫错。未来复习,一定要记住。那样的话,不亚于高考严格。错了就是大尴尬,还得满分!
是的,汉字的亲属词汇非常详细,如何称呼,最终是依据亲属和自己的辈分关系,以及是父系亲属还是母系亲属来确定的。说起来很“有学问”,在古代更注重称谓。
中国唐代古代学者孔对亲属的评价是这个的:族内亲属,族外戚颜。
我们通常说的亲戚,是指有血缘和姻亲关系的人。在古代,同姓异性的亲戚称为亲戚。“一套”、“两套”、“三套”、“四套”也有区别。听到这里,是不是已经是大头了?
亲属称谓是从古代继承下来的。但是现在,我和我最好的朋友一样,大概上不懂这些东西,都叫“叔叔阿姨”。如果你也住在城里,过年不回老家,大概没问题。但是,如果回老家,还是要学的,至少要让孩子知道你遇到了什么,该怎么称呼,以免闹出笑话。
这里有一些有关亲戚的名字。如果能全部记住,一般不会有问题。家长们可以收集起来,然后教给孩子!
爸爸的爸爸:爷爷;
爸爸的妈妈:奶奶;
爸爸的哥哥:叔叔;
爸爸的哥哥:叔叔;
爸爸的姐姐:阿姨(姑姑);
妈妈的爸爸:爷爷(外公);
妈妈的妈妈:奶奶(外婆);
母亲的哥哥:叔叔;
妈妈的妹妹:月经;
父亲、母亲或姐妹(女儿、儿子)的子女:堂兄弟、表兄弟、表姐妹;
爸爸的哥哥的老婆:阿姨(阿姨);
父亲的兄弟的妻子:阿姨(姑姑);
父亲和姐姐的丈夫:叔叔(舅舅);
母亲的兄弟的妻子:阿姨(侄子)。
如果这些称谓能叫对,大概上拜访时就不会有笑话了,也可以避免“六亲不认”的尴尬。
还有一个简单(懒)的办法,就是你可以让宝宝看看别人叫什么,比如我姑姑的表姐,她怎么叫别人,宝宝可以从中学习,不会出错。参观前可以和宝宝商量一下,然后“偷师”!
早上,我妈过来说话:
一年见一次亲戚,不记得题目是什么了。并不是说孩子“没心没肺”。而是“学亲戚”太复杂,孩子很难记好。所以,如果你是成年人,过年的时候孩子流产了你,你可以私下纠正他,但是不要当着所有亲人的面让宝宝难堪,这个会伤害他的自尊心!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链接1:快过年了,你是不是也在为“压岁钱”发愁?孩子多的到底该咋给?
相关链接1:快过年了。你也担心“压岁钱”吗?怎么多给孩子?
相关链接2:年味越来越淡,孩子体会不到过年的乐趣?可能是你用错了方法
相关链接二:年味越来越淡,孩子体验不到过年的乐趣?也许你用错了方法
相关链接3:圣诞节每年都有,童年却只有短短数年,给孩子过圣诞节还有几年?
相关链接3:圣诞节年年有,童年却只有几年。为孩子们庆祝圣诞节有多少年了?
#从今天起记录我的2023#
#从今天开始记录我的2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