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亿年前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地球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生命。这些生命有的无比强大,有的形态奇妙,有的已经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但今天留下的物种依然丰富多彩,共同构成了地球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今天我们将谈论一种更奇特的物种,螳螂。
小贴士:螳螂分布很广,除了极地,世界各地都能看到,尤其是热带地区。世界上已知的物种有2000多种。中国已知大约147种。
说到螳螂,你可能会想到黑猫警长里新郎新娘的悲情爱情。婚礼上新娘吃新郎的画面还留在我脑海里。这个场景可以说是很多人的童年阴影。我们很难预料一对之前很恩爱的夫妻怎么会一夜之间分崩离析,新娘杀了新郎。为什么?我想很多人心里都有这个一个问题。今天,边肖将谈论为什么新娘要吃掉新郎。
神秘的螳螂
螳螂是无脊椎动物。由于前肢发达有力,呈镰刀形,又叫刀甲虫。螳螂是昆虫纲螳螂的统称。在古希腊,人们把螳螂视为先知。因为螳螂喜欢在草地上站直,而且姿态很庄重。它的前腿形似手臂,伸到一半空仿佛在祈祷,所以被称为祈祷虫。例如,在葡萄牙语中,螳螂的意思是louva-a-deus,意思是“向上帝祈祷”。
温馨提示:先知是在宗教信仰和世俗主义中,对宇宙、人类社会和自然科学的事件进行了研究和理解或准确预言的人类。
在一些国家的文化中,螳螂也被视为神的化身,拥有各种神奇的能力。例如,古希腊人认为螳螂可以为迷路的人导航,而在古埃及,螳螂被视为来源冥界的引渡使者。南非的商人认为螳螂是创世神Cagn的化身之一。
成年螳螂是昆虫的一大类,体长约55~105毫米,螳螂的身体呈流线型,颜色以淡绿色和棕色为主。螳螂的身体由三部分组成。首先是头部。大部分螳螂的头是倒三角形的,头上侧两端有一对又大又圆的复眼,复眼中间有三个单眼。螳螂的头上也有两根胡须,口器多为下颚骨,通常有锋利有力的下颚,可以轻易杀死、咬碎、咀嚼动物。螳螂的头部和胸部之间的关节非常柔软,富有弹性,这使得螳螂的头部可以旋转180度。
小贴士:复眼是一种由无数小眼睛组成的感觉器官。螳螂的复眼在不同时间会变色,白天黄绿色,晚上黑色,有助于捕食动物。
其次是胸部,这是螳螂身体的精华。螳螂的胸部有三段,分别是前胸、中胸和后胸。前脚,螳螂“大刀”的象征,与胸部相连。因前脚多用于捕捉猎物,故又称“捕足”。螳螂的前腿分为五段,分别是基段、转节段、大腿段、胫腓骨段和跗骨段。
其中前足的基底关节和转子关节相当发达,其体积通常比中足和后足大得多。相对比例来说,前脚掌的基底关节长度通常相当于前脚掌的大腿关节长度,但中后脚的大腿关节长度远大于中后脚。螳螂的前脚和胫骨上有一排尖刺,呈镰刀状,常折向大腿,看起来像在祈祷。螳螂的中足和后足较小,大多用于行走。
小贴士:螳螂有两对翅膀,其中一对长在中胸,是前翅。前翼坚硬多彩。后翅,生于后胸,较前翅柔软易碎,多为透明,主要用于飞行。螳螂的前翅一般比后翅短。
螳螂捕到食物,除了那些锋利的大刀,还要靠它非凡的视力。螳螂的复眼由大约1万只小眼睛组成,其中最敏感的部分位于中央窝附近,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周围的三双小眼负责动态视觉,相当于盯梢,稍有风吹草动就能迅速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收到信息后,迅速转头使目标进入中央窝,利用其高分辨率持续观察猎物的一举一动。
螳螂的两只复眼是分开的,分别叫在头顶上方的两端,为螳螂提供了宽阔的双目视觉和准确的近距离立体视觉对焦。另外,在观察螳螂时,会发现它的复眼上有一个黑点,似乎一直在“盯着”观察者。这个黑点叫做伪瞳孔。假瞳孔的产生是因为一些小眼睛在吸收入射光后没有将光反射到观察者的瞳孔中。
温馨提示:屏幕分辨率是指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像素数量,单位为px。就同样尺寸的屏幕而言,当屏幕分辨率较低时,屏幕上显示的像素较少,单个像素的尺寸相对较大。
螳螂是一种杂食性动物,它的食物范围很广,包括蜥蜴、青蛙、飞蛾、蝗虫等。在螳螂眼里,只要是会动的生物,都是它们的捕捉对象。相比之下,有庞大的天敌团伙,如蝙蝠、青蛙和蜘蛛。螳螂也很挑剔。在自然状态下,它只吃活的猎物。螳螂擅长捕捉食物和躲避天敌。比如为了引诱蝴蝶,它们会把前脚伪装成花瓣,全身变成紫白色,远看像一朵花。除了伪装成花朵,它们还会模仿水滴或树叶。
在躲避天敌方面,它们深谙保命技巧。遇到没有对敌能力的动物,会举起双刀,竖起翅膀,卷起肚子,站起来摆出凶狠的样子恐吓对方。不过这也只能吓吓一些货,遇到彪悍的动物,也只是送蔬菜而已。
温馨提示:是指一种生物模仿另一种生物或模拟环境中的其他物体以获取利益的现象,称为拟态或生物拟态。
当螳螂发育良好,没有中途崩掉,就要考虑传宗接代找“老婆”的问题了。这个过程既悲伤又血腥,堪称暴力美学的旗帜。
螳螂为什么要吃新郎?
