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天河软件园聚集了一大批国内知名软件企业。南方日报记者李喜华摄
从电脑城林立的五山科技街,到上百家移动互联网企业聚集的云柯路,再到近年崛起的天河智慧城…在广州天河区,规模以上软件企业1350家,营业收入2083亿元。甚至从全国、全省来看,天河区的软件企业数量和营收规模都能排进前5。
创新要素不断流动,IT行业快速迭代,行业竞争不断上演。信息技术从五山科技街起步,沿着云柯路,蔓延到智慧城市,在天河区内外遍地开花,书写了广州“硅谷”30年的历史。
近日,天河区提出建设“一谷一区一源”软件产业空的规划,吹响了软件产业新一轮发展的号角。从硬件、软件、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站在软件产业浪潮之巅的“广州军团”,如何在“天河先锋”的带领下,再创辉煌?
1火种的初始点燃
五山科技街“以业养技”
上世纪90年代,广州科技界流行一句话:“北有中关村,南有五山科技街。”据天河科技园党委书记詹彦尊介绍,30年来,科贸中心、高校云集的五山路,创造了广州互联网发展的传奇。
一座古老的建筑,折叠着一段辉煌的时光。
广州信息技术产业的起点——高校云集的五山-石牌高教区,如今被视为“软件产业创新之源”。依托丰富的高校资源和科技成果转化机构,这里将建成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软件技术和人才的来源地和输出地。
吴山科技街于1989年建成开业。这条科技街位于华南师范大学的后门,聚集了最早的科技人才,与中关村、深圳赛博一起,是中国科技创新的摇篮。
“五岳”之名来源于周围有五座小山,象征着华南地区最强智力资源的聚集,其中凤凰山就位于华南理工大学。
1991年,吴山科技街是初创期的一片繁忙景象。当时,这个“高科技产业”聚集地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火爆:1988年开业之初就吸引了大批人才创业。计划经济转型前夕,高校教师和计算机系学生加入了“下海”的热潮。不到三个月,两万多平米的商铺就全部租出去了。
詹彦尊回忆说,科贸中心二楼最多的时候有360个摊位。这些最初的“公司”大多有“技术”二字,但实际上他们要么卖软件,要么卖硬件和设备。这就是广州互联网产业最初“以贸促技”的雏形。
在五山科技街,一群创业者,1992年,中山大学毕业的青年工程师刘伟来了,和其他6个刚出校门的大学朋友一起开始了IT创业之路。当时新成立的公司不叫杜佳集团,叫“希望电脑集团广州分公司”,主要从事CAD技术及产品推广、销售和PC产品销售。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将这家公司发展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IT分销公司。
然而,当时的刘伟和他的创业伙伴们并没有想到,这个位于天河科技街,靠卖电脑维持生意的小店,在未来能发展成为业务横跨七个国家,营收达到150亿的IT电子分销巨头,正在走向轨道交通智能化的新发展。
几乎与此同时,1994年,华南理工大学一位名叫李的老师毅然投身科技行业。他与同事和学生彭在其中一个摊位上创办了一家软件公司。从计算机故障诊断业务到CAD软件的自主研发,成为为家居行业提供软件支持的领军人物。
十年后的2004年,这一轮软件的销售额已经达到3000万元。同年,圆软件带着这“第一桶金”走向泛家居行业,完成了从软件到定制家居的华丽转身。李现在是上市公司宅急送的董事长。
“当时中国对软件的市场认知度几乎为零。1993年我们开始的时候,整个行业都是空白,标志着进入PC时代的windows95还没有发布。”创办京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谢晓能,当时是华南理工大学的研究生,毕业第二年就下海了。
他回忆起创业时的场景:“我花了近两年时间做了一个研究生毕业设计的网络操作系统,就成了产品,直接市场化了。当时的想法很简单:用技术征服客户,开拓市场。”
“一张软盘一万块,卖硬件赚钱成了很多互联网创业者的‘第一桶金’。为了让硬件卖得更好,它走上了软件开发的道路。研究成果从实验室出来,直接应用于贸易,然后支持很多的开发。这也可以称为最早的‘科技成果转化’。”詹彦准说。
商贸的发展和技术研发的不断推进,在鼎盛时期,天河的电脑流通量领先全国,甚至远超中关村,催生了联想、七喜、镜月电脑等巨头,也走出了京华网络、杜佳科技、尚品宅急送等后来在互联网细分领域发展的上市公司。
“最初申报的时候,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工程等六大产业方向是天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定位。最终,从五山科技街开始,在市场的驱动下,天河一直沿着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道路走到今天。”詹彦准说。
