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鲤鱼
李拐子,又名李拐子,短而粗,吻向下,唇厚,有两须,尾鳍红色,分布广泛。底鱼食性杂,食量大,有挖泥为食的习性。胆小、警惕、坚强、执着,遇到危险会钻进泥里,咬钩后堆起来,感觉像吊底。
第二,草鱼
俗称草根,鳜鱼,野种。它很长,呈圆柱形,鳞片很大。以草为主食,故称草鱼。头略扁,口弯曲,上颚长,背黑腹白,腹部无鳞。中下层鱼温性强,爆发力强,咬钩后会尽力跑向障碍物。夏天是最好的钓鱼季节。
第三,鲫鱼
因体型较小,故称瓜子鲫,分布范围最广,能适应各种劣质水域,耐缺氧,食性杂,一年四季均可摄食,喜成群聚集,背部有突出的凸起,扁平,两侧对称有黑线。好动,生长缓慢,自上而下跳水,姿态优雅,被称为绅士。
第四,鲱鱼
也被称为鲱鱼,吴琴和蜗牛绿。底层淡水鱼,体长长,前部圆柱形,背部扁平,口弯曲,下颌略短,背部黑色,腹部白色,类似草鱼。主要以贻贝和蜗牛为食,食肉鱼类。体型大,耐力强,以蜗牛为饵钓鱼。
银鲤
别名鲢鱼,鲢鱼头大,身宽,侧扁,眼小,尾分叉,鳞小,银白色,中上层鱼类喜温,以水台浮游生物和藻类为食,性情活泼,常跃出水面,成群行走。
不及物动词鳙鱼
不要叫它鲢鱼,鳙鱼,肥头,有的地方叫它公鱼。体型与鲢鱼相似,口阔上翘,喜温,性情温和,以浮游生物和藻类为食,能净化水质,被称为水中的“清道夫”。最适水温25℃以上,其胆经有降压作用,医学临床常用。
七、噘嘴
翘嘴红鲌学名为翘嘴红鲌,体型较大,身体细长,侧扁,呈柳叶状。后脑勺挺直,后脑勺抬高。嘴处于上位,下颌厚且急剧上翘,立于嘴前,使嘴裂垂直。眼睛又大又圆。规模小。翘嘴红鲌是中上层大型淡水经济鱼类,行动敏捷,善于跳跃,性情暴躁,易受惊。它生长迅速,是一种凶猛的食肉鱼类,以活鱼为主食。苗期以浮游生物和水生昆虫为主食。为广温性鱼类,存活水温0-38℃,摄食水温3-36℃,最适水温15-32℃,最适生长水温18-30℃。养殖水温20-32℃,鲢鱼的适应性和抗病能力都很强。
八、黄颡鱼
别名很多,黄椒丁、黄骨鱼、黄鸭叫、刺鱼等。一种肉食性鱼类,头大而平,口裂齿裂,四对须,锯齿状鳍,体硬,体黄。喜黑怕光,常在夜间捕食,以虫子、小鱼小虾为食,生长速度较慢。
九、鳜鱼
俗称黄钻、大嘴蝾螈、水虎。身体细长,呈管状,鼻子尖,下咽有齿,末端有钩。鳞片小,背灰腹白,活动性强,食量大,性情凶猛,用假饵诱钓很有效。
十,鲶鱼
也被称为胡子鲶鱼和池塘虱子。无鳞,体表光滑黏滑,头扁平,口宽。幼鱼有三对胡须。一对变成鱼后会退化。他们大多生活在肮脏的环境中,眼睛小,怕光,视力差。它们靠嗅觉和触须捕食,夜间不睡觉,以小鱼和贝类等小动物为食。它们喜腥,咬钩时会打滚。
十一、黑鱼
不要叫黑鱼,黑鱼,黑鱼。头尾相称,鳞片黑色,有斑点。有舌头和牙齿。体长,前部圆柱形,背部扁平,口鼻部短而钝,嘴大,颚突出。凶猛的食肉鱼。
十二,鲷鱼
别名鳊鱼,武昌鱼,鳊鱼。身体高而扁平,菱形,头和嘴都很小,蓝灰色的身体和灰色的鳍。它是一种中等大小的鱼,主要以草和洗澡为食。生长速度快,可达6 ~ 10公斤。
十三、罗非鱼
又名非洲鲫鱼,生活在底栖群里,胆大好斗,背鳍多刺。它们大多以植物为主食,适宜的水温为22 ~ 35℃。它是一种广盐性鱼类,在海水和淡水中都可以生存。耐缺氧。
14.中华鲟
不要叫它鲟鱼,谭龙,鲟鱼鲨和鲳鱼。体长,两端渐细,腹部直,头呈三角形,吻长,下口,突出,柔韧,2对短须,背青灰色,灰褐色或灰黄色,腹部逐渐变为黄白色,体态有力,个体巨大,寿命长,底栖鱼类,主要以动物为食,是最古老的脊椎动物,濒临灭绝。上世纪70年代,长江野生繁殖群体超过1万只,80年代葛洲坝截流锐减至2176只,2000年只有363只,2010年只有57只。2013年后,专家没有监测到产卵,这意味着中华鲟近期面临灭绝,当前我们看到的是人工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