提到螳螂交配,人们总会想到那些血腥暴力的“食人族”场景。随着法布尔的《昆虫故事》的流行,螳螂杀死丈夫的恶毒和残忍的名声也广为流传。生物学家对这一现象感到不解,有人认为这是一只雌性食螳螂,因为新郎体内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可以帮助新娘更好地产卵。还有人认为,新郎大脑中的神经中枢影响交配,只有在头部被吃掉后才能顺利完成交配。所以这就是事实?
小贴士:法布尔斯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作家和博物学家。被世人誉为“昆虫界的荷马”、“昆虫界的维吉尔”。
其实这种“食人”的想象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频繁,并不是所有的新郎在交配时都会被咬掉。1984年,两位生物学家斯科特和戴维斯进行了一次螳螂交配实验来解开这个秘密。他们提前给所有的尾数喂食,然后用相机记录交配过程。
结果发现,在30次交配游戏中,没有一只公螳螂被吃掉。相反,首次观察到螳螂复杂的求偶仪式。他们认为,之前“同类相食”的场景之所以出现,是因为这些螳螂没有时间做求偶仪式,无法有效降低雌螳螂的戒心。另一个原因可能和饥饿有关。之前实验室里的螳螂从来不喂,在极度饥饿的状态下,被母螳螂当食物吃掉。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个猜想,他们做了一系列实验。
小贴士:动物求爱,有的雄性要跳舞或舞出美丽的翅膀来表达自己,以赢得异性的爱;也就是说用身体的诱惑去触碰对方,赢得异性的爱。
他们把螳螂分成三组进行对比实验。一组的雌螳螂高度饥饿(饥饿5-11天)。第二组雌螳螂处于中度饥饿状态(饥饿3~5天),而第三组雌螳螂处于饱腹状态。对比三组实验发现,高度饥饿的母螳螂跳到公螳螂身上咬了一口,完全没有交配的意思。一只中等饥饿的雌螳螂会交配,但在交配期间或之后会试图吃掉她的丈夫。丰满的母螳螂完全吃老公的行为。结果证实,母螳螂是因为饥饿才吃了丈夫。
小贴士:从实验中我们知道,母螳螂吃老公是因为饥饿,又因为没有求偶仪式,所以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而公螳螂对外界的感知来源头部,所以为了不影响交配,母螳螂吃的是头部。
然而,有一些证据表明,吃丈夫的母螳螂生下的小螳螂更健康,更大。所以,母螳螂为了更好的保存自己的基因信息,才会吃掉自己的丈夫。在这方面,吃货真的不委屈。
螳螂的繁殖
交配后,雌螳螂需要很多的能量来产卵。这期间,他们脾气很暴躁,吃得很多。当预产期临近时,这些雌性螳螂会呆在一个地方。产卵前,母螳螂又开始四处走动,十分焦虑,寻找合适的“产床”。雌螳螂通常选择在植物的枝干上产卵,但墙壁、石头、门框等地方都可能成为它的“产床”。
温馨提示:螳螂的生命周期在一年之内完成,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发育阶段,所以属于不完全变态的逐渐变态。若虫蜕皮7~11次,8~12年后达到成虫期。
雌螳螂产卵时会分泌一种胶状物质涂在产床上,然后分泌一种泡沫状物质作为排卵前的底料。这个过程很有讲究。每次排卵都会在卵子上涂一层膜,然后排卵。排卵完成后,也意味着雌螳螂的生命走到了尽头。这些小螳螂开始了新的一轮。
螳螂的医学和经济价值
螳螂虽然是凶残的杀手,但其实可以作为救命药。螳螂的卵鞘,中医称为桑螵蛸。桑螵蛸具有抗尿频和收敛的作用,其所含的磷脂还能减轻动脉粥样硬化,促进红细胞的发育和其他细胞核的合成。鸡蛋鞘味甘、咸、温、无毒,有补肾壮阳、固精缩尿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尿频、尿失禁、肾虚、腰痛和神经衰弱,还可用于治疗妇女月经失调。
温馨提示:桑螵蛸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8种为人体必需,7种磷脂。当前,鸡蛋鞘的市场价格已经炒到了每公斤60~80元。
除了卵鞘,螳螂本身也可以入药,只要是干螳螂。干螳螂,性味甘、咸、温,具有滋补强壮、补肾益精、镇惊止痉的作用,还可作为解毒消肿的解药。螳螂主要用于体虚、惊风、痔疮、咽喉肿痛等症状。临床应用主要是结合其他药物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
螳螂是一种益虫,可用于生物防治。把它们放在田间可以捕食40多种害虫,如苍蝇、蚊子、蝗虫、蛾卵,裸蛹、成虫等小型昆虫,或蝉、飞蝗等大型昆虫。田间一般每亩10~15个点投放100头左右,然后依据害虫的发展情况随时补充添加,让螳螂时刻控制害虫。
温馨提示:生物防治是指用一种生物对付另一种生物的方法。生物防治大致可分为三类:昆虫防治、鸟类防治和真菌防治。
螳螂也是一种蛋白质营养丰富的食用昆虫。螳螂在吃昆虫的地方是一种罕见的美味,比如云南。螳螂优美的外表具有观赏价值。通过反季节人工栽培,人们一年四季都可以欣赏到螳螂。螳螂也可以放在野生昆虫动物园,让孩子了解昆虫,或者作为游学的教材。另外,螳螂还衍生出一种武术螳螂拳。
螳螂的生命很短暂。虽然雌螳螂的食腐名声不好,但她也是一位称职的母亲。动物王国就是这个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