随着城市规划的推进,1995年,以临建形式崛起的五山科技街正式拆迁,建成广州科贸中心。如今,在天河北至五山路、金山大厦、广州软件信息广场,仍有新一代互联网人在奋斗。
2红色火焰蔓延
云柯路上追梦的“创客”
5月,一名来源广州的工程师随珠峰海拔测量队参观了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顶。南方测绘集团研制的“高原冰雪探测雷达系统”和信标,经受住了珠峰山顶低氧、寒冷、低压、大风等极端恶劣使用环境的考验,圆满完成了珠峰高程测量任务。
天地间的勇气,源于天河区南方测绘集团实验室里的一张书桌,与广州三十年软件信息产业发展积累的经验密不可分。天河区作为直接承受五山科技溢出效应的区域,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走在广州信息技术产业的前列。
南方测绘集团创始人兼总经理马超见证了当年的工业风光。上世纪80年代末,他在天河宾馆和五山科技街附近的黄埔大道从事进口测绘仪器的销售工作。
“当时全国的商业活动都没有广州这个的优势。有什么区别?总的来说,‘搞外汇容易,批文件效率高,经济比较开放’。”随着对行业情况的深入了解,马超发现“国外的事情没那么复杂”。
于是,他的主业开始从进口销售向制造研发转型。1995年,南方测绘在马超的指导下,引进了国产电子经纬仪、全站仪和测量GPS,震惊业界。这时,南方测绘的主阵地从天河宾馆移到了云柯路附近。中国第一颗卫星导航动态RDK就诞生在这里。
云柯路,北接华冠路,直通天河智慧城,南接南沙港。向其附近分布,包括天河科技园云柯园、天河软件园、广州信息港等。这条总长仅11公里的路,孕育了网易、酷狗、南方测绘等信息产业企业。
“从五山科技街到云柯路,不仅仅是产业间的转移空,更是先进产业的体现。”詹彦准坦言。早期的“产学研”是吴山科技街附近高校的老师带领一群学生,通过学习计算机软件或者销售海外高端产品来创业。他们是最早的制造者。后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高校成果的加速转化,天河区云柯路附近聚集了一批怀揣梦想的“创客”。
早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的谢晓能就是其中之一。如今,作为京华信息研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京华信息”)的董事长,他主导了人工智能系统的研发,并获得了多个国家部委的订单。
1996年,谢晓能将企业搬到云柯路附近,成为当时尚未建成的天河软件园地区的“老牌”企业。在那里,京华信息要突破软件价值市场认知度低的问题。
京华信息和后来的大多数企业一样,选择落户云柯路,是因为这里还是郊区工厂,租金低,离吴山地区也不远,便于和第一代电子产业聚集地保持高效沟通。
“如今,云柯路的企业已经形成了从软件到互联网到游戏的‘一线’产业链,并分化为系统集成等多条支线。”天河软件和信息产业协会秘书长杨楚洲分析,无论这些企业未来如何红火,其根都交织在天河区。
当前,天河软件价值创新园、云柯路软件集聚区和天河智谷构成了广州软件谷。未来,作为粤港澳大湾区“软件产业核心聚集地”,将努力在高端、前沿、创新等领域创新引领,成为集聚高端软件产业的新平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谢晓能坦诚,之所以选择在天河发展,与他在华南理工大学读书时形成的情结密不可分。一批批像谢晓能这个的“理工男”也遵循着类似的心路历程,扎根天河区,为日后当地蔚为壮观的工业风光奠定了原始的人才基础。
一开始埋头研究的技术人员对区域政策的研究并不多。谢小能回忆说,一位领导到企业参观,对他们说:“很多人办企业‘找市长不找市场’,而你们是‘找市场不找市长’。”后来省市领导亲自上门拜访,向他们传递了一个信息:广州市政府部门对高新技术企业有一系列政策支持,建议他们申报一些国家项目。
京华信息没有辜负天河区产业环境的培育。团队成员经历长期研究,终于在1998年开发出“工作流引擎”系统,为国内企业进军办公软件领域打响了第一枪。
“天河区是全市的电信集聚区,也为it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基础。”天河区科技局局长宋爱平提到,天河区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占全市的70%以上,当前仍占55%左右,软件产业规模是粤港澳大湾区同行政区中最大的。
3燎原,蓬勃发展。
信息服务业突破分工边界
如何在有限的区域内匹配创业者的野心?
