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鞋光热系统货源,做水果生意?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对于你说的水果利润如何,这个要看你在什么地段卖,消费群体,店面装修。决定你的定价。水果利润总体大概在百分之25到40左右吧。具体给你分析下
1
季节性水果和常见水果的利润相对来讲会低点,因为季节性水果量比较大,比如现在荔枝.桃子、葡萄、西瓜、量大所以利润相对低点。苹果、梨、香蕉太常见的水果利润也不高,利润大概在百分之15到30左右。
2
反季节的水果,还有比较冷门的水果。利润空间会大点,因为买的会比较少,量小所以利润空间会大点。利润可以在百分之50左右。
3
水果果盘。还有对一些水果进行精美包装,利润都会高点,可以在百分之60左右利润
说说我这边的利润吧,我是摆地摊卖水果的,综合平均也就在百分之25到30左右吧。水果损耗还是比较大的,控制好损耗才能赚到钱。
阿里京东为啥都选中了东北?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有利条件:①夏季气温高,降水多,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配合较好.东北地区冬季积雪厚,夏季日照长;黄河中下游地区秋季晴天多,华北平原地下水丰富.②平原广阔,土层深厚.东北地区,黑土肥沃,人均耕地多,宜农荒地多,森林资源丰富.③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生产历史悠久. 农业活动特点:重要的农耕区,以旱作为主.长城以北一年一熟长城以南两年三熟.农耕区畜牧业为主.东北林区面积广大. 农业在全国的地位:①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和林业基地,农业机械化程度高;黄河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最大的棉麦产区;黄泛区为全国最大水果带.②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黄淮海平原;棉花基地:冀中南、鲁西北、豫北.
三省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农业生产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研究三省农业发展,对三省经济发展中的农业进行分析比较,客观评价三省农业的发展状况,准确把握各省农业发展的比较优势,有助于东北三省在农业发展中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对东北三省现代农业发展起到指导和推进作用。
东北三省作为大的地理区域,资源条件比较优越,农业发展的资源条件具有广泛的一致性。总的来看,东北三省自然资源丰富,配置协调的宜农平原、宜林山地、宜牧草原,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
1.土地肥沃,人均面积较多
东北地区地处世界著名的黑土带上,土壤有机质、腐殖质含量丰富,是我国结构性最好的土壤。全区耕地面积2538. 01 万公顷,占全国耕地面积的 19.52%左右,耕地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20.24%,人均0.217 公顷,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 倍左右,是我国人口少耕地多的地区。黑土带是东北玉米带的核心,也是重要的肉、乳生产带。
2.雨热同季,水资源相对丰裕
整个东北地区从南到北地跨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三个气候地带,年降水量400~1000毫米,雨热同季, 80%的降水量集中在6~8月,对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全区河川径流总量 1652. 9 亿立方米,如加上地下水可开采量水资源总量达1929.9亿立方米。河川径流总量约为全国的6. 1%,人均占有水量为 1680立方米/人,约为全国平均量的 2/3,亩均占有水量546 立方米,近全国平均值的 1/3。
3.林草地资源丰富,生态优势明显
东北地区的长白山、大小兴安岭是东北地区生态系统的重要天然屏障,同时对我国东北地区、华北地区产生重大影响。东北地区又是松花江、东辽河、西辽河、鸭绿江等主要河流发源地,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东北地区是寒温带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的主要分布区,现有林地 2998 万公顷,占全国林地面积的17.1%,占全区总面积的37.8%,其中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是我国重要的林业基地,木材产量占全国的一半。全区草地面积3000 万公顷,占全国草地面积的7.5%,占全区面积的37.5%。干草原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高原的东北边缘,如著名的呼伦贝尔大草原;草甸草原及盐生草甸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的西部。合理开发和利用林草地资源,是发展现代农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
农业自然资源的基本特性表明农业发展资源具有地域性,不同区域农业自然资源分布和组合特征均有一定差异。东北三省农业发展资源条件从大的方面来看具有一致性,但是从光、温、水、无霜期、耕地等具体资源来看,三省之间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
1.黑龙江省耕地面积全国第一
黑龙江省总面积45. 46 万平方公里,国土的基本轮廓是“五山一水一草三分田”。全省耕地面积为 1183 万公顷,占全国耕地面积的9.72%,居全国第一,比吉林和辽宁两个省耕地面积之和还多 221 万公顷。吉林省面积 18. 74 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左右。国土的基本轮廓是“五山两草三分田”,全省水域滩涂总面积60万公顷,仅占总土地面积的3%。耕地面积553 万公顷,占全国耕地面积的4. 55%,居全国第九位,比辽宁省耕地面积多 145 万公顷。辽宁省陆地总面积14.8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 1.5%。全省地形概貌大体是“六山一水三分田”。全省耕地面积409 万公顷,占全国耕地面积3.36%,居全国第十六位。
2.水资源储量和分布差异较大
黑龙江省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 655. 87 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储量多年平均为 262. 33 亿立方米。降水多年平均值计算的全省年降水量为 2492. 4 亿立方米,全省年平均降水量400 ~650 毫米。中部山区最多,东部次之,西部和北部最少。吉林省河流年径流量450 亿立方米, 30 公里以上的河流有220 多条,年降水总量为 1165 亿立方米,全省地下水资源天然储量为 112. 2 亿立方米。年平均降水量500 ~910 毫米,由东至西呈递减分布。辽宁省水资源总量325 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233 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92 亿立方米。年平均降水量400~970毫米,总降水量为972亿立方米,但时空分布差异较大,自东南向西北几乎以相等间距递减,中心在鸭绿江下游宽甸地区,降雨量最少。
