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十堰消息(全媒体记者邹通讯员、郑)面对复杂多变的疫情形势,要时刻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提高个人防护意识。专家提醒,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保持一米以上的社交距离,尽量不要“扎堆”,营造健康、舒适、文明的生活空。
为什么要保持“一米长”的距离?
科学研究表明,在重力作用下,水滴从人的口鼻排出到落地的水平距离一般小于1米。所以,当有足够的空时,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远,风险越低。
市人民医院发热门诊主任李说,如果两个人的距离很近,即使飞沫没有喷到对方的面部皮肤和黏膜上,也仍然可以随着空气体的扰动附着在衣服和头发上。当手指不小心触碰到这些地方时,飞沫中携带的病毒颗粒会通过手进入呼吸道,新冠肺炎主要通过呼吸道黏膜感染。
专家提醒,为防止病毒传播,应坚持勤洗手、戴口罩、常通风、一米线、少聚集、使用公筷等良好卫生习惯。,并时刻记得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保持一米以上的社交距离。
在这些地方保持“一米线”。
市疾控中心消毒与病媒控制科工作人员叶伟表示,为防止病毒传播,在公共场所、商业场所和人员聚集的场所,特别是商场、超市、餐馆、银行、核酸采集点,排队时必须保持一米的安全社交距离,才能更好地防止病毒的传播和扩散。
同时,专家建议,市民在进入公共场所扫码测温时,应提前打开健康码,有序进入,不要在入口处逗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