现有的空房间如何容纳蓬勃发展的市场产业的巨大集群?
这些问题不仅困扰着企业主,也是政府规划过程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广州很多企业家都提到,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高度时,“空”往往是企业扩张的第一个瓶颈。
对此,时间和实践给出了答案:以天河为中心,向四周扩展。
“从产业定位来看,广州信息技术领域的主流发展趋势是从商贸到制造业,再到现在的服务业。从地域上看,产业扩张的趋势是从市区的五山科技街到云柯路,再到天河智慧城和黄埔区。”马超以自己企业的发展为例谈道:“简而言之,就是从市区的高校附近开始逐渐扩张。”
之前土地测量需要人力进行,测量人员一点一点的推进。现在,车内安装三维激光设备,人们提前设计好行驶路线,测量面积可以达到过去的十倍。马超介绍,扫描设备已经存在。现在的工作效率因为有了设备后台的数据支持,大大提高了。
在南方测绘新址一楼大厅,已经建立了内页数据制作基地。120人的团队在外面采集数据,基地可以完成数据的及时处理,可以秒级加载300G数据,从而支持一种新的运行模式。
“这是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的典型表现。支持这种转型需要设备、技术和运营空间。”马超介绍,南方测绘当前以服务业为基础,以生产项目和软件开发为主。对现场设备的大数据处理需求是他们将办公室搬出云柯路附近的重点原因。
回顾历史,总有巧合。京华信息走过了一条类似南方测绘的发展道路。公司副总裁李四维指出,京华信息新地址所在的天河智慧城,当前要打造人工智能生态圈。京华信息意在这个生态圈里扮演“行业服务商”的角色。
有一次,在一次招标会上,一家小企业用20万元的方案和京华信息报的200万元的方案投标。结果小企业以低价取胜,马上开始模仿京华的方案开发这个系统。低价竞争和劣质模仿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和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中标者三年后未能完成任务,而是倒闭。
这段历史让业界惋惜和警醒:“不能再让国内市场的恶性竞争阻碍中国软件的发展。”京华信息希望搭建一座“桥梁”和一个“平台”,摆脱个体各自为战的局面,实现所有市场主体的共同发展。
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恰逢其时地提供了这一历史机遇。因为智慧办公系统需要适用于不同的领域,这就要求智能服务平台能够识别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京华信息开发的“知识引擎”系统包含了知识工程领域的方法和算法。该系统可以匹配各行各业构建计算机认知能力知识体系的工作,由各行各业的专业企业共同构建。
对此,中国计算机联合会(CCF)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专业委员会委员于评价说:“京华信息研发的‘知识引擎’系统是推动‘知识工程’技术在工业界实施的典范。当前,从事将知识工程融入R&D和生产办公软件的企业为数不多。”
以企业看行业,以天河区为首的广州互联网产业浪潮,从上个世纪就开始清洗。事实上,在任何时候,广州IT运动员都没有经历过滞后时代的倦怠——
在PC互联网时代,五山科技街附近的丁刚电脑城是华南地区最早、最大的电脑组装销售市场。这里介绍的Intel,已经经历了近二十代的CPU迭代;中国制造的相纸从这里走向世界各国。
在悄然来临的5G万物互联时代,粤港澳大湾区第一部5G电话在毗邻天河区的黄埔区和广州开发区响起;5G信号带来的无延迟直播,让广州市民与新闻现场“零距离”;几条5G公交线路覆盖白云区和黄埔区的多条道路…
广州的互联网信息技术产业早已告别“独角戏”。日新月异的产业裂变率在各区遍地开花。
“广州软件产业逐步形成了‘基础操作系统、行业应用软件、系统集成与运营、互联网在线服务、信息安全、嵌入式应用、软件测试与认证’的完整产业链。”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总工程师胡志刚表示,广州将努力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软件产业高地。
南方日报记者郭彭城