3.光热资源分布不均衡
黑龙江省属温带、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雨热同季,冬季漫长,全省年平均气温在4℃~5℃之间。全省≥10℃的积温在2000℃~3000℃。全省无霜期在100~160 天,大部分地区的初霜冻在9 月下旬出现,终霜冻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结束。全省太阳辐射资源比较丰富, 5 ~9 月的太阳辐射总量占全年的54%~60%。全省日照时数在2300 ~2800 小时,其中生长季日照时数占总量的44%~48%。吉林省处于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带和欧亚大陆的东部,濒临太平洋西岸,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虽然离海洋较近,但由于受长白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高地势阻拦,大陆性气候十分明显:春季干燥多风沙;夏季高温多雨;秋季降温快,霜来早;冬季漫长,严寒少雪。全省日照时数为2200~3000小时,由于地区差异,总的趋势是日照时数由东向西递增。年平均气温为3℃~5℃;年无霜期120~160天。全省日平均气温高于零度始现于3 月末或4
月初,终于 11 月上旬,持续期200~230天,在此期间活动积温平均在2700℃~3600℃。光、热、水资源在时间分布上主要集中在6~9月份,具有雨热同季的特点,对一季作物的生长十分有利。辽宁地处中纬度的南半部,欧亚大陆东岸,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雨热同季,日照丰富,四季分明。冬季以西北风为主,漫长寒冷,夏季多东南风,炎热多雨,春季少雨多风,秋季短暂晴朗。阳光辐射年总在100 ~200 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时数2100 ~2900 小时,全年平均气温为
5.2℃~11.7℃,平均无霜期 130~200天,一般无霜期在150 天以上。
东北三省由于农业发展资源的区域分布,各省对发展农业所采取的措施在国家政策框架下的一致及针对本省实际的差异,导致东北三省农业发展状况既有趋同的一面,又有各自特点。
东北三省由于在大的区域范围内农业发展资源条件的一致性,中央对东北三省惠农政策的一致性,以及各省对发展农业所采取的措施广泛趋同,造成了东北三省农业发展基本状况的相同性。
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东北地区作为老工业基地和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包括农村水电、水利设施建设,以及除涝、治碱、水土流失治理在内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起步较早,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2008 年东北三省乡村办水电站装机容量 90.6 万千瓦,比2001 年增长1.5倍;水库总库容835.4亿立方米,比2001 年增长8.9%;除涝面积528. 2 万公顷,比2001 年增长2. 6%;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407. 7 万公顷,比2001 年增长 14. 7%。
2.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
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物质装备不断加强,保障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物质装备不断加强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充分发挥农机在农田基本建设、模式化栽培、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以及抗灾救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3.农业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
随着近年来东北地区在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的科学研究,技术推广体系日趋完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从20 世纪50 年代的20%提高到了目前的45%。
4.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经过近些年的改革和发展,东北地区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日益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良好的服务带动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一是涉农部门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种植业、畜牧兽医、水产、农机化、经营管理五个系统,市、县、乡共有推广机构超过19340个,市、县、乡推广机构共有农技推广人员 82000 人。二是科研、教学和推广有机结合,使得农业科研运行机制更加完善。三是高效、权威的农业信息收集、整理和发布系统的建立,形成以政府部门信息网络发布信息为主,多渠道提供信息的局面。四是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的建立,缓解了现代农业建设的融资问题。五是农民为自己服务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到目前为止,东北三省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11000余个,有会员 100余万人,带动农户 300余万户。
5.区域化、规模化粮食生产格局已经形成
东北地区作为“天下粮仓”,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每年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产量的 15%、粮食商品量占全国的 1/3 ,对保证全国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耕地面积占全区耕地的 80%以上,耕地连片,适宜实施机械化作业和其他农田建设措施。各省始终坚持粮食生产不动摇,玉米产量和出口量分别占全国的 1/3 和 1/2。
6.畜牧养殖业已成为主导产业
2009 年,东北地区畜牧业产值达 2160. 0 亿元,超过全部农业总产值6450. 5亿元的 1/3。肉、蛋、奶人均占有量居全国前列,人均畜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总收入的比重近 30%。畜牧业成为转化粮食、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另外,一些特色养殖业如紫貂养殖、蓝狐养殖、獭兔养殖等正在兴起并逐步推广。
7.绿色特色农业产业成为新的增长点
绿色食品产业作为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一个新兴产业、朝阳产业。
而阿里和京东选中东北不无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